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建议,趁着这段时间有闲,好好练球,争取早日上一个台阶。对头。就是应该有所事事——
新年新开始!
新年新气象!
1月2日中午,山盛:
呼吸新鲜空气,打球畅快淋漓,一号木起来,三号木五号木起来,铁杆全部起来,——新年新开始!
1、重新温习十二月份的感悟,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打出感觉,就接着来,巩固挥杆记忆。出现问题,慢慢想想,是手臂加力,是没有转体带动,还是右肘没有夹住,一点一点修正,直到正确为止。仔细雕琢每一个环节,认真挥出每一杆。
2、木杆:
尤其是一号木,特别重要的是上杆时的转肩动作,使杆头在顶点处有一个停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耷拉下来,否则身体开始回转那一刻杆头还在往下运动,必然导致杆头下挥跟不上转体,于是击球瞬间双手在前杆头在后杆面开放而右曲。注意到这一点,加上其他方面的正确,开始能够击中甜蜜点,力量击了出来,球路也直了起来,眼见着小球滚到250码。只是现在的挥杆动作尚且不太顺畅,一是停顿太过明显、动作有些呆滞,二是往往会下意识地用手把杆捏住而在手上加了不该加的力。~~趁热打铁,每次练习把一号木作为一个重点,争取早日熟练起来。
三五号木在阔别多日之后重新捡了起来,感觉不错。要点,一是(转肩)上杆到顶杆头停顿,二是上杆时转髋转肩而留住头部,“死不抬头”,三是转体带动下杆,四是做完整收杆动作。
3、铁杆:
(1)站位时,脚板切忌用力,使得上杆时重心转移至右脚内侧,右髋和右大腿绷紧。但不是右脚使劲向下踩,这样就能避免下杆时右脚出现下蹬动作,使得挥杆过程中的中轴稳定。(2)上下杆时,手臂和手放松,依靠身体转动(是身体转紧再弹回)带动杆头上下。手臂和手切忌加力。(3)“死不抬头”。(4)送杆,必须送出去,而不能为了收杆便着急着左臂往回拉。(5)收杆完成并且站稳,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挥杆。~~现在的长铁杆不求距离,但求能够顺畅挥杆击起来击出直线。不怕,每次练球坚持练习。
1月3日上午,山盛:
中午有事,仅仅个吧钟头吧,还是去练球。只是上午的风太大,吹起来实在太冷,活动一下鼻子就开始唏呼唏呼地,停歇一下手指就变得冰冷僵硬,只能鼓起勇气坚持——再坚持——
无奈整个身体似乎都没活动开来,动作很是僵硬,只顾着想把身体活动热和了,技术动作似乎都变成其次,于是挥杆效果不是很好。只是坚持七号铁和六号铁至少20个球、五号铁和四号铁至少10个球、木杆至少10个球。~~不能顾此失彼,除了专项练习切杆和推杆之外,每次站上打位都应该照顾到各支杆,尤其是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不过,冬季,最好的练习时间应该还是下午。
1月4日纸上谈兵:
2日练球结束,突然发现右手大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也就是搭着球杆的地方)起了个明显的水泡,还有左手中指第二关节背上的皮被磨破了!3日练球,在左手中指绑上创可贴之后感觉稍好,但是右手大拇指上的皮直接被磨开露出深深的老茧印子!~~是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的情况。窃以为是较多日子没有摸杆之后的结果。虽然总觉着有些不对,却始终没能想个明白。
今日上网爱卡高球俱乐部,嗬嗬,像我这样的初级球手不少,问题很多,解答竟然精彩,恰恰找到了症结所在:“握杆太紧,右手主导了。~~请把右手放松,类似包裹在左手上的一层卷心菜外皮就好了。”本-霍根指出:“右手的握杆法——因为右手是覆盖在左手上面的手,所以讲起来比较复杂。右手加在左手上形成一个相连的‘整体’来握杆,右手只能占一半的地位,不能多,也不能少。我们右手(如果你惯用右手的话)的拇指和食指不但灵活,而且有力。喝咖啡拿杯子、开门、写字、掏鼻子倒是蛮有用,但是我们如果不好好地把它们控制住,握杆的时候被它们取得控制权,那么想学好握杆法是不可能的。因为右手的拇指与食指连接着手腕和手臂外侧的肌肉,所以要是让这两根手指当了家,连带着就牵动了这些强有力的肌肉,结果挥起杆来一团糟,养成了习惯再也改不过来了。”
细细回想,确实,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摸杆,重新站上打位便很想早些恢复努力打好,于是不由得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手臂和手上加力,握杆力度太大,当然导致没戴手套的右手指与握把产生更大的摩擦,于是,起泡,磨破,于是,由下而上带动挥杆的过程必然不很顺畅,击球并不轻松。至于左手中指背,大概也是由于双手握杆时太用力太紧,使其被右手小指根部外侧磨破的。
——请把双手放轻松!
