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小砚 - 当代中国的三毛

(2010-11-05 13:23:40)
标签:

张小砚

江南乡

张国衡

民歌

杂谈

分类: 经典转载

老夫是天涯杂谈长期的潜水者,偶览杂谈一贴《83块钱走川藏(图文全纪录小砚MM ) 》,我的童年和少年与此文的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饶有兴味的点开。仅一开篇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近60的年龄从夜幕降临细读到天色放光,感叹着、感动着、又释怀着。百度搜索,有介绍:张小砚、笔名又称砚台。08年5.12大地震后首批赴汶川的志愿者之一,据网友介绍,个人能力极强,“善交际,识人心”,灾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拉赞助招募志愿者,建起了7个帐篷学校,一所幼儿园,接纳灾区学童1000余人,精力与能力匪夷所思。她写作语言时而诙谐调皮恣肆犀利,时而悠远深情典雅睿智,以其豪放洒脱的性格和真诚质朴的人格得千万粉丝。

转帖三篇她的采访笔记和2006年一位记者的花絮报道如下,感受一下文坛中这位近30年来无以伦比的当代三毛式人物、张小砚:

春歌行张小硯
  《春歌行》(摘录搜集民歌时的工作笔记片段)
  收集民歌的这段时光,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童年在江南乡下的生活再次向我打开,尽管岁月以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我曾经在它隐约闪现时认识它,那些熹微的快乐,它的气息一阵阵袭来,使我的思想片刻芳香馥郁。
  

(一)春歌行——桐花


  这一晌,乡里人家都很忙,日里要到地头做事,晚饭后才有闲。唯我无事坐等天黑。寄住大觉庵,门前是一片敞阳地,视野开阔,平畴远畈皆是延绵菜花地,田间像是埋了金沙般灿烂。间或几户人家,矮檐下种有桃梨花,亦听见桥下溪水响。远远地头有人耕作、忙碌。春阳潋滟得仿若有声音,然而一切又那么静。
  
  庵里晚饭吃的早,师傅们开始做晚课。我背了器材出门,天光才渐淡。去找阳居士和陈腊明。在阳居士家录了几首歌,是阳居士母亲叫朱梦莲的老人,岁了,嗓子十分沙哑,用当地的话说:人老了,嗓子也苍了。记性好,人也大方,放下手头正在洗的碗,便来唱歌给我听。在灯光下,我才看见老人的眼是盲的。她听人说话时,微微侧耳,眼帘低垂,容颜清朗平和。
  
  录完之后和腊明去另外一个村,相隔四五里路,要走田畈里穿过。朱家婆婆不放心我们几个女人走夜路,嘱儿子送我们。老人又摸索送出门来,叮嘱:走夜路要心思定定,不可东看西看,怕是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门前好大一棵桐树,枝桠繁盛,桐花累累,在晚风中簌簌飘落,花影扶疏,老人于花树下,垂首静立,侧耳听我们的脚步远去。
  
  月光蒙蒙,地上仿佛下了白霜,走在田畈里,闻见乡野之气,听得蛙鸣一片,远远村庄里数盏昏黄的灯光,零星狗吠。要走过去还很远。上岗下岭,又走曲曲折折的田埂,渐渐看不到人家。腊明说月亮起了晕,怕是明天要变天。大家一路聊天,无非是说田地里生活来不及,及今年的岁口。及至行到某家田头,大家又驻足评叹道:端贤家的地里功夫就是最好,本村无人可比,他家一亩地收成总要高出旁人家二成,地里功夫做足了,老天也不怠慢种田人家。我喜欢听他们讲这些闲话,有现实的平正可喜。
 唯农人行走田畈,山山水水仿佛都叫得应。

 

(二)春歌行——廿年重访梅小芸并记 
  寻到梅小芸家,邻人说是去地里帮工去了,央人带路去地头寻她。沿溪水上溯约五六里路,好在风光清好,不觉路远。到了地头,已是午晌,梅小芸和一大帮人坐在空地上的石头上吃饭,就着咸菜,说说笑笑很热闹。
  说明来意,梅小芸感叹良久,道:这些年,家运衰败,儿子坐牢,当家的瘫痪三年去世,家里像一场大水洗过一样,一穷二白,哪有心思张得来嘴。
  吃过饭,在田间录了五首歌,嗓子大不如以前。我走了很久回头见她仍站在地头目送,风吹起她的头巾,又轻轻放下……
  
