《李献计历险记》的回顾总结和反思
文风飞雨
《李献计历险记》从筹备到上映前后历时1年,投资两千万,10月1日上映后,得到过不少圈内人的肯定,然而票房截止目前还不到千万,令人大跌眼镜。客观的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国产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充满了遗憾,又令人惋惜的作品,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笔者作为该项目的一个普通参与者,还算了解影片诞生的前后经历,愿意梳理出来供大家探讨。
拍摄篇
《李献计历险记》09年在网络上依靠口碑相传走红,年底还获得了土豆映像节大奖。不久后,电影改编权就被后来的出品人之一以低价买下。据说此人最开始找过华谊投资,但华谊要求陈国富监制,并且不接受该人所推荐的导演。
后来,该出品人以改编权作价入股,和大盛、麦特三方共同投资,协议中要求电影必须用他推荐的导演,也就是影片目前的导演郭帆。并且由导演全权负责剧本及拍摄事宜,这就为后来的片场主导权、编剧署名权、剧本问题等种种不和谐埋下了伏笔。
开机之后不久,出品方对拍摄情况很不满意,加之对年轻导演的不信任,于是找来了鲍德熹团队进组,成为片场的实际掌控者,主导了之后大部分拍摄及后期制作。不难想象,不同团队在合作中产生了较多的分歧矛盾。本文对是非不做探讨,只想说实际造成的后果就是,拍摄过程,包括剧本创作都是一波三折,艰难无比。
演员篇
电影上映后,受到诟病比较多的即是主演房祖名,主要是他的本人气质和李献计差距较大。实际上在最初挑选李献计演员时,房祖名并非首选。刘烨、廖凡等人都在考虑之内,但都因为档期等原因没有成行。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片方还设想找来一些客串演员,除了电影中出现的姜武、范明、羽泉、游本昌等人,还曾有意让韩寒、成龙、蔡康永、范冰冰等大牌加盟,但后来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如愿。
宣传篇
正如小宝阿瑞在《二周刊》中的分析,作为一部票房目标5000万以上(实际开始的目标是过亿)的电影,宣传的物料质量和发稿量都差的很多。
电影宣传实际上有个不错的开局,开机前后曾有过2轮发稿,12月份安排过1次媒体探班。但在此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只有零星小动作,导致电影的各项指数都在低位徘徊。
直到8月底,也就是临上映1个月才开始各种发力,但由于前期缺乏铺垫,原作的群众基础一般,演员卡司偏低,无硬广支持,加之此时国庆几部大片已进入冲刺阶段,困难重重。
1个月的时间里,片方举行过三场发布会,发布了2组海报,一款正式预告片、一款动画预告片、一款主题曲mv,4个制作特辑,3个电影片段特辑,以及做了五地巡回宣传。以活动+物料为主的宣传思路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整个9月份在几部国庆档大片的猛烈夹击下,《李献计》仍然占据了媒体版面的一席之地,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
然而,作为最重要的宣传物料,正式版预告片及海报的不给力使上述努力大打折扣,可以说是既没讨好普通观众,又失去了原作的独特风格,令人大为失望。
下半月,片方干脆破釜沉舟式的把电影的精彩片段直接剪出来扔到网上,但单拎出来的“精彩”片段又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传播性,很快被淹没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海洋里。上映后的宣传重点转向口碑,但此时已无关大局。
发行篇
影片三改档期,从最初的10月5日,到10月3日,后来又到了10月1日。为了防止盗版,采用2K数字单发,但也因此牺牲了部分拍片量。
10月1日起片后,连续几日排片只占总场次的5%左右,在国庆新片中基本垫底,7天的票房不到600万,上座率和观众口碑都很一般,只有微博中得到了部分业内人的肯定。
对于档期的选择和调整,每个人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值得反思,包括平时接触的很多项目,片方和宣传方很容易头脑发热,因为身边的朋友、以及和项目有关的工作人员顾虑面子,或者带有主观的感情投射,往往很难客观评价,长久下来,就会给决策者带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正所谓当局者迷。举一个例子,上映前,发行定下的目标是长假里“保三冲二”,如今再回头看,只能付之一笑。
总结篇
在宣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预期一样,即使是很多业内人士和电影记者事先都不知道曾有过这么一个动画短片,而普通观众对于这种题材接受起来也很困难。由此联想到,是否应在立项前做一个比较严谨的调查分析,才能尽量避免后面一系列的判断失误。
当年,《李献计历险记》动画短片在豆瓣等地看似火热,但毕竟只是一个以游戏宅男和文艺青年为主的小众cult片,而这些习惯了上网看片的人是轻易不会去电影院的,其次是电影和动画间隔了两年多,早已被很多人淡忘。作为一部风格化非常明显的动画,改编成真人大银幕的难度可想而之,再没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注定了它的巨大风险性。事实证明,电影中最出彩的还是原作者李阳的动画部分。
批注:李献计确实很各色,喜欢的人狂热,不喜欢的一点看不懂。不能说将这个题材搬上银幕是失败的, 《观音山》也很小众,本与题材无关,败在宣发之上,大家觉得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