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二十四:2012年3月练球

(2012-03-02 08:00:16)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3月1日:观岭18洞,蓝TEE116杆。

    败笔很多,收获也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了——高尔夫是没法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才能顺理成章的,练习需要坚持,下场需要坚持。身体锻炼同样如此。

 

3月10日上午,山盛:

    无数日的连绵阴雨之后,终于现出明媚阳光,更惊喜呼唤LP得到了响应,于是高高兴兴结伴前往。

    真没想到,四个月之后,LP居然还记着些底子,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是切球都还不错,柔、软,起球很好。一个人练习时,又能够拿出很认真的态度,专心致志。而且,歇息一阵之后也能自己继续,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不错不错!不要求马上打得有多好,只要重新站上球场就好,只要重新开始锻炼身体就好!

    我呢,又是隔了十天时间,基本又成了“恢复性练习”,效果自然乏善可陈。不过,这一次下来,身体不再乱七八糟地疼了,应该是肌肉逐渐适应锻炼拉伸了,慢慢来吧。

    小张教练分别指导之下,很有收获:(1)LP,下杆时右肘有一个向下拉的动作,使得杆头延迟释放,击球力量展现。(2)我,一号木,上杆时左手不能过早翻转,不能让杆头过于扁平,使得上杆顶点时杆身延长线正对球位,这样就能避免外下杆。

 

3月11日下午,山盛:

    嘿嘿,虽然LP在停车场里都足足呼了一个多钟头,但我还是再一次成功地把她牵引到了球场,让“携手”继续。更可喜的是,虽然只练了一小会儿,但在小崔教练看来,她的基本动作还在,只是球感生疏了许多,而拿起一号木试试,居然能够比较稳定地打到了150多码处,而且弹道还比较直。~~赶紧鼓励鼓励加鼓励,小小的意图是增强她的自信心、重新激发起她的热情。

    我自己,居然,也“居然”了,重新找回了醍醐灌顶的那般感觉——事实上,第一轮时,依然延续着打铁的滋味,既费劲又不稳定,到了第二轮七号铁时,不知怎么地,尝试着把双脚脚尖再摆得向外一点(外八字吧),下杆一下子变得稳定起来,一直到一号木阶段,几乎都能杆杆扎实起球不再锄地、弹道笔直不再Slice、力量得以发挥不再软绵绵地!而且是屡试不爽!……仔细想想,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这样尝试,原理是外八字地摆脚使得下杆时不再能够主动去蹬地,使得上半身就稳定下来。只是,LP断定这恐怕不过是我又找到的一个并不一定正确的弥补方式而已,而我也很难说以前的双脚站位是不是太过端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很好地纠正了我下杆蹬地的毛病,效果非常之明显,感觉非常之好。

    “那你这几天就抓紧时间好好练练,每天早上都去练练,争取周四能打得好一点嘛!……一会儿你就去订场嘛!……”

    “哼哼,相信这一次最起码得少上10杆嘛!”

 

3月12日下午,山盛:

    趁热打铁,我想我能够巩固下来更加熟练,结果事与愿违。究其原因,电话太多干扰太大确实算是一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技术根基不过关:(1)下杆时,双手加力,右肘没能压住,Outside in,(2)脊柱没能固定,右肩往上在捞,等等。不要紧,慢慢来。

    订了观岭周四的场子,检验往后今天练习效果。工作与打球相结合。

 

3月13日下午,山盛:

    嘿,难不成是连续四天坚持下来的效果开始显现——今天重新找回正确的感觉,每根杆的击球情况都可谓是异常地好,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于是,信心爆棚,于是,三个半钟头!

    1、下盘稳定是基础。前日记起公益高球GVA的《堵住你的力量漏洞》一文,采取了双脚向外侧倾斜45度、使右脚跟难以抬起的方式,但是这两天感觉到有些别扭,而且难看,总觉得有点不对。今天突然之间想起小于教练曾经说过的话,“瞄球时两腿膝关节内收,上杆时保持两腿膝关节间距不变”,其实是异曲同工。今天特别注意一下,整个身体立刻变得稳固起来,下杆也不再或浅或深,相当扎实。

    同时,需要加以注意的还有:(1)背部挺直,保持中轴稳定,(2)上杆时,眼睛尽量盯住球,同时尽量增大弧度,(3)下杆时,压住右肘,紧贴身体。

    2、左髋顶住。系由上述1带来的,下杆时头部侧向移动只能是略微一点点的,把重心保持在身体后侧。而不是向左大幅度地移动身体。这个阶段应该是通过左髋的拧转,使得手臂自如地向下挥动,就产生了更大的力量并压低了弹道弧度,收杆时自然反C姿态。

