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局灶坏死性IgA肾病案

(2010-06-15 08:38:13)
标签:

健康

局灶坏死性IgA肾病案

 

我从1997年开始,利用双休日到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工作,主要是用我关于治疗肾病的技术帮助他们建设肾病专科。这个患者就是我在沙河市中医院工作期间治疗的。患者陈某某,女,32岁,沙河市一家银行的职员。20042月发病,主要表现为血尿,3月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肾穿刺病理活检,病理诊断为“局灶坏死性IgA肾病”,并用激素、骁悉治疗无效,加上价格昂贵,于2004620日到沙河市中医院就诊。除了尿检有潜血和大量红细胞外,患者的表现还有形体较瘦,手足心热,舌体瘦,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弦细数。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兼以清利湿热,方以滋肾清利汤(治疗肾炎血尿的经验方)为主加减,处方如下:生地15克,丹皮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石韦30克,茅根30克,丹参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侧柏叶30克,马鞭草30克,乌梅30克,白芍15克。以上方加减治疗将近1年,至20055月,舌象变为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尿检正常。让患者再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去复查,那里的医生说你很正常,不用查了。本来也想让患者再做肾穿,但转念一想,如果仅仅为了从病理诊断证实我们的治疗是有效的,让患者再做肾穿,从我的本意来看,不是仁慈的做法。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打算。为了证实疗效,我们就做长期的随访观察吧。到现在为止,患者情况良好。患者逢年过节都会给我祝福的短信,下面是今年春节期间患者发给我的短信:“没有问题,真是非常感谢您了,要不现在也不能这么健康。”具体时间是20102131329分。

对于IgA肾病,西医没有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的时候会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激素、环磷酰胺、骁悉等。因为西医的研究认为,肾病的发病和免疫失调有关。中医治疗IgA肾病,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不是千篇一律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稳定的,这是阴阳的正常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协调,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的不平衡、不稳定,中医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就是疾病状态。人体阴阳的失调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和偏衰,阴阳的偏盛是阴阳的量比正常的时候多了,阴阳的偏衰是阴阳的量比正常的时候少了。阴阳失调有以下四种基本表现形式,也是阴阳失调的四种基本证候。

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会导致阴气相对的不足,阴气不能制约阳气,阳气亢盛,人体表现出的是火热炽盛的症状,比如高烧怕热、满面通红、大汗、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这些都是热邪亢盛,阳气有余的征象。阳气偏盛的原因是感受了外界的热邪,中医将其概括为“阳盛则热”,这种热是实热。

阳气偏衰:阳气偏衰会导致阴气相对的过盛,阳气不能制约阴气,人体表现出阳虚寒冷的症状,比如怕冷,手脚不温,胃部和腹部疼痛,受凉加重,温暖则缓解,大便偏稀,不成形,次数多,小便颜色白,舌质淡嫩,舌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这些都是阳气不足,阴寒偏盛的征象。阳气偏衰是人体阳气本身的虚弱,中医将其概括为“阳虚则寒”,这种寒是虚寒。

阴气偏盛:阴气偏盛会导致阳气相对的不足,阳气不能制约阴气,阴寒过盛,人体表现出寒冷过盛的症状,比如恶寒(恶寒就是怕冷,但是这样怕冷的病人不会因为加衣服或被子,或烤火而减轻),无汗,头痛,全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身体发紧,口不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这些都是阴气偏盛,寒邪过度的征象。阴气偏盛的原因是感受了外界的寒邪,中医将其概括为“阴盛则寒”,这种寒是实寒。

阴气偏衰:阴气偏衰会导致阳气相对的亢盛,阴气不能制约阳气,人本表现出热性症状,比如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定时发作)盗汗(睡着了出汗),咽干口燥,舌质红绛,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等。这些都是阴气偏衰,阳气相对亢盛的征象,这就是中医常说的“阴虚阳亢”。阴气偏衰的原因是人体阴气本身虚弱,中医将其概括为“阴虚则热”,这种热是虚热。

