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针对性地练习,要有所练有所悟,切实提升技艺,最终用实战数据来检验。
7月5日:
其实这一周天气很好,其实今天阳光明媚又凉爽,但是,需要理疗颈椎毛病,加上工作原因,不得不暂停练球和下场。无限感慨~~很可惜的哟。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8ZH00SIGG.gif
7月7日上午,山盛:
没想到颈椎胳膊感觉尚好,没有对练球有太多影响,基本正常。
切杆,球位正中,握把正对肚脐左侧(球杆与左臂成一直线),上杆至左臂三点钟方向时,下切距离约为55码(停球点)。计划以此为基准距离,以不同的上杆幅度控制停球距离。是弹道较高的打法。——以往练习不多,下场时想必有些不敢,需要以多次反复的挥杆练习为后盾。
包括切杆在内,注意挥杆节奏,争取每一次挥杆都完整收杆。养成良好的挥杆习惯。
7月8日上午,山盛:
反复练习“切杆标准”。杆头系随重力下来,左臂伸直,右臂不加力。基本落点在50码。需要注意的是右肘仍然紧贴肋部下杆,以稳定方向。(切忌外下杆,会拉左。)
没有找到对手,自己去往果岭练习十八洞的一切一推。逐次下来,前九+9、后九+7,全场+16。感觉不错,关键是切杆能够找到距离,不再像前次那样总是短很多,而且坚持要求自己每一杆之前都要仔细打量球位、旗杆位和果岭状况,认真试挥,认真看线,认真对待每一杆,结果——除了两个洞困难球位切杆短了刚刚上到果岭边缘导致3推外,基本2推,更实现了四个1推。若是以这个成绩来算的话,果岭边切杆加34推,即便是不能标On,也应该能够较好地提高整场成绩。
成绩稳定在80几杆的李先生提出自己意见:(1)以往练习针对性差,总是不能好好地对待每一洞每一杆,不是因为不认真,而是因为练习太少根本认真不起来。(2)切杆,挥杆平面应该更加陡峭一些。尤其是短切,更是近乎于垂直地面,这样更能控制方向。(3)切杆,要用杆面打开的角度来实现不同弹道的切球,要在上杆之前用意念去想象想要实现的弹道。(4)多练球道沙坑球。用不同的杆实现不同的距离。要杜绝打深,要先击中球再扫/劈/铲起沙子。可以在球的后缘划出一道线来衡量。事实上,这样的练习也有助于打好球道上的球,毕竟,都是需要先击中球挤压出去之后再击打到地面。
中长铁杆练习,(1)一定要注意把头留住,无论上下杆时。否则身体下沉,很容易锄地。(2)两腿内夹,稳定下半身。
真草练习归来,浑身是汗,先洗个澡再继续,整个人舒服许多。——不错不错,今后练球时都多带一身衣服换着来,既能让身体更清爽一些,又能防止湿气回去,一举两得哈。
7月11日下午,山盛:
时间是争取出来的。但是气温已经渐渐升了起来,还不是成都特有的闷热天气,一碗面之后出来就是满头大汗。想着明天下场,想着这个月已经很少练习,完全有必要热热身熟悉熟悉感觉。
就把所有的杆(除了一号木)从头到尾挥上一遍。要点还是老生常谈:稳住下盘,稳定中轴,放松右臂,臂贴身体,转动身体,死不抬头,左髋顶住,完整收杆,……解决打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稳定脊柱,不要在上杆的同时让上身下沉,要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
希望明天——三号木能够稳住,切球能够看到进步,推杆能够认真一点。
7月12日上午,观岭:101杆(最好成绩)。
7月18日下午,山盛:
耽误这么些日子之后,感觉确实需要重新活动起来,否则刚刚学到的就会还给教练了。
挥杆练习的情况很一般,但是跟金先生的交流还是很有收获的:
1、从自己最近下场的情况分析,击球效果不稳定的根源应该在于挥杆平面出现问题,尤其是PAR3洞不能做到1上,最为证明我的基础虽然有了但是不扎实不稳定,往往到了长铁杆或者球道木杆就会凸显出来。
——确实是有道理。不过,看他比划自己学,反倒有些手足无措,说明不能完全照搬,应该以教练教授给自己的方式来反复练习逐渐巩固。
2、从我的挥杆情况看,手臂和手还是太紧张,击球瞬间手腕没有放松,因此力量不能得到很好释放(而干精瘦小的他的七号铁击球距离起码比我远上10码),并且就会不自觉地去加力抓杆(同时左肘后拉),而不能让杆头带动手臂伸出送杆、以致收杆。
——确实,曾经有过手腕放松、鞭甩击球、右臂送杆的轻巧击球感觉,只是那种感觉总是稍纵即逝,似乎琢磨得到,但是无法长久维持,仿佛隐隐约约的样子。所以说我的挥杆动作整体上感觉都不轻松,想要发力却总是击球不远(相比别人哈)。
3、不管哪一根杆,最重要的是确保扎实击球。一定要培养扎实击球的能力,一定要养成扎实击球的习惯,而当面对不同的距离和其他球场状况时,需要做的不外是选择正确的杆。
——确实,因为练球时间的不稳定不坚持,往往站上打位后的目的只能是想方设法打出所谓的“好球”,而不能做到逐一、认真、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一次挥杆,于是练习目的也就不明确、错误的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正确的不能得到长久延续。事实上,当做到了眼睛盯住球直到击球出去(即死不抬头)时往往能够扎实击球,只不过自己感觉身体不太舒服而不能坚持,就正是没有养成正确的挥杆动作及其习惯,而,正是要把这种感觉打出记忆和习惯时,才是我需要做的。——于是乎,开始认真细致每一次挥杆时,六号铁居然连续击出十多个扎实的球……只是,再接个电话之后换做五号铁时,又不对了……
练球时间不长,击球数量不多,但是多多听取球友的建议,感觉还是颇有收获的。——很好!