    3、用身体的转动带动下杆。而不是非得在手上/手臂上加力。手和手臂轻松一些,距离并不比加上力了之后近。——打高尔夫球必须明白的一个要领就是,使出浑身的力量来并不能够打好,相反轻松才是最好的。

    4、之前做不完整收杆动作的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我的手上加了不该加上的力量。如果握杆很紧,击球之后就会用力去把杆刹住。而放松一些,是很容易顺着身体的转动而自然收好杆的。

    5、一号木时有Slice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杆时没有用上转肩动作,使得上杆到了顶点之后身体开始回转那一刻杆头还在继续往下运动,必然导致杆头下挥跟不上转体,于是击球瞬间双手在前杆头在后杆面开放。

    ——

    其实,现在,距离有了,七号铁落点就可以在150码,六号铁落点都可以到160码,五号木200码,三号木超过200码,已经足够,根本不必东想西想地加力;切球有了,握杆握短一点更好控制,放松,不抬头;推杆,只要有机会熟悉一下当天的果岭就行;一号木,更是可以放松一些,即便不想着增加上杆幅度,就想着控制杆头到顶点时的一瞬间停顿,200多码一点儿问题没有,而且笔直。

    确实是:不能少了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巩固啊。

 

3月14日下午,山盛:

    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练球。

    相对昨日仍有不少起伏,固有问题时而出现,倒是都能明白原因所在而及时纠正。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是正常的,就是需要不断地巩固。尤其是需要注意下杆过程中右肘紧贴身体。

    球友老刘指出我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下盘不够稳固,这样就容易影响整体动作。确实。

 

    把明天下场成绩定在了减少10杆,即106杆。

 

3月15日:观岭18洞,蓝TEE112杆。

    成绩有所进步,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比上一场减少10杆的期望值。

    标准杆上果岭率0%。PAR3平均上果岭2.50杆,PAR4平均上果岭4.30杆,PAR5平均上果岭5.25杆,球道杆数合计74杆。这依然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1)稳固下盘。上杆时,需要上半身尽量转到最大,而下半身尽量抑制住转动,形成扭力。(2)解决翻腕过度。上杆到顶点,翻腕应该是向拇指方向翻,而不是向手背方向翻。(3)增加劈起球/切球的练习,强化距离控制。

 

3月20日:

    兴冲冲赶去,不料竟然因为休整场地而封场了。说是有过短信通知,不知怎地没有收到,很是无奈。

    这一次到上海,发现公司里面有着不少的球友,有差点18的北京马先生,更有单差点的澳洲杨sir,猛然之间亚历山大,若是再不好好练球的话到时候真不知道怎么接待他们了。——于公于私,都得抓紧时间把自己的成绩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月21日下午,山盛:

    大风降温,坚持站上打位。

    重点注意稳固下盘和解决翻腕过度两个问题,颇有收获。稳固了下盘,击球扎实,都是挤压出去的,翻腕不再过度,上杆也就陡直起来,结合肘部的弯曲和释放,转体成功,送杆送出去了,右手也翻到了左手上方,收杆也能做出来了。只是,(1)方向尚且控制不好,(2)动作尚且不能固定,时有反复。——需要继续苦练以形成肌肉记忆。

    劈起球/切球,着重练习用上杆幅度控制距离,基本上,S杆,三点钟方向30码,一点半钟方向40码,十二点钟方向50码。——尚且不熟练也不稳定,继续。

    又是一周之后开始的练习,最大问题还是手生和不稳定,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只要解决好了这几处问题,应该能够得到极大进步。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醍醐灌顶”之际。

 

3月22日下午,山盛:

    想着不能再被莫名其妙地中断练习,却没想到竟然在行将结束之际得到了小崔教练的点拨,或许是理解力有所提高的缘故吧,任督二脉就此打通——

    他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自我练习,我已经养成了很坏的挥杆习惯,表现出来就是:上杆幅度过大,到顶点时杆头已经朝向目标右侧下方,于是增大了下杆路径,意欲跟上转体速度,则必须在手上加力,由此造成“用手打球”,同时整个挥杆过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圆了(如果还在一个挥杆平面上的话),相当于比别人多划出了一段挥杆扇面。这样,势必出现许多问题,而不自知。

    于是,严格按照他的指导,1、瞄球时,放松双手,放松双手,手臂自然下垂,尤其是右臂,几乎紧贴身体,同时注意上半身的挺直;2、上杆时,上半身尽量拧转,转肩,至左肩头在下巴下方时即为上杆顶点,而此时杆头只能向着目标上方,(以我的身体柔韧性而言)整个上半身,乃至下半身,依然拧紧,3、然后,借着身体回转的力量下杆,即为转体击球。