阴阳失调的基本表现就是偏盛偏衰,所有的疾病基本的证候都不会超出这个范围。阴阳偏盛偏衰所表现出的证候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大类,阳气偏盛和阴气偏衰都会表现出热象,但阳气偏盛的热是实热,阴气偏衰的是虚热;阴气偏盛和阳气偏衰都会表现出寒象,但阴气偏盛的是实寒,阳气偏衰的虚寒。

从正邪而言,疾病的性质不外正气虚弱与邪气亢盛两类,即正虚与邪实。正气,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邪气,就导致疾病的原因,也就是病因。对于证候虚实的判断,《内经》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凡是感受了邪气导致的疾病,就是实证;凡是人体的正气虚弱导致的疾病,就是虚证。

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中医治疗疾病的途径是“以药物之偏以制人体之偏”。药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和酸苦甘辛咸的味道,这就是中药的“四气(性)五味”;药物有不同的作用趋向,如有的药物作用是向外、向上的,有的药物作用是向内、向下的,这就是中药的“升降浮沉”;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力,可以将其他药物的作用引导到所属的脏腑经络,这就是中药的“归经”。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是医生驾御中药以达到治病目的的有力武器。

阳气偏盛和阴气偏衰都表现为热证,治疗的时候都应该清热,要用寒凉性质的药,这是相同的。但是,阳气偏盛是实证,是实热,要祛邪为主,要用泻火清热的药以祛除实热,泻火清热祛除实热的药大多是苦味,所以治疗阳气偏盛的实热证的药多是味苦性寒沉降的,如大黄、黄连之类;阴气偏衰是虚证,是虚热,要扶正为主,要用滋阴清热的药以清虚热,滋阴清热治疗虚热的药大多是甘味,所以治疗阴气偏衰的虚热证的药多是味甘性寒沉降的,如地黄、麦冬之类。

阴气偏盛和阳气偏衰都表现为寒证,治疗的时候都应该祛寒,要用温热性质的药,这是相同的。但是,阴气偏盛是实证,是实寒,要祛邪为主,要用攻逐寒邪的药以祛除寒邪,攻逐寒邪的药大多是辛味的,所以治疗阴气偏盛的实寒证的药多是味辛性热升散的,如麻黄、细辛之类;阳气偏衰是虚证,是虚寒,要扶正为主,要用温阳散寒的药以补阳气,治虚寒,温阳散寒的药大多是甘味或辛味,所以治疗阳气偏衰的虚寒证的药多是味甘或辛性温热偏于升散的,如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之类。

中医治病与西医最大的不同是,西医是以病为单位来考虑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在考虑疾病的同时必须辨证,所以中医治病的特色是“辨证论治”,辨证,就是辨证候的性质。证候的性质最基本的就是寒、热、虚、实。寒证必须用热药来治疗,热证必须用寒药来治疗,虚证必须用补药来治疗,实证必须用泻药来治疗,《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寒证误用寒药,热证误用热药,虚证误用泻药,实证误用补药,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在决定治疗方案的时候,仅仅考虑疾病诊断,就容易出现上述的问题。上述这个病例,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考虑,IgA肾病存在免疫失调的发病机理,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是可以的,治疗肾病时最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就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而强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来分析,是属于热性的,病人用了以后都会出现怕热多汗,烦躁失眠,兴奋不安,食欲增加,满面通红,口干,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等热盛的症状。对于中医辨证属于热证的患者,当然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了。这位患者的中医辨证属于阴虚有热,再用属于热性的激素,当然不可能治好了。不用中医养阴清热的方法,是决不可能治好这个病人的,临床实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在用西药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西药的药性,因为并不是说西医不研究这个问题,西药就存在寒热温凉的属性了,任何物质是有寒热的偏性的,西药也不例外,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了西药也存在药性,也应该用药性理论来指导其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