  梅小芸年轻时唱山歌出名,她丈夫也是有名的民歌手。田里做事,总有人提议他们对山歌来听,逢人驻步听,扬声皆言好。夏天夜里车夜水,最易瞌睡,和他对山歌,他唱她和,田间生活再重也不觉得苦。
  希望录得她的声音可以流传下去,听她的歌时,记得有这样一位女子。
  晚间,在电脑前整理资料,打开旧录音资料,磁带沙沙走着,一个女孩清亮的嗓音响起:我叫梅小芸,今年岁,我喜欢唱山歌,不吃饭也要唱山歌。
  她唱:毛纷细雨不离天,黄蜂不离矮檐边,乖妹不离郎面前……
  
  是二十三年前的旧声音。那样清脆甜美,尚未经历人世艰难的少女声音。

 

(三)春歌行——梅塘女子    

车过泉山土桥,里面山路即不通车,下车步行,边走边问路。恰逢有木匠师傅去往梅塘,一问之下,邀我结伴同行。寻访得民歌手名叫欧阳翠凤,南阳人。这位妇人,在人群中我便注意了。见她极干净,头发拢成一个发髻,着旧青布大襟衫子,容颜温婉清秀,未开言先含笑。请她来唱歌,笑笑,亦不做推辞。向红皮老婆要来镜子,抿抿头发,又摘下袖套,牵牵衣襟,才坐下来唱起:
  三月(哪个)调情,桃红杏儿开,我看我家二小妹妹站在大门外,走你门前过啊,妹呀,人多不自由,(乖乖)想想真难过。
  
  “二小妹妹一听开言道,尊一声才郎哥哥细听奴分描,隔壁王干嫂呀,她会拉皮条,哎咳,一拉就成了……”
  唱到此处,眉眼斜里一瞟,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她唱得极好,声音极清朗,气息亦好,声音尤其清嘉婉媚。当地人称她翠娘娘,她对唱歌,亦对正经事般地郑重。倒是一些年轻妇人不好意思开口,翠娘娘劝道:唱歌是好事情,要兴兴放放。
  
  她又会唱绣荷包,唱十绣:世上百般都绣遍,把郎绣在月中央。绣条大路郎跑马,绣条小路进姐房。
  词真好!好比《诗经》里一折:春日迟迟,女心细细。
  
  她又会唱诗文,从前私塾里教诗文不是象我们这样白话念念的,而是曼声唱将出来。
  听一旁妇人说翠娘娘年轻时好容貌,识书断字,极优雅,原是别处大户人家女儿。
  
  不知这样一位女子,如何嫁到这异乡村野?春歌行--人世贞亲收集民歌,走过的每个村庄,碰到的热心人,谨记于心。这些风景,这些人,都是值得珍惜的。泉山陈腊明虽比我大不了多少,却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丈夫在外打工,只得过年时回家一趟。她一人在家种地,孝敬公婆,照料三个孩子读书,生活很辛苦,但她每日都要到大觉庵里帮师父做做义工,拜拜佛,心里便很安定。
  一路同行,她抢着帮我背器材。说乡下路难走,城里人走不惯。我笑说我也是乡里人,小时家里也是种田人家。
  她性格刚烈耿直,录民歌时有人吵,她便维持秩序,有人传播说我录这些东西是为了卖大钱,说这帮人傻呼呼地被我录了还不知道。腊明便出去与之争辩。
  我很想为她做点什么,就为她拍了一段日常生活,刻了盘可以寄给她丈夫。她看着镜头对丈夫说:家里地里生活都忙得过来,老人身体都好,你不要挂心。我和伢们也都好。家里花销小,前次寄的钱我存起来了。你自己在外要顾念身体。吃穿不要太节省,太节俭要伤身体没有一句抱怨,句句温婉循良。因为那个人在外面是经着大事,出门人要讲顺经,不可有一句不好的话。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她是个刚烈要强的女子,然而于丈夫仍是婉顺的妻。听得人心思悠悠,心里真是一种什么心情也说不好。