1月6日下午,山盛:
专心致志将近三个小时,非常有收获,非常心情爽!
1、上杆时,有意识地保持两腿膝关节间的距离不变。记得这是11月间小余教练曾经指导过的。如此一来,两条腿就不会乱动(或者右腿绷直了或者左脚抬起了),上杆到顶点时下半身就有了一股往回拉的力量,顺势形成从下半身开始发力的感觉。继而,在下杆击球之前,这个距离也保持不变,身形就不会在上下杆的过程中散乱,有助于保持稳定性。
2、瞄球时,注意把左肩头往回压一点,使双肩连线正对目标方向。记得这也是当初曾经意识到了但是后来忽略了的地方。如此一来,上下杆时,左上臂就能紧贴胸口,使得整个身体有一种压紧的感觉,随着击球前后的翻腕,左臂就能向着目标方向送出去。这一点,尤其是在一号木开球时,明显能够体会到了“扫”出去的感觉,而不再有当初往上捞的感觉,于是球路明显变直。
3、其他,①瞄球时,重心保持在两腿中间,但是右肩再压低一点,头部处于球位后侧,杆身直立一些(握把尽量对准肚脐),直到一号木在瞄球时正对肚脐。②双手握杆还需要更放松一些。越是放松,越能避免手上加力,越能避免用手打球。③一号木开球时,TEE适当架低一些,以高出打垫刚好一个球的位置为准。④越是木杆击球,越是需要注意杆头滞后。
今天挥杆效果非常之好:铁杆,A杆全挥居然能到120码,七号铁很多次过了150码,六号铁基本稳定在150码以上而且多次到了160、170的位置,都是有史以来能够稳定达到的最远距离,真的应验了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多人说过的那句话“距离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木杆,虽然距离都不算最远的,但是从起球情况及其球路上看,已经恢复到了当初巅峰时期的水准,十之七八能够很好起球,十之七八能够控制落点在球道上,挥杆力量也能释放出来,甜蜜点击球越来越多,一号木偶尔的青蛙跳甚至也能跳到200码去。~~明显,今天的成就感很强,很强。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27ZH00SIGG.gif
此外,需要注意、纠正和提高之处:
(1)长铁杆,尤其是四五号铁,挥杆平面应当更加扁平一些,更有一种“扫”出去的感觉。(我的弹道较高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一则因为碳素杆身较软,击球瞬间杆头会在杆颈更前方,致使杆面角度有所加大,二则我的挥杆平面相对其他学球人更加陡直一些。若是如同四五号铁般的“扫击”,弹道自然低平下来。)
(2)通过对我的七号铁挥杆击球过程进行录像之后重新审视,发觉有两个问题,①瞄球时背部还是有些弓,没有把脊柱挺直,会影响身体中轴的稳定,②上杆时手臂没有伸展开来,挥杆弧度太小,会影响下挥和击球瞬间的杆头速度。
(3)木杆击球突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其稳定性势必亟待巩固。务必在近期趁热打铁多加练习。
(4)各个环节各个要点的融汇贯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就是保持双腿膝关节距离与死不抬头与增大挥杆弧度与夹肘下挥等等之间的协调。只有每一点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真正地挥好每一次杆打好每一个球。
1月7日下午,山盛:
依然是挥杆两个半小时,有专注,有挥汗,有交流,有回看,更有对不足的清醒认识。
事实上,中短铁杆和木杆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甜蜜点击球稳定,力量能够较好地释放出来,方向也能控制到位,尤其是木杆的距离出乎意料地好,应该比最近几个月练球时远了30码以上。有时自己都不敢相信所谓的“经脉”真的就这么打通了!
