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风尚艺景—雕刻时光(20P)


标签:
798风尚艺景2010年陈琦个展时间简语雕刻时光水印木刻文化创意时尚 |
分类: 创意活动 |

一如古人的编织云锦,一针一戳,平淡而重复,织出的却是一片温柔敦厚。它引领你缓缓走过曲折幽静的时空隧道,并让你留心沿途的美丽,慢慢体味时间和空间的厚度,这就是今天俺通过触摸这本《时间简谱》获得的心路,一点儿小小的收获拿出来和博友分享哈,相信每个人停留一秒钟,你都会有一种淡淡的领悟,这就够啦……

▲NO.1P《时间简谱》-2010年陈琦个展让想象:在星际间漫步/让想象/在形与色间流淌/让想象/在自然中呼吸/此时/你便听到 /自然的叹息/与/生命的低语
“时间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是人痛苦的来源,人永远是未来筵席的缺席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的人生。”——陈琦
▲NO.2P我们可能要调整观看方式,以适应这件作品。由于切割产生的双重性,诱导观者采用双向线性的视角:平面与纵深同时观看。这容易顾此而失彼,正是这得失的恍惚之间,有暧昧的梦境在。用切割洞痕的方式,仿制这一穿越时空的“乐谱”,再演奏出他自己的声音。这种构思的过程就很“东方”:生物性的启示,
“师法自然”法则的自然运用,再揉进时间元素。

▲NO.3P 单页翻动,空心轮廓所呈现的是陈琦的美感秩序:敏感的曲线互动,形与形之间流转的空间关系,高古游丝一般的平面描述。数页叠翻,不同页面的孔洞形成轮廓错位,开始产生了幻化效果:形状变换、投影移动,随着二维移向三维空间产生的幻觉,物理形态由此向化学形态转化,页面之间弥漫开一股“呼吸着的气体”。

▲NO.4P 总觉得在内心的美感秩序方面与他有某种合契之处。因此在过往看到他的《荷系列》、《水系列》等作品,有种“有期而遇”的满足感,以及理性共鸣的愉悦。有位哲人说过:好的东西就是要叫人看了有种不安的。《时间简谱》无疑是好东西,但是为什么会“不安”?
《时间简谱》是一件作品组合:在几册装订成书本形态的纸质材料上,切割刻洞而成。构思来源于对蠹虫啃噬书本形成孔洞的观察。面对这样一件被切割的“千疮百孔”的作品,惊艳是惊艳的,但一时之间很难有理解性的把握。它实际上是对我们观看经验的挑战,并随之而来的是对我们美学判断力的考问,所谓“不安”大概就在于此罢。
在《时间简谱》中,这项法则不再存在。这次陈琦直接在纸层上进行雕刻,且刻的极深,深刻至洞穿纸层,没有间接因素,刻刀与纸材直接产生了新的物理关系。“深刻”在这里有了双重词性——形容词与动词。

▲NO.5P 书是供人阅读的,陈琦做成这样一本“书”,具有要求观者 “阅读”的强烈暗示。但此书无一文字,满纸是迷一样的圈形孔洞,孔洞的形态又是由切割多层纸材来完成,无论从作品的技术角度还是形态构成角度讲,“切割”成为此书中显性的语言形式,具有从技术到内涵的多重意义。读懂这份《简谱》,首先得从阅读“切割”开始。
切割平面质材形成孔洞,达到新的空间关系这一作法,突破平面绘画的虚拟空间,从而获得物质性的真实空间,从二维进入三维。这种貌似“破坏性”的切割,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意义。在画布上切割戳洞,是启示了空间思维的无限可能,它是一种美学的品位和理由。

▲NO.6P 诗化绝不是抒情,柔美的形状则是由严谨的理性排列而成。
以刀具直接作用于纸材,将“切割”推至前台并赋于空间含义,很享受那种洞穿的快感,引领你缓缓走过曲折幽静的时空隧道,并让你留心沿途的美丽,慢慢体味时间和空间的厚度。这件作品从名称到具体手段充满诗性,但一如陈琦以往的作品,感性形态的背后是哲理思维的支撑。

▲NO.7P 抽象的张力——《时间简谱》
《时间简谱》更多表达的是对生命、时间的思考,这种思考跨越时代、跨越文化,是对人的存在的终极问答。 在《时间简谱》中如同细胞形态反复出现的造型,恍惚、游动、空灵地附于木质、纸质等介质上。其状如汉代漆器上的云纹历经岁月的浸淫,褪祛“火气”。清凉通透而又斑驳端庄带着荆楚文化的浪漫气质。无论是层层叠印的纸上的平面作品还是页页透刻形成的立体书,细胞般的光斑或在黑色调子里浮动闪烁,或形成螺旋空洞让观者看到此岸与彼岸的往复循环。水印木刻的多层印染让作品暗处墨色深邃,明亮处光辉如玉,清凉气息充溢于空间。

