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五十八:2014年6月练球

(2014-06-03 08:48:46)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放慢节奏,放松手臂,稳固头部,腰胯分离,转肩上杆,延迟释放,充分送杆”,重点是在稳固头部的基础上以转肩带动上杆,练好正确的挥杆动作。

 

6月1日上午,青城:101杆。

    好:①铁木杆稳定。

    不好:①情绪受干扰之后控制不好,起伏较大。②一号木,三个slice致OB。③中长铁杆,失去信心。

 

6月5日下午,山盛:

    时隔一年多,四轮小六洞,输赢其次,收获颇多:“注意屈膝,幅度不必太大,但应足以使你在眼望双脚时,发现膝盖挡住了鞋带顶端。(亚当斯科特)”这样的屈膝站位便于运动,加之挥杆节奏尚好,七号铁以下短杆击球都还算扎实,若是注意到右肘下拉和中轴稳定,方向也能控制好了。

    事实上,这样的实战演练非常有教益,远非练习场打位或者一般真草练习能够比拟的。而贺先生近来展示出的短杆水准,也就是从长期的这样练习中获得的。我也不妨多多参加。

 

    短时间练习了中长铁杆,辅之以徐先生的指导:

    1、屈膝,在眼望双脚时,发现膝盖挡住了鞋带顶端。即便这样的姿势不是太好看,但是便于上半身转体。

    2、腰胯分离,转肩上杆。挥杆平面应该在头部与右肩头之间,以上杆绷紧左侧腰部和背部,然后等待回转下杆。腰背紧绷的感觉非常重要,否则就难以避免用手下杆。若是往后拉杆则会限制肩部转动从而带动髋部多余转动。

    3、上杆过程中,右大腿务必变得紧绷,右膝位置尽可能不变,左膝适度前移而非侧移。

    4、上杆过程中,尾椎和头部形成的中轴务必稳定。这也是整个挥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前述多个注意事项都是为了保持这个身体中轴的稳定。

 

6月7日上下午,山盛:

    继续四轮小六洞比赛,前两轮三个Birdie+3、大胜,后两轮一个Birdie、+10+、小输。总结起来,输赢或者好坏的关键还是心态——①开球失误时就应该按照+1来打,切忌急躁,不妨等待别人打一杆之后再打以求平和一下心情,要杜绝连续失误;②与高手对决时也应该不急不躁,要通过这样的场合锻炼心态。

 

    就七号铁的挥杆请教小鞠教练,还是:

    1、瞄球时,腰背部不要紧张和用力,要把力量放在腿上,站好,站稳。若是腰背部过于紧张,上杆时就会出现胯部和肩部一起转动的现象,这样就无法做到腰胯分离,自然会导致胯部转动过多,从而下盘不稳。

    2、瞄球时,双脚站位适度宽一些,膝盖弯曲站稳马步(双膝不要过于内收)。

    3、上杆时,右膝角度和位置都要尽量保持稳固,受力之后仿佛扎进土里,重心在右脚内侧,而左膝可以前移但是切忌侧移,否则上半身就会出现晃动。

    4、上杆时,要注意两肩是围绕身体中轴转动的,切忌左肩过高。一旦往后拉杆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且就阻止不了胯部的打开。上杆到顶点时就应该感觉得到身体被紧绷起来,然后才是借助回弹力量下杆。

    5、眼睛应该要盯着球被击打出去。

 

6月10日下午,山盛:

    “我个人的感觉所谓稳定下盘只是小腿与双脚的相对稳定,上杆还是应该流畅的转身,同时保证中轴线的稳定。”嗬嗬,原来是老熟人(感谢!)的匿名指点哈,“流畅”二字确实很有道理,而我现在有些过于纠结各个细节上了,好像是把整个挥杆过程拆解开了,反倒有些连贯不起来,于是才在长铁杆上出现反复。

    有人用六字真经来分解挥杆动作,所谓“带、转、移、放、跟、收”,可以细细咀嚼:

    1、“带”:将手臂与球杆一起沿目标线往后带,此时的身体和肩膀几乎没有动作,大约将双掌带到右大腿前方位置。

    注意:徐先生指出我的双手起杆时往外动了,应该保持在目标线上。非常重要,否则手臂就会张开,失去与身体的一体化。

    2、“转”:以脊柱为中心,左肩旋转至下巴下方,在上臂与身体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左手自然伸直往右斜上方推出。当双臂与肩同高或稍高时曲腕,将球杆定位,作出一个大幅度的上杆动作。

    注意:上臂与身体夹角不变。右膝稳固,左膝前移,保持中轴稳定。

    3、“移”:重心由右腿内侧转移至左腿内侧,同时右肩下沉,右肘待到右肋前方,进入击球准备位置。

    注意:延迟释放。

    4、“放”:大约手腕到达腰部之后,才释放手腕使杆头方正地通过击球区,藉以得到最快的杆头速度。

    注意:击球力量在击球瞬间完全释放。

    5、“跟”:在送杆过程中,身体持续向左旋转,直到身体正面目标。此时,身体重心在左腿上方,右膝靠向左腿,右肩下沉,身体跟上,旋转至向着目标。杆头击球后循着挥杆路线沿目标线继续前进,当杆头位于左膝高度时杆趾部应指向天空(同上杆时)。