    空挥,(空挥很重要,我很长时间以来已经忘记!)击两个球,若是感觉不好,再空挥,再击球,……循环往复,一点一点地练习。不一会儿,我朝着小崔高高竖起了大拇指——真的找到感觉啦——下半身稳固而不再晃动了,上半身绷紧了,下杆右手上不再感觉到额外的力量了,击球也扎实稳定了(当然,还不算是稳定),整个挥杆过程有了那种围绕着中轴旋转的感觉,甚至,背部左侧从肩到髋已经感觉到了酸胀,应该是整个身体左侧成为了发力点,而且在击球时也顶住了,直至最后左髋也感觉到了酸胀,应该是对的!

    OK!非常OK!继续——空挥,击两个球,若是感觉不好,再空挥,再击球,……循环往复,一点一点地练习……

    还是,就像老婆说的,是到了该缴纳教练费,请专职教练再次指导的时候了。否则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此时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有所增强,应该会受益匪浅。

 

3月23日下午,山盛:

    一个多钟头之后,感觉左侧脖颈有些酸疼,停下杆来琢磨,发现了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1、在“下半身尽量抑制转动”的基础上,“上半身尽量转到最大”,是指从腰到背再到肩膀的转动,当转动到最大时要能感觉得到腰背肌肉的紧绷感,这样的扭力在下杆一瞬间才会像弹簧般的一下释放出去。否则,当头部尽量留住时只是转肩的话,就会感觉到左侧颈部肌肉的酸疼,又成了举手上杆。

    后来在一号木上杆时特别注重这一点,能够感觉得到是在转体击球,而不是像原来一般的用手打球。距离也就相应地出来了,最远240、250码。

    2、反复查看上杆到顶点时的手部动作,一要确保左手背与小臂的平直,二要确保右手虎口向下(承接杆身重量),就理解了昨天小崔教练说的,在握杆瞄球时,双手不能过于重叠,使得手、臂、肩形成的三角形正规。否则还很容易不自觉地在手上加力。

    同时,上杆到顶点时,手臂要尽量伸出去,即:左手臂伸直,右手上臂和前臂保持90度。否则杆头也会耷拉下来。

    3、挥杆平面要更加陡直一些。上杆平面要与送杆平面保持一致。避免绕杆。

    ……

    事实上,做好昨天和今天提出的几点(必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全都做到位哈),左右髋部在挥杆和击球前后都能顶得住了,击球之后的杆头和手臂随之送得出去了,收杆也能收得完整了。

    (现在练球之后,手臂不再感觉到累了(也少了捞球动作),尤其是右手很轻松,只是,一方面,背部左侧从肩到髋有酸胀感觉,应该是缺乏锻炼尚未习惯的缘故,另一方面,左手大拇指心像要起泡一般,应该是下杆时不正确的加力使然,需要解决。)

    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动作习惯。

 

3月26日下午,山盛:

    感觉有几个方面出现了,需要加以注意:

    1、瞄球时,一定要认真准备,切忌随意。否则下盘稳固不了,很容易失误。

    2、瞄球时,注意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否则击球时杆面内扣,很容易大左曲。

    3、握杆时,手上一定要放松,尤其是右手,在挥杆过程中不能加力,要依靠身体的转动击球。否则一场练习下来双手大拇指都有将要磨出水泡的感觉。

    4、上杆时,一定要背部拧转,要感觉得到腰背肌肉的紧绷感和回弹力。

    5、上杆到顶点时,手臂要尽量伸出去,即:左手臂伸直,右手上臂和前臂保持90度。否则杆头耷拉下来,跟不上转体速度,手上就会不自觉地加力。

    6、整体挥杆动作要放松。速率慢一点,稳一点。

 

3月27日傍晚,山盛:

    不知是很久没有傍晚上打位的缘故还是身体不太舒服的缘故,或是对照镜子头脑里面挤了太多的东西理不顺畅,这次的七号铁的挥杆动作完全散掉,越打越没有感觉。

    倒是切杆有了一些收获:1、侧面对照镜子,发觉之前我的背部还是太弓,需要进一步地挺直,这样头部的位置更高一些,双手下垂杆头瞄准时的握杆位置也更高一些(不再像原先一般地握在杆颈处),相对更加舒展一些;2、重心放在左脚上面,一是死不抬头,二是在切球之后依然保持重心在左脚上;3、上杆时,右手不加力,下杆后段,右手微微用力。如此一来,切球情况甚好。三点钟方向——落点20码,一点半方向——落点30码,十二点方向——落点40码。

