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福尔电针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本显
福尔电针疗法(ElectroacupunctureAc-cordingtoVoll,简称EAV),是西德针灸学家福尔(R.Voll)自1953年开始创用的一种在穴位上进行的无针电刺激疗法。这种疗法在欧洲较为流行。经过Voll的长期临床试验观察,发现EAV不仅
可用于治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和测试药物的效力。通过EAV研究现已证实,每一个针灸穴位都与体内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直接的连系。因此,EAV不仅对针灸治疗并对经络实质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
重要意义。Voll曾创立国际EAV协会,美国曾多次举办过EAV学习班。Voll本人因在电针和药物测定方面有卓越成就,因而于1980年获得西德最高奖励,由总统批准授予联邦有功勋章。由于他用精密的电子仪器验证中国的古典针灸理论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EAV治疗EAV治疗的主要特点在于,在穴位上通过刺激电极,输入0.8~10赫的低频电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刺激参数。据称,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低频主要适宜于血液、淋
巴系统;中频主要适宜于中枢和外周植物性神经系统;较高频率则适宜于各种器官的治疗。他认为,频率的不断变换与暂停相结合的刺激作用,较固定于某一频率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更有效。因此,可以节省40%的治疗时间。
EAV应用低频电脉冲开始于1955年,用这种电脉冲是因为它随处都有。在电针疗法的术语中,低频电脉冲通常又被称为弛张振荡(RclaxationOscillation)。因此,这种疗法又被称为弛张振荡疗法(ROT)。
当用于治疗的脉冲电流在6赫以下时,在每一个刺激脉冲之后,均跟随一个暂停期。在1赫时,其刺激的持续时间为350毫秒,其暂停期为650毫秒。在3赫时,其每个刺激脉冲的持续时间为120毫秒,暂停期约为123毫秒。在5赫时,其每
个刺激脉冲的持续时间为180毫秒,暂停期约为20毫秒。当刺激频率在6~10赫之间时,因每个刺激脉冲很短,便没有暂停期。
当用强度为1.5~20伏的直流电锯齿波进行刺激时,便产生镇静(泻)作用,此时耗电功率仅为20~30微瓦。但为达到兴奋作用的强度则为60伏(峰间值),此时耗电功率为60毫瓦,即超过前者的2,000倍。因此,在每一个刺激脉冲之后
,必须要有一个暂停期以避免过负荷。
在EAV电针治疗时,如果穴位的电测定值超过50时,便应用低强度的直流脉冲电流以泻之。当指针降到50时,镇静(泻)治疗的作用便达到了。当穴位测定值低于50时,便应用较强的交流电脉冲进行刺激,以产生补的作用。当穴位测
定值达到50时,治疗必需立即停止,否则“气”即起反作用。Voll指出,低频电脉冲具有下列重要治疗作用:
1.能缓解动静脉血管、大淋巴管、中空器官如胃、大小肠、胆囊以及膀胱等平滑肌的痉挛;
2.能兴奋出现停滞和扩张的平滑肌细胞;
3.能兴奋弹性纤维;
4.能减轻炎症过程;
5.能减轻初期的退化过程;
6.能恢复神经的极化作用;
7.能激发新损伤的横纹肌的ATP功能。
例如,有一72岁妇人,患右肩关节病,活动受限——右肩痛不能自己梳头已一年多。虽经多方治疗始终未见效果。EAV的基本治疗方法是:先平衡肩关节周围穴位即肩、青灵、臑俞、肩髎等穴的电测定值,再用滑动电极通以刚刚产
生搔痒强度的交流电脉冲,在这些部位上进行治疗,直至皮肤发红为止。此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立即可以举臂自己梳头。二、EAV诊断EAV可以通过一种测定电阻的仪器而测定穴位的生理特点在于它比其周围的非穴部位的电阻值低。因
而当应用生物学范围内的电流作测定时,穴位的电流值最大,从而也就能准确地测出经穴的位置。
在经穴上所测出的电阻值,可以改变;这种改变与人体相应内脏结构的功能状态和病理过程有关。因而便可以根据经穴上所测到的电阻数值进行诊断。为此目的Voll在过去25年期间,为建立各穴位与相应的大、小器官的解剖结构
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现在已确知有500多个穴位可用于临床诊断测定。在这500个穴位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传统的针灸穴位,其余的穴位则是在EAV测定过程中发现的新穴位。所有这些穴位都可用于器官功能与组织系统的疾病的综合诊断、监别诊断、
早期诊断以及测定药物的效能。
除大脑至今尚未发现到相应的测定点(穴位)之外,EAV已有足够的测定穴位可以对全身各部位的疾病,其中包括下丘脑、小脑与边缘系统等进行诊断。有关这些测定已发表在EAV标准版本的“Voll电针疗法的穴位分布”一书及其
增补中。
