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著《道德经》
(2009-09-18 14:19:51)
标签:
杂谈 |
“你还说老子说,你看老子怎么揍你!”中学时,学到老子,同学们下课之后,爱摇头晃脑地“老子云”。有同学回家,忘了收敛,对着老爸也拿出老子语录,老子大怒。那是20多年前的笑谈了。在“国学热”的今天,没想到,还有“老子”和我纠缠不清的故事发生。
9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两院院士会诊学术不端时,引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的话:“我一生就写了 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一名学者,只写了一篇论文,就成了院士,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论文啊。当初他当选时,就应该特别关注,隆重报道才是。
带着好奇心,我试着用百度百科查了一下杜祥琬院士的简历:主编《核试验诊断理论》、《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等专译著四部,主编《高技术要览——激光卷》、撰写论文报告60余篇——完全不对嘛!该不是杜院士杜撰自己的经历吧?
多亏网络,接下来的检索,很快消除了杜院士“杜撰”经历的嫌疑。早前的新闻报道写到杜院士说的是“老子一生”,而不是“我一生”。原来如此!那5000字的文章,说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是谁动了“老子”?可能是记者有如我20多年前的同学家长,搞不清“老子”和“我”的关系,以为杜院长激动中说了句不雅的话,直接把“老子”理解为 “我”了,接着一路绿灯通关;或许编辑、校对,在看稿、校稿时说,怎么这个院士说话这么粗鲁,于是把“老子”大笔一挥,改为“我”,是为捍卫院士的尊严, 不然该是多么有失脸面!
面对这无知无畏、自作聪明的一改,“老子”和杜院士,都很尴尬——老子或云:“老子是我,你们怎就忘了老子?”杜院长或说:“老子不是我,你们怎么把我当老子?”
在谈论严肃的治理学术不端的报道中,出现这样的插曲,很有喜剧效果。报社或许会由此重视加强国学教育,不要在今后再出现把“《道德经》,老子著”改为“《道德经》,我著”的故事。而从工作本身看,这般动“老子”,不也是一种不严谨么?
笔者所担心的是,按照眼下Google学术的轻浮氛围,一些“研究者”今后上网查到杜祥琬院士说过的这句话,会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经典案例:我国评选两院院士时,曾出现只发表过一篇5000字论文的学者,也当选了,那时,特别注重学术价值,不求数量重质量……
上海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