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挥杆节奏太快。
2、上杆太过低平。没有转体,转肩太过,手臂动作太多。
3、下杆右肘没有贴紧身体。
4、左髋没有顶住。切忌在注意到准备时的重心位置的同时却忘了左腿支撑和左髋顶住。
5、左腿没有站住。重心转移不好,不是不到就是过了,击球之后很难站稳。
6、头总是要急着抬起。导致短杆失误率很高。
7、手和手臂总是要加力。不放松则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还是心态不够平和,还是太想发力,反倒凸显出了各个环节的缺陷与不足。根据球友们的成功经验和批评指正,今后亟需在练习场上予以一点一点地抠、一处一处地改正、一步一步地巩固:
(1)尽可能地增加练球频率。甚至必须规定每周练球次数不少于三次。成功要依靠汗水和时间累积。
(2)练球时必须沉下心来,每一次、每一个阶段就要解决一个问题,直到巩固和稳定。不要每次去练习场时光图着要把每一根杆都摸遍,不要每次去练习场都是为了热身和恢复感觉,不要练得漫无目的,不要仅仅是为了出一身汗。
8月2日下午,山盛:
又是“临时抱佛脚”!——北京上海朋友前来,约球三天三场!
还不知道身体能不能顶得住呢,还得赶紧活动活动身体。
不管怎样,总算在第二轮的时候把各个杆打得舒畅了一些,算是有点意思吧。争取到时候别丢了脸。
——加油!
8月3日上午,观岭:——杆。
8月4日上午,天府乡村:111杆。
8月5日上午,卧龙谷:96杆。加九+16。
尤其是第三场球下来,技术感悟最深:
1、上坡球位,两肩平行地面,重心靠近左脚,稳固身体,下杆时一定要把身体转过去。否则,重心落在右脚,一是容易锄地,二是容易拉左。试挥时就要留意。
2、球道沙坑,类同上坡球位。但是并非每一杆都要打出100%的力量,只是要把杆头送出去。
3、球道木杆,上杆幅度不必太大,关键是要稳固身体。
4、不轻言放弃。尤其是李赵二位先生,球道上,无论是在长草内还是沙坑里,基本都能很好处理,甚至不误第二杆攻击果岭。关键是把铁杆打扎实了。
5、左腿支撑尤其关键。
6、解决相克的方法即是保持正确的球位距离。
8月7日:
本来下午有空,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毕竟,虽说没有达到那种“打得想吐”的感觉,但是整个身体都还有些疲惫,甚至也不知道去了该练些什么,并不愿意就是为了活动身体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空闲越来越少,天气越来越热,若是要去练习场的话,就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去改进,否则养精蓄锐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8月8日下午,山盛:
35度,艳阳,微风。自觉应该,就去了。浑身大汗,舒畅,有悟——
1、左腿的稳固及其支撑最为重要。否则,击球时整个身形就会散掉,就不可能击得端正扎实。无论是短杆瞄球时把重心放在球位前方,还是中长铁杆和木杆下杆时的重心侧移,都是为了在顶住左侧身体的同时让上半身方正,以方正击球。
2、髋部(身体)侧移应当适度。对照日前录像,发觉挥杆过程中髋部左右侧移太多,致使击球时左腿撑不住、左髋顶不住。事实上,上杆到顶点时身体重心应当落在右脚内侧,于是髋部不能侧移太多(此时就是最大的一个度),这样下杆时身体就能更加稳固,也就相应避免或者减少了上半身的下压或者抬起,也就更加容易扎实击球。
3、瞄球准备时应当更加认真细致,即腰背部要挺直、臀部应当翘起。前期只注意到了背部的挺直,而没有注意到腰部和臀部(尾椎),这样整个脊柱就很难形成一根直柱,就会影响正确转体。
4、修正挥杆(上杆)平面,要使杆身延长线正对球位。若是太过扁平,就会使得转体出现问题,使得身体起伏,使得上、下杆平面交错,就会影响挥杆流畅性,导致击球欠缺扎实。
5、注意球位距离。每次相克原因都是距离太近。可以适当压低身体,让杆头略微翘起。
——
一点一点地抠,细致理解,认真改正,相信就会不断进步。
找来兰先生商榷,从日前三场球的情况来看,就我们目前的挥杆水平,自以为:成绩能够更快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并非进一步加强练习场上的勤学苦练,而是增加下场次数。下场多了,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过了,心态平静了,心理坦然了,攻略成熟了,知道如何去解决了,于是,无谓失误就会减少,成功率就会提高。正如周日那场,虽然之前两场打得乱七八糟,也没有专门练习,但是前两场实际就起到了以赛代练的效果,即便是新场地,即便是小赌,即便是No
Touch,慢慢地也能发挥出较好的水平。否则,练习场毕竟与球场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球垫、挥杆习惯、没有重来只有一次机会等等,类似于纸上谈兵,何来实战成绩呢?
