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读的地震自救和救助常识(欢迎转载)

(2010-04-19 15:00:43)
标签:

地震

自救

互救

常识

旅游

分类: 玫瑰之绚(媒体)

请转载:必读的地震自救和救助常识

编辑\安妮玫瑰

 

必读的地震自救和救助常识(欢迎转载)希望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常识对大家有帮助~~~~~~~

 

1、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后开始坏死,一旦移开重压,坏死肌肉会释放大量肌红素、蛋白、钾等电解质,迅速引起心肾衰竭而死。这就是很多被救人员在被挤压中还能说话,而救出几分钟后死亡的原因。 因此在移开重物前要为伤者滴注生理盐水,让伤者进行有效代谢。把血液中这些东西排出后再移开重物。

 

2、从废墟中救出的人,有些好像已经“死亡”,但其实是长时间埋在地下造成的窒息。如果抬出来后,先不用布盖住,让其置于室外,并洒些水淋一淋,有可能会复活。——但愿、并且相信前方的医务人员都知道这些施救的方法,转在这里让每个普通人也多了解一些,指不定哪天能用上。

 

3.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4、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5、在互救过程中,要有组织,讲究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在开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点点拨,不可用利器刨挖。 也可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6、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7、在救助现场要保护被救人眼睛,请记者别为抢镜头用手电摄像灯照照射眼部,救护现场不宜喧哗。

 

----------------------------------争议分界线---------------------------------

道格卡普是美国国际搜救队长,自一九八五年至今,他及他的队员己参与全世界七十九次 重大灾难的救灾工作,他曾经爬进近七百栋因为地震、爆炸而严重倒塌的建筑物内搜查受困的生还者以及罹难者的遗体。

 

从小到大,在防震演习中,老师总是叫学生躲在课桌下,道格得知这点后,很焦急地一再呼吁: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他以先前和土耳其政府、大学合作拍制的地震逃生录像带, 说明不要躲在桌下避震的道理。

 

他解释,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道格说,即使开车时遇到地震,也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地震时在停车场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在两车之间的人,却毫发未伤(此段话引述图片说明:强烈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 

 

他很慎重地对在场的一百多位我国搜救队员说,搜救队员一要在地震中先能自己求得生存,只有活下来,才能拯救他人性命。他说,希望大家告诉大家,只要传播这么一点求生讯息,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为百分之二。   


注:道格的观点在网上倍受争议,我认同支持他的方法。

 

----------------------------------------大爱分界线------------------------------------

 

必读的地震自救和救助常识(欢迎转载)

 

蓝天是户外爱好者先通过网络集结起来的志愿者队伍,用的称呼通常是网名,甚至平常的昵称,如雇佣兵我们叫大兵,他是退役特种兵,北京京南组培训师,野外生存专家,急救员、无线电操作员、高山协作员,潜水员,参与救援三十多次。

 

蓝天救援队里有我未谋面的网友一马青尘,和我脾气性格投缘的蟀哥河马死尸,我对蓝天户外的志愿者朋友们充满崇敬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