    争取——一点一点的进步。

 

3月28日下午,山盛:【课程一】

    小崔教练指出:我的挥杆是有基础的,但是现在已经基本“坏掉”,需要从最基本的开始,练习规范到位的挥杆动作。由于最近一个阶段深感自己问题太多,球友的指点或者自己的领悟很难根本解决,担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痛下决心,请专业教练再次教授。

    小崔教练具体指点:

    1、瞄球时,背部务必挺直。——以前,自己以为挺直了,实际还是弓着的,这样就很难保证身体两侧围绕着旋转的从头顶中心到脊柱尾椎的中轴稳定。

    2、握杆时,(1)要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握住杆把(六分力量),左手拇指稍稍后缩,右手掌心压住左手拇指,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作扣扳机状扶住杆把,双手之间要保持紧密结合状态,无论上下杆过程中都不能松开或者出现缝隙;(2)而在背部挺直的同时,胸膛要挺起,两肩头要分开,手臂保持放松状态。——以前,自己的握杆并不正确,肩部和手臂都太紧张,用手而不是手指握杆的话在上杆顶点不能控制住杆头继续下垂。

    3、上杆时,(1)右腿顶住,右膝盖不能挪动,要从髋到腰到背再到肩向右拧转,直至在下半身反向拉扯的同时上半身完全绷紧,蓄积反弹下杆的力量;(2)同时,是上半身从下到上的转动推动手臂到手到杆头来起杆,而此时的手臂要继续保持放松状态。(3)上杆要宽,右手臂要离开身体、尽量向外推出,增大上杆半径。

    4、通过平滑的路径上杆到顶点时,(1)双手继续保持紧密结合状态,左手背和左手小臂平直,右手上臂与地面平行(小臂尽量向外推出),握把延长线正对目标和球位的延长线(每个人的身体柔韧性不同,对我来说,不求杆身到达与地面平行的程度);(2)而通过双手手指的握杆,使得杆头在上杆到顶点之后不再继续移动,在开始下杆的那一瞬有一个停滞状态。——以前,这是我问题最多最大的阶段。上杆到顶点的程度是由上半身的转动决定的,而不能为了打远而抬举手臂、弯曲手臂。此时的左手臂是自然伸直,而不是绷直的。

    5、下杆时,(1)力量从下半身开始发起,依靠上半身拧转之后的回弹;(2)如同上杆时的身体右侧,下杆时身体左侧也有一个轴,必须保持稳定,所以左腿不能直接蹬直,而要保持原有的角度顶住,左膝盖保持原有的弯曲程度,同时髋部向左后方快速拧转,带动整个左背、左肩的快速拧转;(3)围绕身体中轴,手臂和杆头随之下挥(切忌加力),双手手臂在杆身回转到与地面平行之前保持原有的上杆顶点时的角度不变(而不必有意识地夹紧右手臂),继而再翻腕击球;(4)当球杆与地面平行时,双手位于右大腿前方;(5)下挥时,右腿不能蹬地,而只是随动转脚;(6)死不抬头。头部始终保持在球位后方。——以前,这也是我最容易出现大问题的阶段。

    ……

    小崔教练说了,每一堂课不能教得太多,否则难以消化。但是我一点一点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错了有些难堪,失误了有些不好意思,精神有些紧张,不多久就已经气喘吁吁地了,不过,当实际击出一个好球得到教练称赞时还是多少有些欣慰,呵呵。

    一会儿空挥,一会儿击球,按照小崔教练的说法,上杆两个节拍,下杆一个节拍,慢慢地来,不求距离,只求寻找感觉,……放缓击球间隔,每挥杆一次,都要细细琢磨没有做正确或者没有做到位的地方,然后再继续,……四个小时过去,虽然还不能保持较好的挥杆成功率,但是神情一直十分地专注。按照要求,不换杆,就用七号铁练习。

 

    我想,虽然今天教练教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对于我这样有一定练球打球时间的球手来说,难就难在要对以往动作进行纠正和修改,难就难在要努力去忘记以往的挥杆习惯,难就难在要忍受住这个时期的寂寞和痛苦。当然,这也就是我最需要挺住的时刻。LP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最是注释:“要想人前显贵,就得旮旯受罪”。

    计划专注此项练习。不求着急下场。最起码练习一周时间之后再继续下一趟课,以尽快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和挥杆习惯。

 

    练习结束,感觉自己左侧背后从肩到髋、左侧大小腿都有些酸胀,问问教练,说是正常和应该的,加之这么长时间的练习之后手臂不疼、双手如常,也应该是找到了正确的挥杆方法吧。很好很好。

