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球——
务必沉下心来,每一个阶段、每一次练习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去解决一个问题,直至做到正确、并巩固和稳定下来。即便不能做到每天都去,即便需要热身和恢复感觉,但是,不能忘记练习是有目的的。
下场——
务必把练习的打出来,务必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性。目标的追求是长期的,但是,每一次的成绩并不是唯一。
9月2日下午,山盛:
严格按照上一堂课和Rose“高球教室”1-4章节内容,练习转肩上杆、右肘角度、身体重心转移、手肩被动转动以及杆头释放的挥杆感觉。——完全不顾击球距离,只是感受身体的转动与手肩的被动。
1、之所以要求转肩上杆,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下杆时藉由髋部、肩部的带动(原路返回)使得双手(及至杆头)保持左臂伸直和右肘角度原路返回。相反,若是举手上杆,则在下杆时必然双手用力(以控制杆头回正击球)。
——所以,上杆动作必须正确,由转肩带动上杆,杜绝双手举杆或者向后拉杆。
2、还是会下意识地全力挥杆,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这样很难准确地修正以往挥杆错误。包括转肩上杆、右肘角度、身体重心转移、手肩被动转动以及杆头释放感觉等等,必须一点一点地找寻、一点一点地巩固,由此及彼,由少到多,慢慢地来。
——所以,必须把心沉下来,以多次挥杆之后的不出汗、少出汗、甚至始终轻松的感觉为标准。
3、球友们的某些领悟会有值得借鉴之处,要虚心学习。
——包括:瞄球时注意双肩与目标线平行(相较现在需要把右肩头略微摆后);在家里也可练习,例如转肩上杆,例如保持右肘上下挥动时的角度,例如固定双肩拧转髋部,等等。
4、沙坑练习极有收获:一是在果岭沙坑中,瞄球时要注意杆身与左臂成一条直线、以避免击球时打深,挥杆时不必全力、稳固身体即可、以上杆幅度和挥杆力量控制距离,击球后保持左臂与身体贴紧(除非炮台果岭需要大幅度往上送杆);二是在球道沙坑中,瞄球时略微抬起杆头、避免打深、确保先打球后打沙,挥杆时与正常挥杆无异,注意身体的稳固,切忌上下晃动。
——多多练习劈、切、推,这些都是只有熟才能生巧的项目。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紫外线。
……
难得难得,几乎“超负荷”了,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是最长的一次了。正所谓“累并快乐着”。
9月6日上午,观岭:96杆。加九+9。
9月16日上午,家里:
嗬嗬,又是这么长的时间没有站上练习场了,肯定又会被球友们诟病。没办法呀,谁让我出差要一周多呢,谁让这天气转凉但是阴雨不断呢。姑且在家里纸上谈兵吧,学习Rose“高球教室”5-6章节内容。
9月17日上午,麓山:103杆。
9月21日下午,山盛:
预料之中的低迷——挥杆稳定性差了许多,尤其铁杆,很是费力不讨好,极易打深。可惜了俱乐部刚刚换上的新球和打垫啊。
不过倒也有不少收获:
1、上杆时努力转体、转肩、减少手臂动作,到顶点时注意左手腕的平直、放松右手腕,下杆时左臂伸直、右肘贴紧身体到杆身与地面平直(弧度距离比以往更长)、右臂右手切勿用力。
2、先转髋,再带动身体、手臂以至杆身。
3、左腿、左髋、以至左侧身体一定稳固。尤其是球道木杆以及一号木。
十多天不曾摸杆,今天“打铁”也属正常,借此熟悉和恢复感觉就好。相信慢慢会好起来的。
9月22日晚上,山盛:
“醍醐灌顶”——
缘由:(1)Rose《高球教室》1-6章中,数次提到诸多挥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上杆时做起,重点是要做好转肩上杆。(2)小崔教练多次指出我的挥杆平面问题,要求不能向后拉杆,但是教授的陡直上杆平面又让我难以适应。(3)“用手打球”的毛病始终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即便是练习时也很费力,绞尽脑汁不得其解。
突悟:尝试转肩上杆。
练习:球道木杆,上杆时,转肩,保持手臂三角形,手臂和手只是顺应着牵动杆身,曲右肘,略停,转体下杆,带动杆身和杆头回转,竟然得到了非常扎实的击球效果,明显感觉得到小球被杆头“啪”地击打出去,力量得到非常好的释放,前冲力十足,比之前期挥击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完全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心情也不由得完全释放。由五号木至三号木,都非常地好。再尝试七号铁和六号铁,慢慢地也出来了如斯般的感觉。……呵呵,情不自禁地真想大吼一声“快看呀快看呀我终于打出来啦”!
回味:事实上,过去的我就是用手在提拉着上杆,难免手臂和手上用力,及至下杆之时,再想要放松下来就很难控制,包括左手腕难以避免地外翻,而现在,做到转肩上杆,手上的力量就消失了,就只是扶着杆身,只作一个连接,被动状态,于是就解决了用手打球的问题。
注意:①上杆到半程时,左手需要立腕,形成并保持杆身延长线正对球位的平面,避免杆身耷拉下来而使得挥杆平面过于扁平,也避免下杆时右肘角度失去控制。②下杆时,要彻底避免右肩附加力量。而之所以击球之后身体平衡失去控制不能站稳的缘故就在于右手、右臂乃至右肩的多余发力。③击球后,也要保持双手不再附加多余力量(不要去拽着握把),让手臂被杆头带动着送出、收回、及至收杆。④球道木杆、中长铁杆、乃至切杆时的转肩上杆做到了,但是中短铁杆尚且不能找到感觉,需要多加练习。
反思:以往,曾经认为把球击打扎实了就是好的,其实只是在练习场打垫上有意识地控制住了击球,而在球场上面对着千变万化不同球位时就很难再控制得住,于是击球效果就变得起伏不定,于是成绩也就起伏不定。一直以为是练得少了动作生疏了,其实是挥杆错误的原因。
——
好!好!好!真正做到了练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一点一点地抠,一步一步地来,顺序解决挥杆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相信完美的挥杆和击球就在前面!
9月23日上午,山盛:
有些反复应属正常。但是小崔教练前来指出,我的挥杆还有问题:一是身体左轴没有顶住/稳固住,左髋没有力量,向后退缩了,而右肩向前扣了;二是杆头击球路径不平直,outside
in,应该在击中球之后向着目标方向送出去,是手上仍有不当力量的缘故。由此,一则挥杆平面不对,二则球路左扎。后来在真草上练习九号铁时的打痕(斜向左后方)印证了这两点。——都应该属于老毛病老问题。需要针对性练习。
倒是与兰先生一起的真草切推比赛给了我更多的信心,能够看到这些日子有意识的练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就是策略的选择,有的时候安全是第一位的,而重大失误往往就是急于求成造成的。
举一反三:90杆的目标就是每一洞按照Bogey来打,细化下来,能不能都按照标ON+1来上果岭呢?既然比较有把握控制推杆数量,那么能不能再有意识地以此控制球道杆数呢?
9月26日下午,山盛:
下场前的热身。
挥杆感觉不是太好。只有球道木杆还能保持。
9月27日上午,观岭:105杆。
2012年9月合计:练球5次,下场3次。
工作忙了,练球少了,成绩也变得不稳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