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比较中的《百年孤独》
——与《红楼梦》
《百年孤独》放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很久了,原以为它是十七至二十世纪初欧洲人的名篇,像《简爱》《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等,故而就一直放在那儿没动。这几天犯了腰肌劳损,就抓住闲散时机,把这部小说差不多读了两遍。读后,觉得这部小说已经列入高中选读教材,笔者的确是太晚才看到,有些“老土”,但凭着我的生活阅历,特别是在比较一下与《红楼梦》的差别上,还是想侃上几句,也算是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百年孤独》是以时间纵向发展为主揭示布恩地亚家族史的小说,而《红楼梦》更多地为全景式、立体化、百科全书式表现中国封建社会某大家族的小说。《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看到差不多七代人的生存经历,读者从中可以领悟到,作家主要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启发读者思考造成这个家族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越是到了后代,命运越是悲惨,正如家族的女创始人乌苏拉所看的:“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这是害得家业衰败的四大灾难”,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了。《红楼梦》虽然是写贾家为主,但四大家族都有反映,人物和故事在纵向和横向同步进展,前八十回涉及时间不到十年,而《百年孤独》时间跨度达一个世纪,这就是《百年孤独》也要细致阅读才能搞明白人物基本面貌的重要原因。
二、《百年孤独》始终是围绕“孤独”的主题表现人物命运和揭示人性,而《红楼梦》则表达的主题比较丰富,甚至造成了各抒己见的状况。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小说人物的孤独个性和处处迷漫着神秘的宿命色彩相融合,使人物的传奇性都发挥到了极至。家族中第一个布莱恩是孤独的,他创造了马贡多,走了许多没有人走过的路,最终迷惑于自己的思想,被缚于一棵树下,度过了他意识混顿的下半生。布莱恩上校也是孤独的,尽管他有十七个儿子,但却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人(包括他唯一的妻子-美少女雷梅苔丝),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爱无能者。他打过无数的仗,最终还是专注于小金鱼的雕刻,在雕刻里打发他剩余的时光。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这个家族的每个后代都是那么孤僻、怪异,个性都是那么张扬,没有中庸。无论是发挥到极至的爱与恨,还是乱伦到没有节制的情欲,还是专注于绝对的个人世界,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在这个战场里,每个人都顶峰知极,都是输者。这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了家族和民族的落后、消亡。而《红楼梦》就像鲁迅评论的:“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我们知道文革后期毛泽东评论《红楼梦》,就是纯粹的政治家角度看“封建社会”的。
三、《百年孤独》采用倒叙式、简洁语言、象征与隐喻运用、用信息量极大,而《红楼梦》则洋洋洒洒、草蛇灰线、诗赋曲文,无所不全。《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发展历史。比如开篇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再如第六章的开头:“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都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他喝了一杯掺有士的宁(注:一种毒药)的咖啡,剂量足以毒死一匹马,可他也活过来了。”通篇多处以简明的结局开头,然后再娓娓而谈过程,这种小说写法大概是“老马”的开先河。作者还不断地运用手中的哈哈镜、望远镜,乃至显微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魔幻神奇的世界,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也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他想表现的拉丁美洲的现实。再一点,这部小说虽然有30万字,但以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方式大概要翻一番的文字才能完成这样大的信息含量,所以看这部小说比较累,它不是消闲型的读法可驾驭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掩卷寻思,假如国人能把这部小说拍成电视剧的话,想必会有很好的收视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