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无诗圣

标签:
成都杜甫草堂实话实说时事杂文诗圣文化 |
分类: 城市印象 |
应该说,成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很有大城市的气度,同时又不乏文明古城的厚重。特别是成都从市中心辐射状分布的街道,充满个性,独具魅力,令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到成都,不能不到杜甫草堂,特别还自诩为一个爱好文学之士。于是,在热情的成都市民指引之下,驱车赶往魂牵梦绕的诗圣故居,有点朝圣的神圣感。心中忐忑,不知是何等的超凡脱俗、杜绝凡尘之地。这种想法却在来到草堂——应该是草堂公园的一瞬间变得模糊。
如果说,赚些钱用来涵养此地的文学文化韵味也无可厚非。毕竟,干什么都是需要钱的。我为门票钱找到了自以为合适的理由。可是,这个梦也在游览了杜甫草堂“公园”——我一定要加上公园这两个字以区别于我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杜甫草堂——之后被彻底打破。
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处美则美矣,却绝与杜甫、杜甫的追求、和真正的杜甫草堂、和杜甫草堂以该传递的精神完全不搭界。这分明是一处和南方常见的园林相类似的巨大的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区别在于不似前者那么小巧和精致,因占地面积广大很有些北方园林的气度,树木花卉、水池假山、游鱼飞雀、亭台楼阁,放在杜甫生活的时代,该是只有李林甫之流方能享用的吧——而仿造的杜甫草堂旧居,就在这一派歌舞升平、繁华富贵气氛地环抱中,羞答答的藏匿着,活脱脱一个被抢了风头的戏子,委屈、无奈,那份无助只要稍稍与之对视一眼就会印象深刻。
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倒是被刻在石头上供人们凭吊鉴赏——但也仅此而已,一两块刻了字的石头,几间藏在园林中仿造的茅屋,就是这所公园中和杜甫有关的所有的符号了——可是这所公园却是打着诗圣的名义叫着诗圣草堂的名字。
出得草堂,心中有些沉重有些悲凉。倒不单单为杜甫草堂的被忽略、被淡忘、被放在如此不重要的位置,因为诗圣本人就是一个甘于贫寒之士,就是一个爱民惜弱之人,如果将他的家建得豪华铺张,倒分明与其追求相违背。我的悲凉源自这个公园占了这么大的地方,没有精心设计挖掘出文化的主题,只将其做成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游园、却又不将其按照其本身性质还给百姓休闲游玩,反而收取巨额的门票,当作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这样的结局,无论如何不是杜工部愿意看到的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才是杜工部的真实想法。今日的“杜甫草堂”,因为繁华、富贵和虚浪,是要受到杜甫老先生的谴责和叱骂的。诗圣泉下有知,不知又要作出什么样的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