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态,轻松挥杆。练习时重点关注以下多个点,争取做好做熟练,但是下场时就不能总是纠结在一两个点上,简单化,只是按照练的来打即可。
1、瞄球时,①下半身站稳,腰背要挺直,下巴不要含着,②膝部要内收,③双肩双手放松,保持双手合一。
2、上杆时,①双肩平转,手臂伸出去,和左侧身体同步转动,②眼睛尽可能盯住球位,让躯干与头部、下盘分离转动,③减少头部和脊柱侧移,右膝顶住(重心移至右脚内侧),站稳左脚(切忌离地,左膝适度前屈),④放慢上杆速度。
3、顶点时,①略微停顿(肩手放松),右手腕承杆。②杆尾正对球位。③杜绝上杆过度(背部绷紧即可)。
4、下杆时,①转胯,下半身启动,②双肩平转,留住头部(即将注意力集中在球后位置,相较以前有被拉住的感觉),右肘贴着身体下来,保持双手在杆头前方(杆尾正对球位,延迟释放),③双手在回到瞄球位置时略作停顿(击球之后让杆头带领手臂),④腰部右侧向前顶出,右手把杆头送出去。
8月12日下午,普鲁斯室内练习场:
时隔二十多天终于回到练习场。选择室内,一是因为室外温度太高湿度太大,二是有心多练练“只有这一杆”的状况(更像下场实战)。与贺先生打18洞,成绩不能比拟,但是有着更多交流,收获很大。
1、不足的是成绩不好,可喜的是稳定击球的洞越来越多。这就是我开始理解并决定可以多些室内的原因:室外练习看起来再好,比如80%的所谓击球成功率根本不能代表甚么,室内和实战一样都就是眼下这么一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再加上狭窄的空间和众目睽睽之下,对挥杆心理是真正的锻炼。而以往我在实战中总是很难稳定发挥,心理问题恰恰是极大的因素之一。
越是难越是要迎难而上,才能有效克服不足。
2、状况一:一号木左拉,出球角度-2~-3度。
分析:击球瞬间杆面内扣,杆面小罗教练说是左肩打开太快,我原先以为是右肩抬起太快而左扣,细细思忖之后明白,应该是——①近期挥杆练习太少而回复到了当初只用肩和手打球时的状况,因为双肩紧张并且为发力源,自然会像标准挥杆时主动发力的胯部那样先行打开,(事实上,初期感觉左肩胛又有些被拉,明白是了转肩用的过多而转体不足,后续注意到了就好很多)②脊柱前后倾斜的角度在上下杆时发生了变化,在击球之前已经抬起,于是双肩的回转不再方正而更多的是水平旋转。
解决:一是胯部回转启动下杆,二是挺直脊柱使其前后倾斜角度在上下杆时尽可能保持稳定。
推而广之,其实所有的挥杆都是如此。首要保证的就是身体及其中心轴的稳定。
3、状况二:铁杆击球不实,很难出现挤压球的效果(击球后铲起草皮)。
分析:要么双肩平转不够方正,更多水平方向,要么左肩有一个向上耸的动作,大抵是想要将球捞起,于是球的前冲力不够而显得绵软。
解决:一是稳固中轴,保持脊柱角度,二是放松双肩,保持双肩平转,三是左眼盯球,避免过早抬头。
8月15日上午,观岭:104杆。
一号木进步,短切进步,推杆稳定。
不足:①铁杆和球道木杆不好,常常锄地,后来注意到了转胯启动才渐渐好转;②一号木不再左拉,但是不少右曲,源于双手太快;③短切不少精准,但是也有失误,源于心头杂念。根本原因还是近期练习太少。
8月30日下午,瑞麟:
明天一早下场,赶紧与久违的球杆们见个面。好在有贺先生陪着,且聊且练,重新找到了愉快的感觉。
1、尤其是在身体僵硬的情况下要做到转胯启动下杆。
在试挥时一定要找到找准这样的感觉,否则回复到用肩手打球的状态,还不如当初。
2、木杆,①站位时左脚关闭一点、右脚后退一点,②左眼看球,③保持手腕的放松,释放点放在球后一个杆头位置。
如此一来击球稳定性、方向和弹道都要好了很多。特别请求贺先生看着我挥杆(要点压力),三颗球都很扎实很好,与此前击球大相径庭。是我独自感悟出来的。
嗯,中元节之后的天气随着一场场的秋雨终于凉了下来。二十多度的气温下正适合练球打球,我也该整理整理时间重新开始,争取在这个秋天把正确的挥杆动作稳定下来。毕竟,总是在百杆以上晃荡就不好耍了,是吧。
8月31日上午,国际:99杆。
好:一是心态轻松,二是一号木非常好。
不好:①长铁杆有站位失误,杆面回不正,②短切和推杆仍有不少失误,精细度不够。
2016年8月:练习2次,下场2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