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死不抬头!
曾经,完全找不到感觉转而挥打木杆,曾经,想要琢磨要不要这样要不要那样,未曾想,不经意之间,——眼睛盯住球,尽量地盯住球,上杆,然后自然顺畅下杆,击球,挤压,“噗”地一声,正向,笔直,平滑,远!再来,依然!再来,依然!换做六号铁,弹道笔直更低更远!换做五号铁,弹道笔直更低更远!……不断地盯住球,不断地挥动,不断地效果,小心翼翼地保持这份感觉,一个,一个,又一个!禁不住笑起来!……
一年多来,梦寐以求的“死不抬头”的感觉终于在不经意之间找到啦!(虽然这次找到的只是上杆死不抬头的感觉。)不经意,也是经过了多少次地挥动和领悟,不经意,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积累和沉淀——
1、盯住球,不抬头,稳定了脑袋,也就稳定了中轴。手臂回转过来的时候也就保持了挥杆平面的稳定,击球位置正确,让球被杆头挤压出去,穿透力得以大大提升。
2、盯住球,不抬头,稳定了脑袋,也就稳定了中轴。部分身体注意力集中在了眼前的球上,自然通过上半身的转动而上杆到紧绷而自然地下挥,上杆时不再纠缠于手腕的位置和肩膀的转动,完全忽略了手腕上的力量是轻是重,全都是先前挥杆练习时养成的感觉,柔顺流畅。
3、盯住球,不抬头,稳定了脑袋,也就稳定了中轴。下杆时,自然地下半身开始发力,身体向左后侧转动,带动上半身、然后手臂、然后手腕挥动,右侧髋部逆时针转动的同时,让出了右手肘的空间,使得右手肘夹紧身体贴着身体下来,加速、甩腕、鞭打的动作一气呵成。
4、盯住球,不抬头,稳定了脑袋,也就稳定了中轴。击球时眼睛依然盯住球,始终保持身体中轴的稳定,击球更加扎实,击球更加稳定,几乎没有右曲左拉或者相克。挤压出去的球,弹道笔直低平,甚至有了低平前冲然后逐渐高飞的情况,有力,漂亮。
5、上杆时,上身脊柱绷直,速度慢一点稳一点,确保身体稳定、眼睛盯住球,随着紧绷的背部的回弹力量顺畅下杆。否则,一着急就会使劲,一使劲就会乱来。
……
嗬嗬,很好!很好!
以前总是没有悟透,总是想要通过增加上杆幅度来增大击球力量,所以脑袋总是偏转太多身体总是转动过度,不见效之后就开始纠结于这里那里。其实啊,不抬头、盯住球,就是增加了上半身的扭转幅度,使得上半身象拧毛巾一般紧绷起来储存回弹力量,只要结合了之前练习的诸如正确握杆、稳定下盘、保持左手腕平直、下半身开始发力、向左后侧扭转以及身体、手臂、杆头协调转动等等,身体平衡了,力量出来了,击球位置正确了,梦寐以求的效果自然就来了。——不是打不出来,只是需要参透,醍醐灌顶就是这个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眼睛盯住球时要保持脑袋正直,左肩头转动到下巴下方即可,不能出现身体上的反向偏移。上杆幅度跟随上半身转动到达一定程度即可,不能举杆,不能再有用上杆幅度来增加击球力量的想法。二则,下杆时右手肘的夹紧是顺势而为,现在很容易在心里还有“咯噔”一下,如果不消除不让它更流畅的话很容易产生阻滞。
——珍惜感觉,珍惜领悟,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
——是为现在练习中的重中之重!短期内练习占比应该超过60%!等到铁杆击球稳定稳固下来之后再尝试木杆,或者短期内根本不要练习木杆!
——想练,想继续练,想赶紧练!