7月24日下午,山盛:
切实地感受到了很久不去练习场的待遇:遇上每一个熟人时都会得到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候,以及主动上来指点帮助的熟人也越来越多,弄得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挥杆了,没奈何之下只能把这一场练习当作热身和恢复而不敢专项练习一个要点,看来小崔教练回家看完新生孩子之后还得快点儿回来哟,咯咯。
确确实实是直到十多分钟之后才把长铁杆挥顺畅——膝盖内收稳固下盘、死不抬头、双臂贴近身体保持三角形、双手在上杆时贴近保持一体、下杆时右臂贴近身体不用力、击球时手腕放轻松
……
真真看到录像时才感觉到自己挥杆时的缺陷还是不少——上杆太平使得挥杆平面先低平后陡峭、双臂三角形没有保持住、击球时左髋角度没有稳住、上身竖直太快
……
临近结束时突然发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了一个要点——上杆要用转体带动,上杆到顶点时腰背部要绷紧能感觉到回转的扭力,以身体回弹的力量带动下杆
……
唯有重新找回期望的畅快淋漓感觉——最美好!
7月25日下午,山盛:
“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便这个“师”完全是毛遂自荐,即便开头的话并不入耳,但是球友李先生结合自我认知的指教确实有用——
他说:挥杆时杆头路径是一个圆弧,在即将运动到最低点之前击中球、然后再击到地上(铲起一片草皮),而这个圆弧(以致整个圆)的圆心正是位于胸膛正上方、下颚下方。于是,欲要正确地实现扎实击球,那么在击球瞬间这个圆心就应该处于球位稍稍靠前的地方。于是,正确的挥杆动作就应该是随着杆号的增大(数字的减小)而增大髋部侧移的幅度,以保证在击球瞬间胸膛位于球位稍稍靠前的地方。于是,以九号铁为例,可以尝试着在瞄球时就把身体重心放在左脚上、而右脚跟甚至可以稍稍抬起,只要有基本正确的挥杆动作,就能够实现准确扎实的击球。
我练:从击球稳定性、扎实性和出球效果来看,确实有着极大的改善,唯独距离似乎有所损失但是可以理解,毕竟身体更僵化一些力量发挥不是最好。——猛地醒悟,这样正解决了以往左腿稳不住、左髋顶不住的挥杆方面最大的问题之一,使得左侧身体在转体时正成了一个稳定的轴。若是注意下杆时右肘贴紧身体、手臂和手上放松松,转体就转出来了,力量就放出来了。——慢慢地,从九号铁开始逐渐尝试到五号铁,虽然杆身越长越不容易掌握,但是最终都稳定了、扎实了,再尝试球道木杆,也有一定的效果。
呵呵,呵呵,点上一支“谢师烟”吧——看来,特别是成绩强于我者,真有其值得学习之处,真有其自身体会和认知于我有益,包括其中的如金鸡独立挥杆、单臂挥杆等等一些小技巧。虽然这或许只是一个改善挥杆动作的过程,但是也让我真正藉此明白了很多独自一人很难领悟的挥杆道理,于是才能在正常挥杆之时切实注意到很多本源之处。
试试吧,虽然一阵挥杆下来左腿有些酸胀——后天不是相约参加青城山高尔夫邀请赛吗,那不正是实地检验效果的时候吗,——树立信心!弯道追赶!
7月27日下午,青城:99杆(最好成绩)。
7月31日:
眼看着那场球刚刚结束球友们就在相约明天见,眼看着七月份就要过去,眼看着北京的领导和球友要来成都打球,可是,偏偏这个周末重度上呼吸道感染,连续两天38度多,直到今天方才有所好转,没奈何,只能先养好身体吧,将就着不做准备就去吧。呵呵,到时候是什么情况只有天知道了哈。
2012年7月合计:练球6次,下场2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