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和睦家看儿科,感受很复杂

(2010-04-09 09:30:36)
标签:

和睦家

儿科

徐志信

感冒

抗生素

挂号

上呼吸道感染

育儿

分类: 第三只眼睛看和睦家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儿子呱呱坠地的哪一科开始,我便不断体味着这句话的艰辛。在看着宝宝成长的过程,似乎也是自己的一次成长。作为所谓的高知群体,我和先生对宝贝的健康与教育可谓方方面面,小心翼翼。尽管如此,儿子六个月以后到2岁左右,我差不多每个月或每隔一个月要到儿研所与儿童医院报道。每次带着孩子到医院报道,我都会心生一个念头,我当初怎么就没有学医呢? 
从开始孩子生病紧张的惶惶不可终日,到现在自己可以用一些小药给他处置。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感触也很多。 
带着孩子看病多了,熟悉了医院的流程。挂号见到专家,然后一律先化验,孩子注定要挨上一针,然后看了结果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然后就是感冒药、止咳药、抗生素,一般是礼来草莓味道的或者是阿奇霉素。时间久了,每次去开的药都差不多,等孩子有感冒症状,我通常会按照医生的处置,先给孩子吃吃小药。看看效果,当然我自己也知道这样可能很不好,但是自己也在担心孩子在医院复杂的环境中“交叉感染”。所以有时候要试一下。只要看到孩子有感冒症状,通常都会用一点抗生素。尽管在很多报道中,我们常常看到,抗生素不可滥用,但是想到每次医生都给用,我是不是也可以给孩子用一些。甚至我的思维中已经有了定式:生病一定要用抗生素。
 但是,如果不是来和睦家医院看儿科,我想我的想法不会改变,因为此前我去的都是著名的儿科医院,甚至看的都是特需的专家。因为他们是专家,所以我信赖他们。甚至也习惯了,动辄抗生素或者打点滴。说心里话,我是在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打点滴,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医院都很少给孩子打针了,每次上来就是抗生素,上来就是点滴。而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来到和睦家医院看儿科,就只开了一瓶药,我居然还好奇的问大夫,是不是开少了,为什么不开抗生素,为什么也没给孩子验血就下了结论。 
早晨730打给前台预约了今天的出诊的徐志信大夫,此前在网上了解到,徐医生在美国及中国有二十多年临床生涯中积累了儿科专业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好地兼收并蓄及柔和了中西医学界的精华和特色。对新生儿期到青春期少年儿童的保健、婴幼儿营养及儿科各种常见病都有精深的造诣,尤其擅长诊断与治疗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还对少年儿童心理保健有资深的研究。 
910分准时到达和睦家医院,因为是第一次问诊,先给孩子建了大病例,填写了孩子的病史,然后一位笑容可居的护士,给孩子测了身高102,体重17.5Kg,像做游戏一样给孩子测了血氧。测血氧,此前在其它医院从来没有遇到过。然后让儿子在诊室外面玩玩具,随后笑容可居的徐志信大夫走出来,招呼我们一家人进去,耐心询问了孩子的症状,然后检查了耳朵,看了鼻孔,用了压舌板,听了前胸、后背。
有一个细节,给我一种感动,徐医生不是坐在那里,严肃的问你怎么啦。而是,先把孩子抱到床上让孩子与大人的视线等高,然后站在那里,笑容可掬的拿着听诊器说:好帅的小伙子呀,看这是什么呀,摸摸吧,哦,好玩吗?让我来拿着给你照一下,儿子没有任何抵触,表现的非常配合。这让我很吃惊,就在此前两周,我去另外一一家医院,儿子一到门口就哭,说:妈妈,回家吧,害怕。医生听诊,他更是百般抵制,对医生每一个动作,似乎都是一种恐惧。而我有理由相信这种恐惧,就在徐大夫笑容背后,让他用小手触摸的时候,完全打消了。
徐大夫很快给开了药,就一瓶AOTESI
我问:“不需要抗生素吗?咳嗽的这么厉害?”
“不需要,孩子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不起作用,而且还会有副作用”
“不需要验血吗?”
“没有必要啊,孩子精神状态不错,根据症状,可以判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那不需要开咳嗽药吗”
“不需要,我给你开的里面含有止咳的成分,不过会有一点小小的副作用,孩子会有想打瞌睡的症状,服药的时候,注意观察,如果症状明显,就适当的减少一毫升,两餐间隔时间短,可以给的药量少一点比如4ML,如果晚上,那么可以给5ml,这个药物效果不错”
我想药开完了,可以走了,徐大夫说:
“宝宝的鼻腔要清理一下,我们示范给你,你回家给宝宝要经常清理鼻腔,这样有助于把鼻腔毛细血管的收缩,同时清理细菌”。
 经历了将近3年的医生严肃的面孔,对于徐大夫的笑容,我有点不适,或者是感动,我还记得一次孩子生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我带着5种药回家,有中药有西药,有止咳的,有化痰的,有缓解感冒症状的,当然还有抗生素还有备用的治疗发烧的药。我暂且不知,这么多药会对宝宝的肾脏是否会造成什么影响;暂且不知,以往吃了哪些抗生素会给宝宝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也不完全肯定宝宝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吃那么多药,打那些点滴。内心很复杂,觉得我这个妈妈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为什么没有早点来到和睦家医院,为什么当初没把孩子生在这里。后来才知道,和睦家给孩子打的疫苗是按照美国的标准执行的,在美国给孩子打疫苗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而在国内我们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带宝宝去打,我还清楚的记得一个宝宝因为打疫苗致耳聋的事件。山西的疫苗事件就像一块石头,想想这些,我有些后怕。 
想到以前,把孩子带到拥挤的医院,尽管每次都是挂号特需,但是仍然需要漫长的等待叫号;每次不到5分钟的问诊,让我的内心及其煎熬,到底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致的生命;药品应该要怎么吃,会不会有副作用;平时我应该注意什么;是的,还有那么多人在后面焦急的等待,医生没有时间给我们解释的那么详细。但是在和睦家不同,徐大夫不仅耐心的给我们做各种解释,还细心的与孩子交流和叮咛。想着宝宝不用吃那么多药,我的心情就像五月的阳光。
 太多的细节,让我感受一个医院高度的人文关怀,平等、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是一个笑容,他在于护士为你换下哪怕前一个病人只坐过一下的床单,在于大夫在为你问诊前认真的洗手;没有的等待的焦急,而是与孩子在看病前在游戏区的玩耍。
 忽然明白,我们中太多人不懂把自己当“上帝”,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上帝”的感觉;我们不懂,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懂,而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而这种体验的机会,只能自己给自己。没有亲历的感受,不会体味。因此,我愿意把我的感受与我所有的有孩子的朋友分享:如果宝宝生病,一定带他去和睦家医院,并且不要犹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