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在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担心,“蚁族”问题更是成了社会的焦点,连温总理网络对话也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当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而2010年六七百万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更是对各方提出了挑战。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究竟出路何在?我要说,就在大学生自己的脚下。
我这么说,并不是回避政府的在提供扶植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畅通就业渠道方面应当作出更大努力,高校应该在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服务方面做更多工作等等,这些是前提,十分重要,但依笔者看法,最为关键的还是在大学生自身,在于其往往缺少把握机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心态,在于其不能够从小处着眼、从基层做起、通过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长期坚持,砥砺成长,才会真正把握住,不,应该说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机会。前几天,《中国青年报 》一篇文章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叫做“剩”者为王,也就是很形象地将职场上成功者都是勇于吃苦、勇于坚持的人这样一个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忽视的现象,也同样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和机遇以及怎样才能把握住机会。。
看到不少同学由于不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总是将自己进入就业岗位之后的待遇、工作环境、薪酬等当做绝对的标准,稍有不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就马上放弃;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要求的多,奉献的少,稍有不顺心就跳槽。这样,又怎么可能获得企业的重用呢?又怎么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呢。事实上,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从最基础、最点滴的事情做起,一个职场新人,必须要做一些最基层的工作、辅助的工作、一些苦和累的工作,才能对工作尽快的熟悉,才能被工作团队接受。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困苦的环境不应该成为包袱,恰恰应该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和加速器。这中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困苦的环境给了我们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信念,另一方面贫穷困苦生活给了我们积累阅历和人生经验的课堂,它更使我们总能够勇敢地迎接命运地挑战。贫穷、磨难、挫折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你的人生态度,你对待磨难的态度就成为你最终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逃避不会有好的结果,主动迎接挑战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可以希冀的将来。
事业,都是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从克服一点点的困难开始,逐步走向辉煌和成功的,正所谓路在脚下。
十多年前,送一名学热加工的学生赴南方就业。这是一名女学生,长得很小巧,但她却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和朴实的语言,真实而又生动的诠释了这个道理。当时,企业负责人认为一个女孩子千里迢迢来就业,可以安排到稍微安逸一点的检测部门工作,作为一种照顾。可这个叫做郑晓华的学生说出了一段完全可以反应其良好素质却并不矫情的话:‘我是学工科的,我要到生产一线,否则我将什么也学不会。’这句话让周围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动。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一点一滴的认真努力学习,在很短的周期内了解了企业所有的生产流程,赢得了企业上上下下的青睐,迅速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笔者的另外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知名的中外合资公司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他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从进入这个公司之后,十几年的时间,他几乎在公司下属的所有厂子工作过,把所有的工作流程都干了一遍,很长时候都是平级调来调去,有些工作又脏又累,完全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白领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与此同时,和他一起进入这家公司的大学生有的很早提拔、有的远走高飞,只有他,一直默默无闻、勤奋踏实的做好自己的份内的工作。由于坚持,由于丰富的工作阅历,更由于他表现出的良好工作素质和个人品质,让他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由董事长亲自任命的外方财务总监,负责一个地区两家企业的外方全部业务。
我想发自内心的提醒各位朋友,路就在自己脚下,需要自己一步步去丈量,走出什么样的道路,走出什么样的轨迹,都主要由自己来决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努力地走下去,不要企望一步登天,再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于那些不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来讲都永远只是海市蜃楼。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诚哉斯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