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宋朝——风筝

标签:
玩在宋朝风筝吕惠卿文化 |
分类: 《玩在宋朝》 |
纸鸢成为一种世俗的玩意儿广泛流行,应该是宋代才有的事。而以“风筝”名之,大概也是在宋代。
《宋人轶事汇编》中收录一条有趣的轶事:吕惠卿自负才高,却长期被排斥在外,直到宋徽宗大观年间才又被召回京师,做了太一宫使。这里所记的吕惠卿,大概就是辅佐王安石变法的那位,当年曾经风光一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宫使、观使之类的职位,多为闲职,没有什么实权,通常是为那些逸老、优贤所设置,或者由人兼领。吕惠卿八十岁才弄到这么一个虚位,看一看朝中,掌权的重臣们都是自己的后生晚辈,满面长须的吕惠卿不但没有遗憾愧疚,反而有些得意,要摆一摆前辈的架子。
有一次吕惠卿请客,座中来了一位陌生的道士,风骨不俗却态度傲慢,惹得吕惠卿很不满意,就问他擅长什么。
道士微微一笑,回答说擅长作诗。吕惠卿抬头看见空中正飘着几只风筝,就请道士赋诗吟咏风筝。道士想都没想,随口便诵道:
因风相激在云端,扰扰儿童仰面看。莫为丝多便高放,也防风紧却收难。
生动而贴切的一首风筝诗,句句暗含讥讽之意,道士拿它来调侃吕惠卿,却也颇有些力道。
北宋画家郭忠恕擅长画宫室、舟车、山水,行为放旷,云游四方。《宋稗类钞》中记:早年,郭从义把郭忠恕请到岐下,留在府中盛情款待,在他的房中摆了许多素绢和笔墨,希望能得到他的一幅画。
郭忠恕好吃好喝,逍遥自在地过了几个月,终于有一天,一场大醉之后,郭忠恕总算提起他的画笔,却只在一块素绢的角落上画了几抹淡淡的远山,算是应付了主人。
岐下有一个富人也想借此机会求一幅画,恭恭敬敬把郭忠恕请到府中,每日酒肉相待,并拿出整整一匹素绢,恳求郭忠恕为他作画。
这一次郭忠恕没有拖延,展开那匹素绢,在下面的一角画出一个小童子,手持线车,线车上扯出一条细线,斜斜地画上去,一边画一边把素绢慢慢展开,如此足足画了几丈长,直到整匹的素绢完全展开,郭忠恕方才笔锋一转,在线的末端画出一只飘飞的风筝。
富人看到这里,方才明白自己受了捉弄,禁不住勃然大怒。
几丈长的一根风筝线,的确让人愤怒,不过,和淡淡的远山相比,毕竟还有一个小童子和一只漂亮的风筝,可惜那位富人缺了一点幽默感。
风筝入诗入画,说明北宋时放风筝已经是一件很常见的事。除去民间,宫廷之中也弄此玩物。
《挥麈后录》记载:宋徽宗刚继位时,有一次宫城中放风筝,结果风筝线断了,空中的风筝飘飞出去,落入民间。中书侍郎曾布听说此事,第二天上奏给宋徽宗。徽宗遮掩道:“没有这回事,恐怕是传说之误。回头派人好好查问一下才是。”
曾布反而进言拦阻:“陛下春秋方壮,即位之初,闲暇时偶以为戏,也不是什么过失。如果为这件事去四处查问,即便查出下面有过错,结果只会使臣下心存忌惮,有损圣德。”
徽宗表面点头称是,在心底却对曾布生出几分不满,因为一只小小的风筝,曾布开始失去皇上的宠信,实在不值。
断线的风筝飘飞出去,如果落到哪家的屋顶上,会被认为是一件不祥之事,必定要取来那只风筝,将其捣碎才行。与此相应的,许多人在放风筝时故意把风筝线剪断,任凭风筝飘走,称之为“放殃”。不过,这应该是宋代以后才有的风俗。
到了南宋,仅仅把风筝放飞到空中,已经不能满足孩童们的玩性了。一种新的玩法开始出现,即斗风筝。放风筝者操弄风筝,互相用风筝的引线相剪绞,直到一方的引线被绞断。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比赛,需要很高的操控技巧,同时还要有一根坚韧的引线,才能获胜。所以《武林旧事》中说“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并特意提到周三和吕偏头两个放风筝的,想必是此中的高手。
在这里,好赌的宋人已经把风筝当成一种赌博工具,为了获胜,各人争相加粗引线,所用的线车必然变得很大,相应地,空中的风筝也要做得够大,才不会被引线拖坠下来。
想一想,那应该是一种很好看、很好玩的场面,热闹而壮观。
——摘自《玩在宋朝》于左著 商务印书馆 2012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