同时,“死不抬头”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击球的瞬间应该盯住球、在击球之后也不要着急抬头看球,应该是顺着挥杆击球动作的完成而逐渐抬起,视线是沿着球的飞行弹道而从眼前到远方。否则就会不自觉地出现起身太快的问题,要么剃头,要么下意识地采取补偿动作而打深。
亦即,“死不抬头”的要求应该是贯穿整个挥杆击球动作的全部。
12、短切杆
1、站直一点。目的是让杆头底部与地面平行,增加切球稳定性。
2、重心在左脚上。
3、杆面稍稍打开。其实此时的倾斜杆面正好与目标方向对直。
4、始终保持手臂与杆成“Y”型。
5、在挥杆的过程中保持手腕和手肘是直的,起杆和送杆都不要有手腕动作。
6、在起杆的时候,球杆轨迹轻轻向身体内侧靠拢。相应地,送杆的时候,球杆轨迹也是轻轻地向身体内侧靠拢。手腕不要刻意或者僵硬地翻转。
7、用肩膀转动。上杆时左膝不要过度弯曲。
8、下杆时,用左臂/左手带动球杆,右手只是起到协助扶稳球杆的作用。
9、左肩不能往上耸、提,应该是自然的转动。
用柔和的动作和杆面的倾角将球自然切削起来,才会产生倒旋,才能够控制滚动距离。
目前基本上能够保证切球落点在1-2码的宽度范围之内,距离可以稳定打到2-75码以内,只是距离的控制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真草练习。注意控制落点与滚动距离。
适当时候可以考虑配一只56度挖起杆。
13、木杆:
1、瞄准时,(1)保持肩膀方正(与目标线方向平行)或者稍微偏向右侧,(2)一号木的球位正对左脚后跟,三、五号木的球位稍稍后移,亦即较之以往更加靠后一个球位。
2、开球前,在站定位置之后,轻轻试挥一次来寻找感觉。
以前试挥总是在球前另外的位置上全力挥杆,仿佛找到了感觉,其实在脚下移动站定位置之后又没了那种感觉,自觉不自觉地想要发力,效果并不好。如此修改之后效果不错。
3、站位:有意识地夹紧双腿,上杆时右髋顶住卡死、不能变形或伸直,击球时左髋顶住、不能散掉,使得整个身体要有一种紧绷的感觉,便于控制动作和身形。——错了!
9月10日小崔教练现场指导站位:(1)双腿并非夹紧,而是需要稳定。否则身体太过紧张,击球之后需要放松下来的时候不能顺利放松,太多力量用于此将会损失击球的力量,铁杆影响不算明显,一号木则凸显。(2)瞄球时,站直一些,双肩因为背部挺直而应该略微抬起,右肩稍低,双手和手臂放松(可以适当摇摆一下杆头),握把的位置抬得更高一些(不要压手腕,手臂与杆身相近一条线)。
4、上杆:(1)右腿绷紧,右髋顶住,使得右脚大拇指能够感觉得到向下的巨大压力(亦即重心位置),而左膝也不能松散、应该随之稍稍凸出身体原来位置。(2)双手/杆头上挥路径一定要陡一些,保持与送收杆路径在一个挥杆平面上。不要向身体后面绕。(3)随着杆头向后移动,身体略微向右(头部向右移动一个球的距离),转体,双手位置更高一些(高过右耳),右肘向下(右小臂垂直地面)。此时应该感觉得到背部的紧绷。
5、下杆:一定是从下半身发力,左膝稳定住,左髋顶住(需要有力量感觉),腰部反时针拧转,带动上半身和手臂回转、击球。双手切忌加力,让右肘贴紧身体向下挥动,促使击球后的杆头路径指向目标方向。(这一点,空挥的时候感觉非常之好,杆头挥动的声音出现在球位前方,杆头的甩摆有了鞭打的效果。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把球放在合适的地方。)
6、击球时,右手腕需要翻转。使得击球后右手腕覆盖在左手腕上,向向目标方向送杆,并随之而在身体左上方做出收杆动作。
*球道木杆击球时,要有一个向球“撂”杆头的感觉。——错了!
