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神州(51):印象滇西(组诗):诺邓古村

诺邓古村
一座蛮书唯一记载的山坡
比一页页文字还内涵
清芬的晨雾
与炊烟一起缭绕
诗化着古朴的村庄
久负盛名的火腿
于古街廊柱密挂如林
让游人的味蕾生津
以至于日久天长
这种风味独有的美食
在滇西人的舌尖儿
数百年流香
那些爱着故土的花儿
朵朵妩媚清新
朵朵含嫣绽放
让古建的清瓦明砖
都流泻着阳光的馨香
鳞次栉比的旧民居
烟火气浓郁
孩子们的嬉笑声中
见证着血脉绵长
靠盐腌制出名的村子
也有酒分子游荡而出
倏然就绑了贪口儿的欲望
于是小酒肆
就有了美啧啧的时光
也见远道而来女孩儿
古道梳拢着万众风情
门楼口静立淳朴端庄
我于此冥想
可否登临玉皇阁
鞠一捧艾草的味道
用心撒向茶马古道
让通往腾冲瑞丽
以及四面八方的旅途
一路芬芳。。。。。。






千年白族诺邓村:"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10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这个见诸于史籍,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共1138年的小小村落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唐代《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而唐初尹州下属的"盐泉"是否为诺邓待考,但从现存史料和区域形势分析,"盐泉"即为诺邓井是可能的。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设置宁北节度,公元791年,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樊绰《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也已经有1144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据《明史·食货志》:"五井(盐课提举司)辖盐课司七",即除上述五井盐课司外还有"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两处,到明嘉靖年间云龙又新增石门、天耳、金泉(今宝丰)三井。公元1393年,又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如现今诺邓村黄姓先祖,乃从内地提举五井而子孙落籍于兹,明代李元阳曾为诺邓黄氏族人撰碑,记载公元1466年,福建人黄孟通任五井提举,任职9年后因所辖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后来提举司衙门逐步演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坊"。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村中集市每月"赶"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街道都因山就势,虽然路面不宽,但北向山坡一面开的店铺也有二三十家。因诺邓地处山谷,几面山坡上到处构建着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风格各异的民居,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其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到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情况,而这种建立在古代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着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和"腾蛟、起凤"棂星门建筑规格严谨细密,过去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是非常明显的。


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居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堪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内专家学者对诺邓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评述是:(一)诺邓是云南最古的历史名村。(二)诺邓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三)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四)诺邓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五)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六)诺邓有人文与生态景观俱佳的旅游资源。诺邓村于2002年1月获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5年8月列为"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当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年5月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又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