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小禅说:有些山河可以逆向行驶于时光,光阴愈久、愈宽厚、愈仁慈、愈散发出经久不息的不朽味道。说的就是山西的古建。
梅红香榭的江南,早已一片温软。中原小城依然清寒凛冽,山河萧萧。初春的阳光倾泻而下,层云万里,水光湛湛。等不及春暖花开,就出发了。去寻找来自大唐的你,数次擦肩而过的你。
这是我离开职场后第三次专程走进遍地宝藏却只有一河之隔的山西。走得越多,了解得越深,越觉得光阴实在太厚爱她了。这里不仅仅只有煤和老陈醋,晋祠和大院。中国的古建,百分之七十五在山西,三晋大地的壮阔与华美,隐藏在那些随处可见的古寺、雕梁、壁画、塑像里。两次行走匆匆,也只是惊鸿一瞥。每一次离开,就总会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逢。
位于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龙泉村的广仁王庙,建于唐大和元年(公元 832
年),是中国现存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一座。另外两座是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公元 857 年)、南禅寺(公元 782
年)。
六十多公里的车程,一路坦途。初春的三晋大地,依然厚重深沉。春水初生,柳色如烟,一切都是刚苏醒的样子。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临近龙泉村,才发现,这里距离赫赫有名的元代道观永乐宫,仅仅只有一公里。此前曾经三四次到访永乐宫,却从不曾走进这里。是该遗憾曾经的擦肩?还是该庆幸今日的相逢?
沿着永乐宫外围的院墙行过一公里左右,拐进龙泉村,不过百米,便抵达了目的地。很不起眼的一排数米高的土墙旁,立着一根竖着的铜牌,“广仁王庙”四个黑字清晰可见。紧邻的砖墙上嵌着一块灰色的碑匾,“五龙庙”三个字有些模糊。原来,“广仁王庙”之前的名字叫“五龙庙”。据记载,早在唐元和三年,这里就修筑了五龙泉池,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先有五龙泉,再有五龙庙”。后来因为泉水枯竭,这里就渐渐成为了求雨的寺庙,名字也从“五龙庙”改为以龙王之一“广仁王”命名的广仁王庙。
沿着修筑的台阶拾级而上,买了门票走进景区。迎面而来的那座庙宇便是广仁王庙了。它背靠中条山脉,面对一座清代的古戏台,如一个穿越千年而来的旅人,孤独置身于一大片旷野之中。这是在大兴佛教的唐代唯一的一座道庙建筑。与曾经走过的其他寺庙相比,广仁王庙的规模确实很小,只有一间大殿。走上四五级台阶走进大殿,室内没有立柱,四周只有
16
根檐柱。据说,大殿的开间、进深、梁架、斗拱都是唐代原制。但就是这座小小的庙宇,里面却供奉着大名鼎鼎的青龙神广仁王,左右还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他们在这方小小的天地固守千年,尽心护佑着这一方水土的平安康宁,也见证着这里的沧桑荣辱与兴衰成败。
走出大殿,我在古老的戏台前徘徊良久。没有人打扰的时光,感觉真好。不远处的中条山脉,绵延无绝。大殿在清亮的阳光下默然而立。几只青鸟鸣叫着在屋顶盘旋起落。殿旁的一棵老松青翠依然。我想象着我是一位山河故人,穿越千年而来,在这里与它们欣然相认。我也想舞袖弄影,在初春的沁凉里哼一曲《桃花红杏花白》,这是我对表里山河的狂热相思。
时光漫漫,伫立千年的古庙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