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的“战争”可谓是打得轰轰烈烈,一个说对方恶意陷害,一方翻起陈年老帐,一部相互攻讦、血雨腥风的“商战片”热闹开演。两个已结下“十年恩怨”的乳业巨头终于是彻底撕破脸面,在公众面前展开口水大战。
而两大乳业巨头如此“赤身肉捕”,最开心的是谁?当然是洋奶粉了,他们早就看中国的这些“土包子”不顺眼了,早就想把中国这么肥美的市场都收入到自己囊中了,如今,蒙牛、伊利自己搞起了窝里斗,弄得两败俱伤,洋巨头们可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不费一丝一毫功夫,就成功打败了中国的两大巨头,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悲哀的是谁,当然是中国的民族工业,三聚氢胺已经让中国的奶粉工业元气大伤,圣元奶粉的性早熟事件更让中国家长丧失了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而现在的蒙牛伊利的恶性竞争更让国人难以相信国产奶粉,不少家长宁可花几倍的钱买洋奶粉,也不愿意买国产奶粉,中国的奶粉工业可以说是倒在了自己和自己的同胞的手里。
而在汽车界,这样的恶性竞争也不在少数。
对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因为面对的目标客户都是一致的,都在同一个价位区域里,自然而然就成了竞争对手。于是,A家攻击B家,B家攻击C家,C家攻击D家,甚至有的厂家不惜血本成立了所谓的“网军”,职责之一就是攻击竞争对手,抢竞争对手的经销商,抢竞争对手的客户。
似乎是你死了我就活了,你的客户少了我的客户就多了,你的口碑差了我的口碑就好了,事实如此吗?断然不是。
也许在短期内,抹黑竞争对手能够快速贬低对手,使自己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获得一时的成长,获得表面的“荣耀”。
但是,从来没有哪个用不光明正大的、龌龊的手段诋毁他人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长,
恶性竞争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让外资品牌看笑话,蒙牛、伊利就是最好的榜样。
恶性竞争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蒙牛事件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不知道一向以诚信和企业社会责任标榜的老牛同志以后如何出来见人。
反思那些国际大品牌,奔驰、宝马、奥迪等也是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更是竞争白热化,但是,打归打,打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过放谁背后放冷箭的,反而是双方都越打越强,越打彪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都争的是品牌,争的是技术,争的是质量,而不是恶意抹黑。
只有良性竞争,才能使彼此越战越勇、越战越强。
对汽车工业来说,尽管目前还没有爆出蒙牛伊利似的丑闻,但是,如果汽车厂家不借此机会反省自身,不吸取教训,不停止那些丑陋的恶意抹黑竞争对手的所谓的“网络营销”、“口碑营销”的作法,蒙牛伊利的闹剧必将也会在自主品牌车企之间重演。
要想真的成为百年老店,成为国际名牌,就必须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质量水平,才能经得起各种大风大浪,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靠下三烂的手段作为营销工具的企业必然会被拍死在市场的沙滩上,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此而已。
来源:Motorlin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