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真努力?低价值的爱情宣言

(2015-01-05 22:17:51)
标签:

杂谈

认真努力?低价值的爱情宣言

“认真做人,努力学习,毕业以后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当站在我爱的人身边,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觉得自己高攀,他贫穷我们也不至于落魄。这就是女人去努力的意义。”

这是电视剧《离婚律师》里的一段台词,这段话在新浪微博里广为转载,如果输入前两句去搜索,你会转载人大约85%左右是女生,住在北方二三线的城市,15%左右是女性化的男生,住在北方三线城市,55%左右的女生在这段文字下贴上了自己的自拍照,并且化浓妆,照片做了美图。

这段看上去很励志的台词,正因为和这些女孩子的自我认同一致,所以才成为语录,迅速传播开去。

可是,这句台词用网络流行词来评价,可称得上很low,它将“认真做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与“爱的人”联系在一起,显示这样一种心理逻辑:我要想和我爱的人站在一起,就要认真!努力!努力!

1、

爱情中的亲密关系逻辑和抚养中的亲子关系逻辑永远是一致的,当一个人追求爱情时,一定会无意识地重复成长中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因为每个人的爱之互动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的父母或者抚养人那里学到的,并日积月累根深蒂固成为一种心理模式,从而有了习惯性行为和习惯性语言表达。所以,我们将这段台词里的“我”置换成一个孩子,将“爱的人”置换成父母或抚养人,就会呈现这样的爱之互动关系:我要认真、努力再努力,才能站在我父母身边……

现在可以很简单地看出来,这台词的编剧,和认同这段台词并以语录方式转发出来的女生和男生们,都是被父母严格要求长大的孩子,他们只有认真做人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同,才有资格获得父母的爱。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喜欢认真努力的孩子,认真和努力,看上去是一个人的必备美德。这种共同认知的美德建立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建立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言论上。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平常人家的孩子,怎样才能过上比父母更好的日子?怎样才能当官?全靠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划粥断齑等认真努力刻苦读书,参加科举,才能成为达官显贵,进而光宗耀祖。

尽管至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一千多年的习惯认知又被现代以考试分数为准的高考制度加盖了一个大印,考大学脱离农村户口成为亿万学子的学习动力,于是认真和努力,再一次被升级版地加强。当代教育逐渐开始变革,课程、课本和课堂教学改革也在进行,分数不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公众对于优秀和光宗耀祖的认知定义不再仅仅是当官,逐渐向商业、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扩散。可惜,这些观念只在北上广深普及,在这部电视剧收视区的北方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乡镇,考试分数和老师的评价,依然是父母评定自家孩子优劣的重要指标。

所以,孩子们要认真做人,要努力学习,给父母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样才有资格和心中最爱的人——父母或者老师站在一起。

2、

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普遍存在的:有条件的爱。

这种爱的常用语是:你乖,妈妈才爱你!你听话,爸爸才带你出去!

这种爱的行为表现是:孩子通过认真、听话、努力,才能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孩子考出好成绩,才得到妈妈的亲吻和拥抱;孩子考不好,会极度害怕、撒谎,不敢回家,不敢给父母看考试卷;遭到老师公开激烈批评,遭到同学欺负,不敢告诉爸妈,严重的,会留下遗书自杀……

有条件的爱不是爱,是一种控制手段。父母处于高位,如君王;孩子处于低位,如臣子。父母高兴则孩子高兴,父母生气则孩子不敢笑。父母要孩子做什么,孩子不能反抗,一旦反抗,父母就会用“为你好”这三个字来让孩子服从。

有条件的爱还是一种交换和索取方式,父母付出的每一点每一滴爱,在孩子小时候,要以听话作为回报,上了学,要以成绩来回报,长大了,要以听话加孝顺加好生活来回报。这种爱最终成为情感勒索,在孩子成人后,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之时,才能突然体会到不堪重负,爆发出来,与父母掀起各种不可调和的大冲突。

3、

那段台词的第二层逻辑是:我认真我努力,才能和爱的人站在一起,不管他富有或贫穷,我都能拥抱他。

这一层逻辑和上一曾逻辑对立,我在微博上曾转载并评价这段话:你拥抱爱人,和认真努力贫穷富有,有半毛关系啊!

这段话可以这样解读:为了得到你的爱,我认真,我努力,我知道这有条件。但是,我愿意无条件地去拥抱爱人。

这第二层逻辑里我其实读着很感动,只是用调侃的方式提醒大家不要用冲突的心态去对待爱情。在这层逻辑里,我们依然用孩子和父母进行置换,可以孩子和有条件的爱进行的对抗,还有一个孩子对父母无私的伟大的爱。

孩子给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不管父母对孩子做过什么错事,有过什么伤害,让一个孩子仇恨父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心理访谈》节目录制现场,令我遭受冲击最大的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女儿,她26、7岁,和丈夫的婚姻虽然没大事,却别别扭扭日日争吵。随着节目的层层递进,心理剧演员重现了她童年经历的场景中……

(未完,明日继续~)

安妮玫瑰

2015-1-5 邬府书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