    注意:留住头部,看着球被击打出去。

    6、“收”:当杆头穿过球位后击球动作已经完成,然后藉由惯性,随着手肘的弯曲而逐渐上移,进入最后收杆姿势。

    ——

    练习时,抠住细节,多空挥,多感觉。

    实战时,注意把整个挥杆动作做流畅。

 

6月14日上午,山盛:

    自我练习:

    1、以规范动作上杆到顶点时,做一个停顿,让绷紧了的背部以释放的方式带动下杆,而不是用双手/双臂主导下杆。

    2、眼睛尽可能保持盯住球,转肩到极限就是顶点,并且在下杆时盯着球被杆头击打出去。

    3、双手放松握杆,让挥杆力量在击球瞬间释放出去。

 

6月16日下午,保利:102杆。

    好:好像没什么。

    不好:①过于纠结动作细节,挥杆杂念太多。②转体。③抬头过早。④沙坑球紧张。 

 

6月19日下午,山盛:

    练习之后终于有了神清气爽的感觉:

    1、双肩围绕脊柱转动。避免左肩过高,避免上杆起身。

    2、以下半身启动下杆。避免只是转肩,避免挥手下杆。

    3、留住头部。看着球被杆头击打出去。

    ——是为三大要点,化繁为简。其他方面都可作为补充细节,包括握杆力道的放松,包括右膝的稳定,包括胯部不超过45°的适度转动,包括杜绝右肘鸡翅膀,等等。

    ——以多试挥的方式寻找挥杆感觉,再实际击球。

 

    与葛先生交流后,有意识多采用3/4挥杆的方式练习,效果不错——击球更加准确扎实,弹道低平下来,距离几无损失,送杆动作也随之出来:

    一是避免咬牙切齿用尽全身力气挥杆的老毛病,把精神和身体都放轻松,

    二是更细致地做到上述三点,有利于养成正确的挥杆感觉,

    三是注意到了手腕,尽可能地做到延迟释放。

    ——不妨在下次下场之时就采取3/4挥杆的方式击球,看一看能不能就此彻底把自己放松下来,看一看能不能真正做到七分力量击球,看一看下场之时再也不想动作了。

 

    或许真的该换钢杆身了。

    贺先生的ADAMS Idea Black CB2铁杆组让我一见钟情。准备再试两盘,若是感觉依然很好的话,就定。

 

6月22日晚上,山盛:

    时隔两天的练球又变得郁闷了,主要是“3/4挥杆”的方式掌握不好,往往又成了咬牙切齿用尽全身力气的架势,于是手腕不能做到延迟释放,下半身启动和头部留住也做不到,握杆力道仍然很紧,于是击球很不扎实。

    ——下次不妨采取现在掌握较好的打垫上沙坑击球的挥杆方式,尽可能消除手部多余动作,待转体感觉出来之后再练习长铁。

 

    有劳孙葛二位观察指出:我上杆时的右手过于主导,不待引杆到杆身与地面平行时即弯曲了右肘,于是上杆弧度不够、手部多余动作太多。

    ——引杆,转肩,曲腕,稍稍停顿,随转下拉,最后再释放手腕。

 

    还有就是——是不是我现在太过纠结于细节了?所以才挥杆非常的不顺畅?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1EN00SIGG.gif

 

6月23日晚上,山盛:

    被兰先生呼叫,小雨中还是去了练习场,其实风雨无阻本是应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更何况最后坚持到了十点半收工,又是很有收获,夜深人静离开时非常舒爽。

 

    1、转胯(即下半身)启动下杆。需要左胯顶住,需要回转,需要避免侧移太多。以此切实避免只是转肩下杆或者用手打球。

    实际上这样即能轻松留住头部,可以看到球被杆头击打出去。同时保证右肩低于左肩,更好地保持住脊柱角度。击球比较扎实稳定。

    2、左臂保持伸直。可以减少手部多余动作,避免上杆过度,更好地去做到延迟释放。

    以往常常杆头提前触地,就是因为手腕释放过早,同时减缓了击球时的杆头速度。

    3、上杆时转肩至肩头位于下巴下方即可。这种程度符合我现在的身体柔韧性,避免上杆过度。

    尤其是一号木,不能因为想要发力而丧失整个身体的稳定性。

    4、站位时,右脚适度开放,右膝保持自然状态并稳固。

    以往因为初学时常常右曲球而养成了右脚关闭站位、右膝紧张内收的习惯,限制住了上杆时的转体,为了发力而常常往后拉杆。这样的毛病需要一一改正。

 

 

    2014年6月:练习7次,下场2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