Voll根据数千次EAV的临床测定观察,证明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器官组织之间有“气”的连系。当头部有病时,其他器官也发生不适,反之亦然,如心脏病与慢性扁桃腺炎之间即是如此。EAV尤其对较难治的因头内疾患所致的脊
柱疼痛和神经刺激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更佳的作用。五对表里脏腑与头面部结构的对应关系及其测定点(穴位)是:
膀胱—肾与额窦相应、测定点=攒竹穴;
肺—大肠与筛窦相应、测定点=迎香穴;
心—小肠与中、内耳相应、测定点=翳风穴(中耳)与脉穴(内耳),
脾—胃与上颌窦相应、测定点=大迎穴;
肝—胆与蝶窦相应、测定点=在迎香与睛明穴之间。此外,五对表里脏腑还分别与相应的扁桃腺以及颌骨平面相对应,并有各自的测定点。
EAV对儿童的疾病诊断同样有效。当针刺治疗无效时,便应在鼻旁窦与扁桃体中寻找病灶。由于婴儿体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因此,对扁桃体或鼻旁窦的一个附加的针刺治疗点或测定点,多数即已够用。
P.Madill(1980)报道,EAV对低血糖、紧张(Stress)以及心身疾病等的诊治与病因研究等方面,亦均极为有用。
EAV测定仪(K&FDiatherapuncteur或Dermatron)所应用的电学参数是:直流8~10毫安、约1伏。仪表的中心刻为50,当仪表的指针位于中心位置时,即是正常。测定时患者手握无关电极,术者手持穴位探测电极进行穴位测定。
在进行EAV测定时,必需做到以下各点:
1.测定值与病理情况相联系;
2.需予确定各个穴位与大的“腑”(中空器官)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脏”(实质器官)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器官必需找到其特定穴位,以便对病情不明的病症做出鉴别诊断或近似诊断;
3.必需确定各经穴的正确位置,只有在探测电极探测到正确的经穴位置时,指针才偏转。电极在非经穴部位时,指针并不偏转。
在进行EAV测定时,仪表指针可能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a.在整个测定期间,指针均保持稳定;
b.出现易变值,即指针从开始的最大值下降,最后降到一个低值。指针下降这点很重要,它是由于相应器官有病所致,这种现象常可重复出现;
c.指针逐渐而缓慢地上升到最大值而不下降,这表示器官出现疲劳,是衰弱的早期阶段;
d.在测定时指针很快便超过90,这是由于化学物质中毒所致。
对指针偏转的解释:当内脏器官的功能发生失调时,与该内脏器官相关穴位的生物电阻便降低,因而对外加电流便不能维持其所固有的电阻状态。生物电阻的降低即指针的下降,对EAV诊断来说极为重要,它表示器官没有力量作出
反应以保持对刺激的平衡。
指针由其开始的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所需时间,依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不同。通常指针是在达到最大值后1~3秒钟内便下降。当测定值超过50以上时,指针下降需时为10~20秒;当测定值在30时,需时为20~30秒;当测定值低于2
0时,需时为30~60秒以上。
经穴上测定值的病理解剖学意义:
100~90:提示处于完全性炎症状态。
90~82:提示处于部分性炎症状态。
80~66:提示处于积累性刺激—前驱病理状态。
65~52:提示处于属于生理范围的刺激。
50:正常值。
48~40:提示处于初期变性状态。
38~30:提示变性在发展。
28~20:提示处于变性的最后阶段。
低于20:提示处于变性的最后阶段。
低于10:提示处于死亡前阶段。
经穴上指针下降的病理解剖学意义:
当探测电极置于经穴上而仪表指针一直处于某一固定的偏转状态时,提示细胞组织已发生破坏。
ID92/82(ID是IndicatorDrop之缩写,表示指针由92下降到82):提示处于全身性炎症状态,并出现细胞死亡。
ID88/82:提示有局部性炎症与细胞破坏。
ID74/70:提示在一个非炎症性器官内,存在早期小的变性过程。
ID99/44:出现于两侧“心肌”点(穴位)时,诊断为炎症性心肌炎。
ID88/20:出现于左侧“支气管”点时,诊断为支气管癌并且在病变组织内有局部性炎症。
ID94/46:出现于“肝细胞”点时,诊断为急性肝炎。
ID86/52:出现于“肝细胞”点时,诊断为回归期肝炎。
Voll认为,EAV可用以进行早期诊断、因而便可用以进行予防性治疗。在任何病理改变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在细胞出现组织学改变之前总是先出现电位紊乱,即由于在机体内存在这种电位病理的关系,而使EAV诊断与治疗成
为可能。
任何疾病的产生均有一个过程,如与生命有关的“气”其变化在超过一定范围时,便会发生疾病。在这种变化的极早期,也就是在患者本人主观有感觉以及在临床资料证明有某种疾病存在之前,EAV即能测出来。本法能精确地鉴别
出急性、恶急性以及慢性炎症过程;衰退的初期、进行期、终末期以及在衰退过程中同时发生的炎症等。由于EAV能根据经穴的客观电能改变,对疾病作出快速诊断,因而能证实针刺的意义。
Voll经过对患者的多年观察,逐渐发现经穴与内脏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连系。根据这种连系,医师便可以在常规使用的经穴之外,另加一个有效刺激点而取得更佳的疗效。关于这些点(穴位),在各临床专业中均有。如心血管科(5