▲NO.8P
水印木刻是最古老的版画创作手法,然而目前还能坚守在这个领域的艺术家已经很少。但20余年以来,陈琦一直执着于水印木刻,成功地将这种传统技艺拓展成为具有当代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他无比坚定地说:“我会在空间感知上探索,并发展其他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但在架上艺术领域,我不会从事水印之外的其他画种。”

▲NO.9P 从《时间简谱》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他正在拓展表现媒介上下功夫,而这也正是他未来的方向之一。这位善于创新的艺术家表示,他希望把传统的水印木刻改造成适应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媒介。

▲NO.10P 由醇境入化境——上善若水
随着文化与技术储备日渐丰满,陈琦的创作在2000年左右进入新的阶段。
2003年,陈琦开始创作《水》系列作品。对于这个题材,陈琦已经酝酿很久,上学的时候曾尝试过,但当时还无法驾驭。

▲NO.11P 2009年7月6日,在历时10个月,2136个工作小时之后,陈琦终于完成了《水》系列中最大尺幅的作品——《1963》。陈琦生于1963年,作品以《1963》命名暗示了其重要的转折意义,有力地概括了艺术家的自我存在面对文化传统和个人记忆时所产生的精神感慨和哲学思辨:上善若水。东方哲学中的水与历史长河中的水在他的作品里融合。在创作中,他实验性地融合数字新媒体与古老的水印技艺,构想了一套复杂精密的印制流程系统,共使用九十六块木版,经过九次着色过程,在二十四平方米的尺幅内,描绘了一片源于内心深处的水的波涛。

▲NO.12P《1963》以巨大的尺幅和丰富的墨色对水印木刻的技术提出了挑战。陈琦《1963》的画稿完全凭借个人的内心记忆和感受,从无到有地勾画每一片波纹的起伏流向和动态关系;之后采用手工方式,开始了漫长的雕版步骤。在九个主要色阶的基础上,陈琦又通过晕染方法使每一版墨色渐变,营造了更微妙的浓淡变化。各个色阶之间采用交错的拼版,辅以精确的对版,有效消除了错版和拼缝现象。墨色经过层层压印,历经三个月最终完成了这幅墨色淋漓,令人神清气爽的巨幅作品。

▲NO.13P

▲NO.14P 时间简语--红书

▲NO.15P 作为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水》系列开始,陈琦由写实转向抽象,这种转折对陈琦来说至关重要

▲NO.16P。如果说《阐释》之类作品表现了一种艺术创作中的醇境,《水》则有一种进入化境的感觉,心灵表达与技术交辉互动,水印与水的晕化相默契。《水》真正让陈琦实现了艺术创作上质的飞跃。

▲NO.17P 时间简语招贴

▲NO.18P 一不小心俺也被凝住在“时间简语”啦

▲NO.19P《时间简谱》-2010年陈琦个展--孕育、嬗变、凝纯—陈琦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观念性探索的水印实践
陈琦的艺术实践见证着一个独立人格在历史的灰烬中严肃的沉吟。今日的烟云在眼前拂过,但他始终保持内心明镜的清澈,坚持并革新着木版水印这种古老的东方艺术媒介,使传统焕发当代精神。陈琦的历程是从现代主义的美学惊叹到自我内心发现的过程:作品题材早期主要是古典意象,近十年来自然地向抽象演化;与文化紧密交织的禅宗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但他很快从宗教的精神束缚中觉醒,乘物游心,进入对艺术与生命本质问题的追问,如时间、无限与有限等,这都是中国艺术家最根本的存在意识。他形而上的思考使平淡之表象生辉,以直观的精神力量征服人心,蕴涵了丰富的当代情怀。
水印艺术延续着中国水墨、古代碑贴、拓片对物像痕迹的痴迷,陈琦二十余年坚持不懈,创造性地丰富了水印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拓宽了水印的观念性未知领域,作品超越了绘画的局限。水印对陈琦而言,是文明、历史的见证者拜访过去、抚慰今天的行动,也是艺术家的精神向心灵的未知领域飞翔的仪式。陈琦的2010年的新作《时间简谱》系列由木版水印、书、木雕、影像和装置组成,其艺术嬗变之路仍在延伸,进入更加幽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