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安地名读音争议探讨

(2019-03-30 17:22:52)

不少外地的朋友也明白,六安地名读音存在争议,究竟是应读“六(liù)安”,还是应该读作六(lù)安,少有朋友说得清。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应当读“六(liù)安”(只注了六(liù)的唯一读音),但许多本地人坚持读作六(lù)安。这虽然是老话题,但仍有讨论必要

六安地名为何读六(lù”?本人以为理由有三点:

首先,六安之“六”缘自上古时期的皋陶lù古代创字之音义是有其造字规律和历史渊源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司马迁所说的“六”,便是今日“六安”之由来。《辞海》1989年版,解释数量词“六”liù);lù古国名。偃姓,皋陶之后。在安徽六安。公元前622年为楚所灭。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九江郡置国。治六县(今六安北)。黄山出版社出版的《皋陶与六安》(第二集、第三集涉及到六安地名读音的,所有作者几乎一致认为应读作“六(lù)安”。六(lù读音释义有:甲骨文“六”外形似“介”字,外形似两宇之棚舍,为田野临时之寄居处,秋冬去,春夏居,“庐”“六”古音近,故外形“介”得借为数量词“六”liù“六”通假“陆”;“六”地,为水边的高地“六”与大陆阜古代多树木有关,森林中又多鹿,故衍生为山麓之“麓”。同时,应看到,在上古大禹治水时期,皋陶部落为何要陆续迁徙“六”,其后裔又为何代代依存和守护着这片土地,自然与六安自然环境以丘陵高阜等”居多,利于生产生活有关。还有是,皋陶作为东夷部落的首领,数字崇拜“六”(而不是“九”,也不是“三”),而“六”的古音和几个相关地名的方言均读作六(lù)。

其次,六安地名是从“六”(录)“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的。郭沫若发现,“六”国在铭文中称作“录”国,有青铜器实物为证 “六国”作为一个方国,在商朝的甲骨文和周朝有存世的器物及铭文。一般认为,它的历史有1000多年,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公元前622年被楚国所灭。现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鹭洲社区(原三女墩村)的东城都遗址很有可能为古六国都城。据最新考证,现遗存城内文化堆积覆盖区面积约23000平方米。郭沫若在《两周金辞大系考释》考证录伯六安地名读音争议探讨 簋盖时曾指出 : “录国殆即《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之六,旧称皋陶之后,地望在今安徽六安县附近。” 从六至六国(录国)的君主,史籍记载有名可查的不少于五位,即仲甄、子贞、子辑(写法为去掉“车”)、釐王、录伯六安地名读音争议探讨(伯后一字为“上戈下冬”,读音念作“终”),“录伯”是“古国延于周者”之一。西周中期周穆王时“录伯”被郭沫若释作“六伯”,并得到文史界较为一致的认可。从读音上分析,“录”lù)肯定不是读(liù)。“六”(录)在西周初年曾侵犯周,被武王所灭,之后成为周的一个臣属封国。“六”(录)国为周王朝开疆扩土,抵御外敌,屡立战功。到春秋时期成为楚的属国,后来由于“六”人叛楚投东夷,被楚所灭又成为楚的一个邑。《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六为吴所併。六成为东夷、楚、吴之间争权的冲要之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齐文心先生在《“六”为商之封国说》、湖南历史研究所著名学者何光岳先生在其《六国考》中相关论述。

三是六(lù)安读音蕴含诸多历史文化基因,尊重乡音、留住乡愁也为题中之义。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平定纷争、置“六安国”(据分析有希冀“六地平安”之意),并任命首任诸侯王刘庆算起,六安地名延续至今已有2100多年。秦汉时期,六地最有名的人物是英布,在其任九江王和淮南王时,均“都六”。六安地名读作六(lù)安,既有历史文化背景,也有民俗传承因素本人生于六安,文革前记事时就常听老人说到先前的六安,均为六(lù)安”。还有从古籍《说文解字·卷十四·六部》(六之属皆从六,《文韵》音“力竹切”),到现代的《辞源》、《辞海》,均注有六(lù)的读音,为多音字;“六”既用作数词,也用作地名词等。再从地方有声媒体发展历史看,无论是1952年成立的六安人民有线广播电台和1985年成立的六安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都把六安读作六(lù)安,而没有念成六(liù)安的。想来本地媒体的读音是有着传统文化的依据且得到多数当地人认可,乡音约定俗成,否则难以持久。

六安地名读作六(lù)安,当然也有方言因素读成六(liù)安,主要是受中华民族融合及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如在封建帝王朝代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现代社会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使小众化读音或方言受大巨大冲击。且读音“六”liù有现代词典的依据,因而,我们没有必要指责六liù)安读音就是错。但笔者也希望大家秉持客观礼敬、尊重乡风民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六”字读音上的分歧。

 ( 此文作者曾发表于《皖西日报》2016年9月9日,标题为《 六安之“六”(lù)读音阐理》,现作部分修改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