6个);肺科(37个);胃肠科(87个),肝科(31个);泌尿科(70个);妇科(46个);耳鼻咽喉科(78个);内分泌科(32个);矫形骨科(64个);皮肤科(18个);神经科(135个);牙科(46个);眼科(20个)。在常用的60个测定点中,有45个是传统的针灸
穴位,其余15个是Voll新发现的穴位。
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亦可以通过EAV的不同测定穴位反应出来。例如,右手大肠经的合谷穴代表盲肠,三间穴代表升结肠,二间穴代表大肠肝曲,商阳穴代表横结肠;左手大肠经的合谷穴代表横结肠左侧部,三间穴代表大肠脾曲,二
间穴代表大肠降段,商阳穴代表乙状结肠。
在大腿背侧相当于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上,有一系列代表泌尿生殖系统的测定点。自臀部至窝上部有分别代表付睾或输卵管腹口、精索或输卵管壶部、精囊或子宫间质、前列腺侧部或子宫体、前列腺中叶或子宫颈、前列腺窦或子
宫阴道部、精阜或阔韧带、尿道球腺或前庭大腺、阴茎或阴道以及尿道前部等11个测定点。足外侧的束管与京骨二个穴位与这些点具有相同的作用,故为13个测定点。
与眼有关的穴位多数在下眼睑。与耳鼻咽喉有关的穴位,则多数在耳、鼻与口的周围。
Madill报道,诊治牙齿疾病的穴位有32个。
Voll认为,应用EAV测定法可在患者本人尚未发现有主观感觉,而传统的临床诊断亦未得出明显的结果之前,便可以通过EAV测定得出予诊。仅举以下两例以说明之。
例1:有一医学同道之妻,经EAV检查发现右肾有结石,但经临床其他检查未能证明有结石,患者本人亦不相信EAV。在三个月后,果然排出二个结石。
例2:一名患者经EAV检查,发现膀胱内有一微小的癌性病变。但经膀胱镜检查为阴性。在六个月后,患者果然发现有膀胱癌。
在进行EAV测定时可不必事先了解病史,根据所测出的数据,便可以立即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对邻近组织的影响以及尚处于隐性阶段的初发病变的长远影响等。EAV所做出的诊断与临床其它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给针灸经
络学说提供了证据。三、EAV药物测试
EAV可以进行药物测试,是Voll于1954年偶然发现的。当Voll为几个朋友表演电针诊断时,发现一位同事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并建议他内服一种Echinaceae4X的药物。当这位朋友取回此药并拿在手中而重新测定前列腺测定点(穴位
)时,结果发现测定值由90降至64,即前列腺测定值已获得很大改善。而当让该同事放下药瓶并再次重复先前的测定时,便发现测定值又恢复到最初的原有测定数值。而当手中再次拿着该药瓶时,便又降到64。重复几次均获得相同的结
果。
随后进一步观察又发现,药瓶内的药量对测定值亦有影响。为了使那位患前列腺炎的朋友得到理想的测定值(50),在玻璃药瓶中需放入10滴Echinaceae4X。当增加药的滴数时,测定值又复增加。
在其他的患者观察中亦获得同样的现象。当所选用的药物种类与患者的疾病相适应时,穴位上的EAV测定值便改善(接近50)。相反,如果所选用的药物与患者的疾病不相符合时,测定值便恶化。此外,测定值还取决于药量与药物的
效能。例如,在用1片药能使测定值达到50时,如果用1片半或2片药时,测定值便会离开50。
在进行EAV药物测试时,必需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玻璃瓶内,然后置于一个特制的蜂窝式金属台上,并与测定电路中的阴极相连接。当药物的选择及其剂量合宜时,指针的测定值即变为正常。
EAV药物测试法,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测定穴位是脾经的太白穴。先将胰岛素吸入到注射器中,之后把注射器放在测定电路中的蜂窝式金属电极台上。一边改变药量、一边观察测定数值。当选到最佳的药量时,指针便指
到50处。
Voll已通过EAV药物测试法,使很多糖尿病患者得以从注射胰岛素改变为口服抗糖尿片。因为口服药片,患者较为舒适。在改服药片时,首先测试患者所需药片的种类,然后再测试药量。不同的抗糖尿药与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可出
现不同的测定值,这与患者的体质以及所负担的疾病的毒素量有关。此外,还可以通过EAV药物测定法,正确地选用其他所需用的药物,例如各种抗菌素等等。通过药物测定,可以避免药物应用过量而中毒。
用EAV做药物测试,不仅是一种病因的诊断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无毒的治疗方法。EAV的这种性能与它的其他优点,使其成为一项预防医学的真正的合宜组成部分。
至于为什么装在药瓶内的药物能使EAV测定值发生改变,Voll认为,这是由于药物的“放射”作用对机体影响的结果。即使药物是放在药瓶与安瓿内,由于药物的“放射”作用也能穿过玻璃瓶而作用到穴位上,从而使测定值发生改
变。
关于Voll电针疗法的原理,现在阐明的还不很清楚。有人试图用生物能学说加以说明
,有人则试图用顺势疗法原理加以说明。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