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火头湾


标签:
文化火头运河闸口石墙 |
分类: 原创散文随笔 |
济宁市任城区安居镇火头湾村,是古运河上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庄,与济宁西门遥遥相望,古运河从村中间穿过,因运河分为两个自然村,河西叫火西村,我们来时,整片房屋都被推倒,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整村已经搬迁了。河东叫火东村,目前还保持着原貌。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所建船闸,至今巍然屹立,已有508年的历史。这段河湾原名叫驳头湾,元初开挖运河时,随着自然沟漕,顺势挖掘,在这里形成一个湾,河向由满营村西的杨家河滩,稍偏东,向南延伸,与地球纬线构成内外85°-95°的角度,几近垂直,至唐庄村左,折向东,稍偏南,约里许,缓转至正南,所以叫驳头湾,即船到驳头的意思。清朝两广总督林则徐,因方言有误,曾在日记中称其为虎头湾,但火头湾的名子叫得最长,从元朝、明朝沿用至今。
元、明两朝代挖掘运河,多在冬春枯水季节,动员黎民,军队同时参加,军队有火头军,即炊事班,在漫野里烧火做饭,往往要找一个避风湾,烧火不受干扰,许许多多的军营锅灶聚集在这个湾,形成一道风景线,火头湾的名子就这样叫开了。
明朝正德年间运河都御史,潘季训对元运河,经过勘察论证、上报、御批在火头湾修建一座节制闸,“火头湾地介于济宁天井闸,寺前铺闸,上下距各三十里许,宜建闸,以潴(阻)水势”(州志原文),加大对船地推动力度,闸名为“子午闸”,俗称火头湾闸。后来,名字改为通济闸。
自建闸始,这里人烟汇集,饭铺林立商贸发达,官府派有兵丁护卫堤防,闸官负责启闭,闸背两厢设有绞关壮丁,为节约用水,要聚集上百条船只,长达数里许,方可开闸,放水行舟。
舟船上闸下闸是船家最危险的一道工序,俗称“鬼门关”,有谚语为证:“上闸下闸鬼门关,稍有不慎命归天。”因此,船老大在船上下闸之前,必须让水手们吃饱喝足,提高精气神,作好上下闸的准备,在火车湾开火吃饭,犒劳水手是在所难免的,火头湾的名子,再一次深入人心。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天干地支,罗盘定位,可以推论为济宁任城,壬,在天干地支排位第九,属土,土为中,罗盘定位金、木、水、火、土,水来土掩,济水至西北而来,有土掩而宁,脖头湾水盛,以任城而言又在“火”位,故以“火”克之,使之降缓,水土相合,生万物,繁荣昌盛、和谐兴隆。火头湾之名,在于此说,似乎亦有道理。
“上十三,下十三,中间夹着火头湾。”火头湾上的闸叫通济闸。通济闸最早叫中心闸,京杭运河共27个闸口,这是第14个,正好在中间。而今闸上虽然建设成了连接火东火西的桥梁,闸门依然清晰可见。石桥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拱,青石垒砌,石板桥面,石质栏杆。两侧翼墙保存完整,石质栏杆的一侧刻有“建设桥
熊合亮还讲述了他小时候的见闻和故事。
通济闸的水太险了,俗话说“宁过鬼门关,不过火头湾”,就是这个原因。闸两侧三米多高的石墙,由巨大条石垒砌的石墙在运河水中稳稳矗立了几百年,顺流而下的商船因水势太急来不及转向,经常会撞在石墙上船毁人亡。而到了汛期,运河水涨溢,商船只能在闸口等待。停在岸边的船有几百艘,从南到北得二里地。今天的火头湾村有2000多口人,姓氏也有20多种,而这种多姓氏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当年在闸口等待的客商。有些人经常等闸,就在火头湾买了地,安了家。
今天的通济闸,已难以找到漕运衙门的踪影。新运河开通,老运河渐渐褪去了光环,但村民心中,通济闸仍保留着崇高的地位,村里谁家人老了,都要在火头湾东西走三圈,然后到通济闸上,烧香磕头,这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