8月24日小崔教练特别指出,木杆击球时应该是“扫击”而不是向下砸击的动作,与铁杆有所区别。“扫击”这个词我倒是很早就听说过,但总是找不到感觉,而自己发现打好球时仿佛有一个“撂击”的感觉,就认为这才是准确的。现在看来,似乎得颠覆掉原先得的那种“撂”的感觉。球道木击球,应该完全忘记所谓的击球,只是“挥杆”、“完成一次全挥杆动作”而已。只要身体稳定、姿势正确、动作准确完整,就会打起打好。
7、击球后:(1)眼睛不能去找球的轨迹,视线应该沿着球位向目标方向逐渐抬起。这应该就是死不抬头的感觉。(2)尽力去做完收杆动作。之前杆身不能垂直,而是要保持与上杆一致的挥杆平面。
8、8月29日近期一号木高飞右曲的原因分析:1、上杆大了。2、释放早了。3、下杆的时候手臂发力,身体不是以脊柱为轴转动,而是以腰为圆点摆动了(即身体上下晃动)。4、上杆的时候由左向右的重心移动太大,造成下杆用肩拉动(所以左肩疼痛),造成手在球前,球杆不是挥起来的,而是拉起来的。
由于铁杆养成的习惯,说是送杆,其实就是左手臂往上捞,特别是绷直了之后往上捞,就有一个“拉”起来的动作(所以收杆时手臂位置很高),而不是向着目标方向“随挥送杆”。事实上,一号木(包括其他的杆)只要击球的部位方正了,依靠杆面角度就能正确把球击球,完全用不着往上去捞球。
牢牢记住这句话:“我只是做了一次挥杆,而球刚刚好放在合适的地方而已。”
其实,想要用木杆击出预想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松”。几次下场,面对180码左右的距离,面对球童担心我打远的疑虑声音,我都是一句“没事,我放松点儿打”之后,几乎都击出了想要的落点(或者稍稍远那么一点),回过头来看,也就是放松了心情、丢开了杂念,于是挥杆几乎完美。而当面对水塘阻隔、沙坑环绕的果岭时,往往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想要发力想要正直,于是反倒动作变形而打坏。木杆就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绽放自己的优点,也可以最大程度突出自己的缺点。想要打好,唯一不能没有的就是放松。
【吴建国:一号木实用技巧】
•
将杆头放在球后面,注意杆面离球不要太近,正确距离是离开半球,开始左手握杆,重点找到左手承受杆头重量的感觉,同时右手握杆;
•
由于一号木杆较长,这个时候的站位身体应略高一些,腰背要挺直,双脚之间的距离位置要比平时略宽一些,双腿的弯曲程度不能太大,感觉上一定是上松下紧的状态;
•
站好位后,最后检查双臂与身体的距离和位置,双臂与身体的距离应保持在杆尾与小腹一拳半的距离,不可太向前伸,同时双臂的位置要保持在身体中心线(球位正对左脚后跟)(无论什么杆击球,准备时握把都是正对身体中心线);
•
启动上杆,这个启动是因人而异的启动,不论是从哪个部位最先启动都要注意身体与手臂的关系,也就是说上杆的启动一定要有顺序,以防手臂的过早动作;
•
向后拉杆,切不可横向拉杆或者横向移动身体,向后拉杆的角度要保持在65度左右,直至双肩转到90度位置,此刻的身体重心应是在右脚内侧;
• 上杆到顶点后,注意左臂从前胸与下巴处找到固定点并伸直,右臂摆正,不可形成横向的“鸡翅状”,小臂向下垂直于地面;
• 上杆顶点后左腿的感觉应是扭曲拉紧的,过多的向内弯曲是错误的,此刻左脚脚后跟不可抬起,右腿尽量蹬直;
• 下杆的启动要先腰后手,事实上双手释放的越晚越好(但是这个感觉初学者很难找到),而此时的右手肘有向腰部冲击的感觉;
•
右肘在腰部位置后,身体的转动很大,这个时候要保持杆头的推迟释放,事实上杆头释放的越晚(相对而言)击球时的力度越大,这样的击球距离也会越远;
• 触球段双腿要加力蹬地,推腰和推胯的感觉要强,此刻头部的位置不可移动,随着击球时身体的动作,头部尽量向后拉,形成明显的“反弓型”,待击球动作完成后,再抬头看球;
• 击球后,双手要尽量前送,不可立即向上拉杆,此时双臂是伸直的,双臂形成的三角状尽量延时,直到随着惯性扬上来后才可松开;