  (四)花絮报道

 

为抢救、挖掘濒临消逝的原生态民歌,他终日奔走在乡间村舍;为搜集、录制原汁原味而又即将失去的山歌,他耗去了3万多元的积蓄;为帮助父亲完成心中的夙愿,她放弃了月薪4千元的都市工作。父女俩的故事张国衡,一位极其普通而又执着的年近六旬老者。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在彭泽县城开了一家红林角照相馆,照相馆的生意一直很好,但令人费解的是张国衡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安逸生活,而是和女儿倾心投入到乡间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中。照相馆的所有事务全盘托给请来的助手打理。早就听说这父女俩为搜集民歌到了如痴如狂的境界。在该县定山镇采访时,适逢这父女俩在此一带搜集民歌,笔者走进了父女俩心中的世界。10年前在与江西省民歌搜集小组的接触中,张国衡便萌发了要系统搜集整理彭泽乡间民歌的念头。我知道这是一件非常枯燥、耗时费力的事情,即便耗去全部积蓄,即便累倒在田间地头,我也会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这是我的梦想,人因梦想而活着。张国衡的眼中闪烁着锲而不舍的神采。彭泽地处江南长江下游之首,民间文化源远流长,陶潜之风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和乌托帮式理想,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遐想和极大的影响。彭泽八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讴歌泼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从而产生了独具风格的彭泽《口念歌》、《山歌》及其它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曲艺音乐,丰富了民风敦厚的彭泽人民文化生活。像寓情、景、理为一体的抒情山歌《收衣裳》,以山乡的晚霞衬托引出主题,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情渗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封建礼教束缚下,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少女形象。还有《山歌不唱冷清多》、《送郎一条抹汗巾》等,皆是生动地表现劳动者在从事农业活动中歌唱劳动、颂扬美好生活的经典曲目,这些民歌经过整理,都被搜集到了《中国民间歌曲集》里。优秀故事影片《乡情》中的《牛歌》,便出自于彭泽湖西乡的《呼中调》。 10元钱的故事同行中,张国衡介绍说他母亲是一位优秀民间歌手,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便在高亢、悠远,又略带苍凉的歌声中长大。文革时期,他的父亲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右派,关押在彭泽芙蓉农场劳动改造,他每个月要给父亲送去一些食物和衣物。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听着村民们自编的充满原始野趣的解乏和调侃歌曲,听着那些犯人们近似歇斯底里般的粗犷、放肆、伤感的歌声,正值青春期的张国衡屡屡受到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正如在他亲手制作的光碟中所说的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再也听不到这种歌声,但在这一瞬间,我的灵魂是和民歌相通的……”正因为有了如此强烈的感受,张国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他所追求的事业当中。为此,他添置了DV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机,接下来便是四方打听当地颇有名气的民歌手,再由他们召集会唱民歌的人汇集到山间旷岭或农户家中演唱、录音。为广泛搜集民歌,提高歌手的积极性,张国衡许诺每唱一首歌付给10元钱。当人们听说这对父女俩完全是自费没有任何盈利目的,也不图什么回报地搜集民歌时,纯朴真诚的乡里人感动了。钱,一分都不收,并以乡间高贵的待客方式招待父女俩。彭泽县东升镇的梅小蓉,是位极具唱歌天赋的乡野村姑,从腼腆女孩到半老姆妈,一路唱着歌声走来。虽然遭遇丈夫故去,儿女变故的不幸,但不倦的山歌支撑着她没有倒下。二十年前,梅小蓉的歌声就被搜集到江西省民歌集中。至今,张国衡的歌曲集中还存有她做姑娘时甜润清脆的歌声。还有定山镇春光村的郑银娥,一位饱经沧桑历练不幸的村妇,用质朴的歌声洗去脸颊上的泪滴……这些倔强不屈而又心地善良的民间歌手,他们的歌声吸引了张国衡,同样他们的生活和遭遇也牵住了张国衡

张小砚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andanj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