于是——每周最多三次练习,但是最少一次下场,是最为理想的进步之路。
8月10日:
有时间,但是实在太热,站在屋外不动也是一身汗,还是歇歇吧。
8月13日:
40度了哟!忍忍吧,再忍忍!
8月16日:
没办法,接着歇歇。
8月19日下午,山盛:
终于盼来昨夜的大风大雨,终于在今天早晨感受到了难得的凉爽,终于又能站上打位挥起杆来,于是,终于又有新的收获——
1、真草切球练习,反复多次之后,有悟:(1)站位应当闭合一些,并随着距离的延长逐渐变成正对球位。以往站位太过打开,上杆反倒显得不太自然顺畅,引起身体乱动。(2)上下杆时左臂需要紧贴身体。这样身体转动更加顺畅、杆面更能回正、方向更加准确。(3)以上杆幅度控制距离,切忌手上加力。反复练习幅度与距离关系,避免以往多次出现的打短现象。
2、正常挥杆练习,注意:一是下杆初期手腕角度的保持,延迟释放,二是手肘贴近身体,杜绝outside
in。自以为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就是,左侧腰扭了。不知是太久没有打球、还是用力过猛的缘故。很不好意思的哦。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5EN00SIGG.gif
8月25日下午,山盛:
虽然态度端正、听讲专心、练习认真,但还是不由得一番感慨:“哎……本来自己最近的感觉不错甚至信心满满的,结果小崔教练一来,才发觉自己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呐!”
1、瞄球姿势有问题,即膝盖太过弯曲、重心太过靠后、胸膛没有挺起、手臂没有贴近身体。——(由此涉及下列2的问题)需要一一修正。
2、挥杆平面有问题,即上杆太过扁平,是上杆到水平之后向后拉杆的缘故。——需要修正,即上杆到水平之后,要用转肩来推动继续上杆,要使杆身延长线正对球位。
现在这样上下杆不在一个平面(交错)的话,就会使得转体出现问题,使得身体起伏,就会影响挥杆流畅性,导致击球欠缺扎实。
3、左髋需要切实顶住,要像门轴一般稳定,要像上杆时的右髋一般(角度保持、肌肉绷紧),不能转得太过,不能让左膝盖直接转过来,收杆时的重心应当落在左脚整个外侧而不仅仅是左脚跟。由此,要让挥杆过程中的身体中轴保持稳定,而不是前后左右摇晃。
——
呵呵,几乎颠覆了之前我的全部良好感觉,几乎让我变得都有点不会打了,一下子出现了太多太多的问题球,一下子都变得几乎没有什么信心了,……但是,坚持,慢慢地又重新好了起来。——还是,少了教练的随时指点,哪怕是偶尔这么的几句话,凭着自己感觉挥杆,很容易养成一些毛病来,确确实实,需要教练长期的指点和帮助,才能挥出标准的动作。所以,既然明白了,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改吧。所以,还是少不了长期反复的练习,逐一纠正问题。
真正的郁闷,不仅仅是晚上被铺天盖地的蚊虫赶了回来,而且腰背左侧似乎又拧了。赶紧一副膏药贴上,争取明天一早继续。
8月26日上午,山盛:
金先生等球友的说教不一定适合,但是小崔教练的指点还是颇有教益:
1、站位,是下盘站稳,而不是下盘站死。重心落在双脚前掌,要保证挥杆过程中脊柱中轴的稳定。
以往我在挥杆过程中站不住的原因就在于下盘太过用力(或者夹紧、或者僵硬)。
2、挥杆过程中,两肩是围绕脊柱中轴旋转的,并且由左臂带动双手/球杆向目标方向挥动,使杆头把球往目标方向挤压出去。
稳固左髋/左轴的目的就是避免在击球瞬间左肩头①向上耸(导致提拉杆头)或者②向左移(导致右肩头向左扣)。
3、上杆过程中,杜绝手腕多余动作,当杆身与地面平行时就要开始用转肩来带动上杆,使得髋部和腰背部拧紧,以其反弹力量带动下杆。
上杆平面太过扁平的原因就是手腕动作太多、举手上杆。
4、下杆过程中,右肘贴近肋部,而不是紧贴肋部,亦即手臂是跟随身体的转动自然下来,而不是有意识地加力去做动作。
