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乳性黄疸

(2015-04-21 23:46:33)
标签:

杂谈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产后一周内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发生母乳性黄疸,一般采取停喂母乳三四天,则黄疸就会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

重新再食用母乳,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相较原有程度也会减轻。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依然持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症状一: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营养发育良好,大便颜色正常。

母乳性黄疸症状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黄疸症状三:宝宝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母乳性黄疸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医学界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 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