    更非常非常难得的是,今天创下了我练球以来最长的时间——整整四个小时!从14:30到18:30!——嗬嗬,为自己而骄傲哈!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15ZH00SIGG.gif

 

3月29日上午,山盛:

    趁热打铁,反正约会时间在下午,于是十点半赶到练习场,两个小时。

    除了切杆热身和木杆间杂之外,严格遵照教练吩咐,只七号铁——放慢节奏,转髋、转腰、转背、转肩,缓缓上杆,右臂尽量向外推出,保持上杆顶点的稳定,在感受到胳膊以下身体拧转回弹力量的同时转体下杆,左腿保持稳定,头部留在球位后方,……每三个球为一组,若是出现偏差,就停顿片刻,回想动作,力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正确做到位,……

    实际效果不错:即使是在轻挥杆的情况下,时而落点也能在150码左右,时而停球点也能达到160码,看来要打好球光凭全身力气的使出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整个身体感觉舒展,送杆时手臂也能伸直送得出去(自然而然地),即便加大了握杆力道但是手臂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累或者疼痛,应该是解决了手臂打球的问题。

    需要在下次请教的是:(1)上杆时,挥杆平面更陡一些,感觉下杆时右肘控制得更好一些,击球也更稳定一些,但是,似乎双肩和手臂有一个上扬的动作,不知道这样做的是否正确合适?(2)加快速率挥杆,情况就变得不太稳定,尤其是常常出现较大的左曲,是否是转体太慢而杆头过快?——以上两点都不能再妄自揣摩和自以为是,需要让教练来看了再说。(3)此外,一是切杆,瞄球时仍然需要保持双肩连线与目标线的平行,二是木杆,还是不能摆脱以往上杆过度的窠臼,稳定性显然不如七号铁。

 

    很孤独,很认真,即便到了只剩两个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坚持。留下一身的毛毛汗。

    计划每堂课间隔十天左右,期间严格遵照教练要求练习,每学一步,巩固一步,做好一步,不急不躁,踏踏实实,让N千元的课程真正地值!

 

3月30日下午,山盛:

    很难说究竟是因为了什么,今天的练习完全丢掉了感觉,身体很僵,肩膀有点累,动作很不舒畅,击球很不扎实,好在有小崔教练在旁边的提点,最起码找到了症结(也是应该强调之处)所在:

    一是瞄球,背部必须挺直,臀部必须提起,胸膛必须挺起,两个肩头必须展开,手指适度加力握杆,手臂保持放松状态。——这一点,忽略不得,着急不得,是每一次良好挥杆前的准备和基础。

    二是上杆,在转髋转腰转背的基础上,要用转肩来推动上杆(切忌举杆),右臂尽量向外推出,同时让上杆平面更陡直一些(与送收杆平面相互呼应),这样上杆到顶点时左手背自然与左手臂平直。——这一点,也需要弄清楚缘由和解决方法。

    三是头部,在上下杆时都必须尽量保持稳定,留在球位后方。——不可过度侧移,否则很容易让整个身形散掉。移动越多,稳定性越差。

    四是下杆,身体左侧的轴必须保持稳定,即左膝盖保持原有的弯曲程度并且没有侧移,左腿肌肉必须绷紧,保持原有的角度顶住而不能直接蹬直,同时髋部向左后方快速拧转,带动整个背部、肩部的快速拧转。——这一点,是以往完全没有注意到和做到的,也是我挥杆流程中最欠缺的,初期练习很不习惯,但是现在又必须尽快养成习惯和记忆。务必多加练习牢牢记住。

    五是击球,在身体左轴保持稳定的同时,在击球瞬间,左臂应该与球杆呈一条直线,而不能往外拉(胳膊肘弯曲)。——这样才能形成翻腕和甩腕,并且能够随着杆头送出手臂。

 

    修改动作确是痛苦的,反复练习确是艰难的,这样更需要坚韧和忍耐。——自我鼓励。

 

3月31日下午,山盛:

    小崔教练不在,我自己一边琢磨一边苦练。效果比昨天好很多。

    特别注意:上杆到顶点时背部要绷紧,下杆时左腿要稳固,击球时左臂与杆身的平直(略向前倾)。

    金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体会跟我交流,也是很有教益:下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右肘角度的稳固,待到杆身与地面平行时再释放手腕,这样击球更有力量,也能确保手腕的翻转(击球后右手腕翻到左手腕上方)。事实上,他的身形远比我瘦小,但是六号铁也能轻松击至160多码处。 

 

    2012年3月合计:练球14次,下场2次。

    算是练习最多的一个月了,也是空闲时间较多的缘故。不求过于频繁,但是确需勤学苦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