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带女儿去商场购物,女儿试衣时,售货员忽然惆怅地叹气,主动与我说起妈妈从未带她买过衣服还经常骂她的事情,还说邻家品牌的售货员至今经常被爸妈打出伤,严重时候需要请假养伤…
我知道这是她的应景生情,把心中完美母亲的形象投射给了我,这也是我身上的疗愈能量吸引来的倾诉,是心理从业素养吸引来的信任。
微笑着倾听,不打断,最后离开时告诉她:请转告父母打出伤的那一位,她的父母已经违法,要报警,要勇敢地离开父母。还有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长成自己,去过自己的日子!在父母遇到困难时回去尽孝就好了!
出于职业习惯,没有给她答案,也不能给她答案,只给她一点提示,让她听到后自己去判断选择和成长。
那个长期被打还不离开父母的售货员,家庭成员都有人格问题,甚至有可能有精神问题,需要去医院挂号,去精神科室找医生确诊。
这个抱怨父母的女孩,是人群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类。很多像她一样的成年人,纠缠于苦恼的父母关系里,这是心理未成年的典型表现,以烦恼的方式,以抱怨的方式,以指责的方式,与父母在心理上紧紧地粘合成一体。这也是不良母婴关系的延续,主客体不分,以矛盾冲突的方式,深深地纠缠拧扯成一体。
剥离!成为自己!成为独立的自己!再回首,对所有的一切,又有新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里,我依然不给具体的和父母相处的方法,只给一些简单的心理解读、分析、指导和方向。这样做,依然违背心理咨询原则。专业心理咨询,绝不会给具体的方法,甚至是建议。
写心理相关文章,也需要有些职业素养。
(喜欢就转载,让更多苦恼的人看见。打赏的钱,当然用于心理公益课程中)
(安妮玫瑰原创的自我探索网络公益心理课程,又将在清明节后开课,请注意微博发布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