5、“用身体打球”与“用手打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双手握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双手只不过作为一处连接点,在挥杆过程中通过双手的连接使得杆头跟随身体转动而通过相应的轨迹。切忌用手来主导挥杆。
6、最重要的一点是:教练球友们指点出来的问题很多,纠正起来需要逐一、逐渐,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和形成习惯记忆,切忌贪多求快。
——
说不上落荒而逃吧,但是突然一改动作就仿佛患了失忆症般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包括双手紧紧握把导致用手打球之类的怎么也纠正不过来,于是午餐之后只能罢手,宽慰自己道“留待下次再来时解决吧”,……哎哟,很久没有过的了,左手大拇指心居然又磨出水泡来了,还是双手太过用力了吧。
8月28日上午,山盛:【课程八:挥杆练习】
择日不如撞日,既然天气凉爽合适,那就继续上课:
1、整个挥杆过程是一个围绕身体(脊柱)中轴转动的过程,由双手握杆作为连接点,牵引着杆头挥动。于是,整个力量的传导是由下至上、由内而外。发力的根源是在左臀和左大腿部,亦即身上最大的肌肉群。由静至动,是从这里开始,而由动至静,也是从这里开始。于是,这个位置必须稳固。——是为原理,必须理解和执行。
一旦左髋散掉了、左大腿松弛了,整个身体的中心点就散掉了,就无法稳定准确地击球。
2、上杆过程,
①通过转肩实现起杆,至杆身与地名平行。这个阶段,一是手腕不能有额外动作,二是双手轨迹连线正对目标方向,三是尽量向右伸出(对我来说是适度,以保持手臂与身体的整体性)。
②通过转肩实现正确角度的上杆。杜绝双手举杆/拉杆,只要是肩部旋转,杆头就会相对陡直地上来;手腕动作,到顶点时杆身与左臂垂直,左手腕与手臂平直,杆身搭在右手食指第三节上;此时应该能够感觉得到腰背部向右的拧转及其强烈的反弹力量。
③在此过程中,眼睛尽量盯住球位,脊柱中轴保持稳定。
一旦双手采取多余动作向后拉杆,则在击球前后的挥杆弧度就不在一个平面上,就只能不自觉地采取补偿动作来尽量击到球,但是稳定性会将大打折扣。
3、下杆过程,
①从左臀和左大腿部大肌肉群发力开始,辅之以腰背部的回弹力量,以身体的转动带动下杆。手臂不能使劲,双手不能加力,杆头应该仿佛鞭子头一般地被“甩”出去,亦即“释放”。
②左臂相对主动、而右臂只是参与扶着球杆。击球时的双手位置基本处于瞄球时的位置。因此,左臂(带动右臂)的下挥路径应该是对着瞄球时的双手位置(相较之前我的下挥平面更加陡直)。
产生相克的原因就是双手外挥、在击球瞬间距离身体太远。
③下杆初始阶段,右肘贴近肋部(而不是紧贴肋部),保持手腕与杆身的垂直角度,亦即手臂是跟随身体的转动自然下来。
这样,右肩就能压住了,左肩也能正确地回转了。
④下挥至杆身与地面平行时,释放手腕。只有延迟的释放,才能最大程度增加杆头速度,击出力量。
——整个下挥过程就是上杆过程的镜像。
4、在挥杆过程中,上杆时左侧身体绷紧,下杆时左侧身体首先回转带动,左侧身体就如一扇门的轴一般需要保持稳固,使得整个身体动作紧凑扎实。
5、整个挥杆过程是依靠身体的转动来完成,根本不需要腿和手、手臂使出多大的力量。腿只是站稳即可,手臂和手只是联结球杆。在此过程中,整个身体都需要放松,切忌刻意用力或者加力。正如欲速则不达一般,越是想要用力或者加力越是打不好。
大抵是生疏了吧,尚且没有完全找回轻松握杆、轻松挥杆的感觉,拍出录像来看,整个身形依然比较松散,动作速率太快,身体起来得太早,……一点一点地重新再来吧——加油!
2012年8月合计:练球6次,下场3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