但是,但是,
(1)与金先生交流,他指出我(时挥六号铁)的击球似乎不像原来那么扎实,尤其是下杆初期手腕有一个向下压的动作,导致杆身与右前臂的角度迅速地由直角变成了钝角,应该会极大地损失掉下挥力量和杆头速度。~~他这么一说,我立即明白,又是手上加力了,而没有从下往上以大肌肉带动转体击球。看来这是我顽固不化的一个主要毛病,亟待解决。
(2)再与金先生交流,他说他理解的挥杆动作是一幅镜像,左右对称,上杆时右髋顶住,以右脚、右膝、右髋和右肩为一个轴,下杆时则左髋顶住,以左脚、左膝、左髋和左肩为一个轴,下甩翻腕击球之后,只要左边的这个轴稳定,那么前冲的杆头自然带动(也许不是最大的力)整个身体的继续旋转,手臂自然前伸送出,左手自然覆盖到右手上面,继续旋转,收杆动作也就顺理成章。~~确有道理,以前教练球童就此说法也是异曲同工。否则击球瞬间身形已经散掉,要么转身过快手前杆后右曲,要么身体卡住手臂用力杆前手后左拉。回想近几日的木杆击球也是注意到了左髋的顶住及其稳定。
嗬嗬,金先生虽然有些唠叨,但确是一位肯钻研的球友,看书看录像问教练很是勤奋,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心得很有道理,事实上他最近阶段的进步也很是明显,挥杆稳定性比以前大有提高,虽然身形瘦小其四号铁也能轻松击出160多码。看来呀,一则,比我刻苦勤奋善于钻研善于总结之人大有所在,二则,球友之间的交流确有益处,只要自己有本事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回看昨日挥杆录像,发觉自己还有一处很明显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击球的那一瞬间,我的左脚仿佛有一个向下蹬的动作,左腿一下子伸直了,上半身一下子挺起来了,手上出现一个往上捞的动作,使得挥杆平面的后半段较之前半段更加陡直,同时整个身体中轴没有有效地保持稳定。虽然当时击出去的那几个球的球路和落点并无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到击球的稳定性。结合前述第(2)条,再结合当初上杆时右腿下蹬伸直的毛病,不难提醒自己这也是我亟待解决的地方之一。
嗬嗬,有句话我觉得是对的:挥杆动作流畅漂亮,最终必然能够击出好球,若是挥杆动作呆板难看,纵然偶尔好球也是用其他非标准下意识动作弥补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好看是必须的。
——
值得警醒自己:问题是存在的,只不过当时发现与否而已。要想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好好享受高尔夫,一定的成绩是必须的,前期的付出更是必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地努力,争取一点一点的进步。
嗬嗬~~
球友刘先生说,成绩若能稳定到80几杆就足够了,不求动作姿势,只求顺畅扎实。
球友金先生说,动作一定得精雕细琢,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才能把每一个球打好。
我全都听着,笑笑。不同理解不同追求而已。只是,他们都明白,①这个阶段是最下苦功夫的时候,②高尔夫就是离不开勤学苦练离不开三天两头地摸杆,③我们都想着要打到七老八十,和高尔夫相伴一辈子。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2EN00SIGG.gif
1月13日下午,山盛:
又隔上了几乎一周时间,按照刘先生的说法,“这样怎么能行”,还说“每次应该起码四个小时”。果不其然,几天不摸之后就手生,完全找不到了转体和上下杆的感觉,磕磕绊绊地,草草个把钟头了事。不过,我倒是相信,只要连续几天过来,又能找回顺畅感觉。只是,这样想要提高,可就得费日子了。
听闻山盛准备在今年组织自己的队伍,很是高兴,那么大家一起练球的都能加入进来了,我也不用再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掺和进他们原来的队伍。一则时间太晚太陌生,二则么大家都知道的,在球队里面可是凭杆数说话的哦。但愿有山盛来组织,大家一起练球一起下场一起切磋,就有更多的朋友了。
1月16日:
http://video.sina.com.cn/p/sports/golf/v/2012-01-16/174561643147.html#61282549
西蒙-霍姆斯《挥杆与转动的重要性》,看后很有教益。尤其是上下杆时左手臂的转动,指出了我上杆时肩膀外伸试图增大上杆半径、下杆时误以为杆头滞后就是两只手臂弯曲向下砸的问题。
练习时需要对照镜子检查。
1月17日下午,山盛:
坚持了两个半钟头。
断断续续打球,身体和挥杆的感觉就是有些僵,难免怀念当初流畅自如的感觉。放慢击球节奏,通过仔细回味和不断尝试,还是有些收获:
1、纠正了昨天理解错误,上杆时还是需要把手臂伸出去增大上杆半径,与此同时头部会有略微的向右侧移,但是必须左手臂的正确扭转,即要保证杆身延长线正对球位延长线。若是左手背扭转太过,挥杆平面就会发生变动(太过扁平)。
2、上杆时,当杆身与地面平行时即需要转肩,以转肩带动身体的拧转和杆头的继续上升。切忌手臂举杆。这样,才能增强躯干拧转之后的回弹力(感觉到背部的紧绷),才能使杆头在正确的上杆顶端有一个停顿,继而才能杜绝用手打球的错误。
3、下杆时,左手臂始终保持伸直状态,只有旋转(杆面),而杆头滞后是由下杆初期夹紧右肘、保持杆身与左手臂的垂直角度、直到杆身变得与地面平行时方才甩腕带来的。切忌手上加力。
4、对于击球之后手臂伸不出去而向上捞的问题,略有感悟:说不上是原因还是结果,与此同时的一个现象就是右肩回得太高、身体直起来了。有意识地转体击球、稍稍压住右肩,就能看到球被杆头挥击出去的那一瞬,也就是做到了击球时的“死不抬头”。这样,手臂似乎随挥送出去了,收杆时身体也压斜了,窃以为这样的动作更准确、姿势更好看。
5、挥杆后段左髋的顶住,不仅仅对于一号木,其实也包括对于三五号木乃至铁杆。
……
再一次地认识到:要想挥好一次杆、打好一个球,只做到位做好一个动作是不行的,必须各个环节的动作都做准确、做到位才行。因此,“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真的很重要。
1月28日:
庆幸没有带着球包去到苏梅,因为仅仅三天的时间,看都看不够玩都玩不够根本找不出大半天的时间挥杆,因为岛上简约原始的神态,想必球场不会是当初想象的那么精致秀美,因为之前练习实在断断续续还有LP歇息了足足两个月,想必到了球场打不出太高的兴致和乐趣。~~不后悔,假期里玩好吃好就好。
倒是,在同机的游客当中,还是发现了一位拖着球包的球友,虽然累点,也知他的乐趣之所在。看来那是一位真正的球痴哈。
在这些日子里晒太阳吹海风发呆养神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起自己的GOLF
~~练球练到了现在,仿佛发觉自己的挥杆问题越来越多,仿佛不像是经历了这么些专业的被教授的过程,仿佛几乎能够感觉到了怎么才能挥好杆打好球却又始终没能做好,……嗬嗬,自以为,或许,这就是临界点即将来临时的奇妙感觉——没准儿,某一天某一瞬间,就会打通任督二脉。
嗯,我期待着!
2012年1月合计:练球6次,下场0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