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因为会议,因为度假,天气渐渐凉爽的九月份黄金时间没有实现更多的打球机会。生疏了。
希望在十月份捡回来。
10月6日上午,山盛:
时隔一个月,“打铁”是正常的,练球之后肌肉都有些酸疼。也就放弃了几次下场打球的机会。
关键是没有找回右臂和右手彻底放松的感觉。
缓缓来吧。
10月13日上午,上海滨海:105杆。
10月17日傍晚,山盛:
我来了我来了,我终于来了——从现在开始恢复练球打球的频率吧,否则,见人都说“好久不见都要认不到了”,问问成绩都发现被人远远地抛在了后头快要没法一起下场了,甚至在这样一个工作日里居然头一次遇上了男更衣室箱柜一个不剩了的情况,再不然自己也得不好意思了毕竟摸杆已经三年多了。
虽然重新挥起杆来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找不着感觉,失误比较多,劈球距离控制不住,甚至连一直引以为傲的木杆也都失去了准星,但是经(现在已经经常见八的)金先生一番点拨,顿悟的感觉非常好:
要彻底克服以往用手打球费劲费力又不见距离的毛病,要从中短杆半挥杆开始,注意原位置转髋上杆而不主动扇动左肩,保持双臂三角形稳定,并不翻腕,待欲下杆时以髋部回转带动(亦即从下半身发力),让杆头自然转回滑过球位以击球,在此过程中①保持头部位置稳定、眼睛盯住了球直到球被击打出去②双手放松握杆、在击球前是被身体带动而在击球后是被杆头带动。
练习,从A杆开始直到六号铁,从小幅度半挥杆到大幅度半挥杆再到全挥杆,体会非常之好——髋部高度压住了只是转回,手臂和手放轻松了不再胡乱加力,更兼着双臂挥动时与身体保持住了紧密联动,最终使挥杆变得轻松了、使击球变得扎实了、使短距离切劈杆变得可控了、适当加力的话距离也出来了,而左髋和左大腿的略微酸胀表明左侧身体在下杆过程中稳定住了。
不是我容易满足哈,确实收获蛮大的。毕竟早期教练在授课时强调更多的是手部动作和杆面、而没有就整个身体中心轴的稳固作出诠释,是有缺陷的。有时候球友们的感悟反倒更贴近实际更容易理解也更值得借鉴。非常感谢的哦。
——希望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巩固挥杆思路及其感觉,把准确的动作稳定下去。
10月19日上午,山盛:
不仅仅是因为明天有朋自远方来,更是因为到了周末只要没事就应该是练球时间。即便后来临时有事匆匆离开,但还是把应该练的练了。
就前日的感悟,特地真草练习,确实效果不一样。总结出来不外几点,①髋部左右顶住、上下稳定,②转髋带动下杆,③头部稳固(眼睛盯球),④手臂贴近身体随动,⑤消除手部多余动作。由此对于近来万般纠结的50-110码距离劈球信心大增,留待明日实战检验。
问题,一是上述要领应用在中长铁杆时尚不熟练,某种程度上讲还打乱了原先比较有把握的挥杆,多少产生些纠结,二是一号木出现了反复,应该还是太过发力的缘故。
希望明日观岭一战能够恢复些水准(杆数哈),输赢倒在其次。
10月20日上午,成都观岭:103杆。
2013年10月:练习3次,下场2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