•
最后是动作完成后的身体重心和稳定性,这一点在一号木杆击球中非常重要,击球后身体重心的转移是从右脚内侧到左脚内侧,而身体是永远的轴心。
• 一号木单单从手部发力时不够的,还是要从腰部发力,这样看来,击球时手臂贴近身体才是正确的。
• 对初学者和高差点球员来说,击球时翻转手臂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动作。
【尼克劳斯:言传身教】
一个好的Driver开球往往令人精神振奋,信心十足,更有利于以后的击球。但作为长度最长的一根球杆,Driver的难度也是公认的,我认为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原因,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心理上的。
很多人一拿起1号木站在发球台上心里就紧张,浑身的肌肉就开始较劲,然后可以说是一咬牙一闭眼将球杆抡出,运气好了则如释重负的送了一口气,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左歪右斜,落水或进树林。其实心里的自信是来源于技术的稳定。而技术的稳定则来源于平时不懈的练习和积极的思考。
要尽快摆脱上一杆糟糕的击球所带来的影响,否则带来的危险就是会在下一杆出现草率的一击。我对自己说,“站位时要放松,上杆要充分,下杆和上杆的速度要保持一致。”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紧张,我在感觉到已经有最合适的站位一刻就开始挥杆,没有一秒的延迟和犹豫。当然,更不能不加思索盲目轻率开火。
14、沙坑球:
(1)准备:站姿开放,球位位于左脚内侧延长线上,身体重心放在左脚上(左6右4),双手有些向前,握把握短一点,并保持此姿势挥杆到底。
以往正常站姿,击球后身体重心没有随之转移到左侧,容易身体后仰、右脚深深陷入沙坑。
(2)上杆:至左手臂和地面平行。此时球杆指向天空,与手臂形成“L”状。
(3)击球:稳定头部,两眼盯住球后方的位置,扎实击打。不要过于关注球飞行状况,不要急着抬头。
以往总是击球点过于靠后、打沙太多,原因就在于抬头、身体晃动。
(4)送杆:击球距离主要由送杆幅度控制。A、入沙点:挥杆幅度一样,在球后2吋的地方入沙,或在球后1吋入沙,自然有不同的距离。B、送杆点:上杆幅度一样(不论距离远近,至少上到杆身垂直地面),送杆幅度越大距离越远。
(5)向目标方向送杆。
特别1、球道沙坑:身体重心依然放在左脚上。用比正常距离还要长1~2号之球杆不打开杆面挥击。先打到球然后打到沙。
沙坑低平、球位合适的话,可以尝试球道木扫击。
特别2、荷包蛋:直上直下地劈击,而不是向后起杆,或着是全挥杆,也就是俗称"V"字挥杆法。一般可用沙坑挖起杆不打开杆面或P杆挥击,打杆头底下那个点,以把球挖出来的感觉,让杆头深深击入沙中。
15、高抛球:
方法A:1、斜向站位,左脚与目标方向夹30度角,右脚与目标方向夹60度角,双脚跟紧靠。2、球位与右脚尖齐平。3、更大角度打开杆面,约为60度。(切滚球时杆面打开30度。)4、手臂和双手保持柔软和放松,全挥杆。依靠上杆幅度控制距离。5、送杆后手腕伸直,身体正对目标,右脚跟随挥抬起。——此法适宜30码之内高抛球。
方法B:沿用过去的切球方法,与切滚球一样打开站位,球位靠前,打开杆面(45~60度),击球后顺势转体。——此法尤其适宜30码以上高抛球。
此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球位靠前、杆面打开、眼睛盯着击球,用球位前后和上杆幅度控制距离。
注意:高抛球的飞行弹道很难掌控,需要大量的练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2011年9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