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平遥』

标签:
平遥古城晋东南四大古城之一 |
分类: 大好河山 |
记得曾经在某篇文章里看到一张林徽因在山西佛光寺的照片,四目相对,高大的佛身与娇小的她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那是1937年的6月份,她与梁思成千里跋涉于黄昏时分抵达这座唐代寺庙,热泪盈眶中只是为了证明,日本古建专家断言中国已无唐代建筑这句话是谬误的。佛光寺,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题记、唐代松柏,原汁原味的唐代,公元八百五十七年的味道,说它是中国第一国宝,也许并不过分。
山西,只有山西。中国古建,百分之七十五在山西,全国宋辽金以前的地上结构建筑一百二十座,晋东南就占了八十座。从此,更加向往一河之隔的山西。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壮阔而华美的河山,璀璨而悠久的文明,该将如何让人眷恋不归。山河故人,春意芳菲,这是我和它迟来的约定。我是来得晚了,但我相信,经历了时光苍茫,人生变幻,我会更懂。
抵达晋中市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已是午后时分。在北门停车场泊好车,进了北城门沿着青石小街七弯八拐走了二十多分钟,才找到网上预订的民宿。这是一家由知名票号的管家老宅改建而成的民宿。两个独立却相通的高墙小院,古宅深门,幽僻清寂。这里距离古城中心繁华的明清一条街仅有百十米。热情周到的民宿小哥拿来一张地图,耐心详细地为我讲解了游览古城的主要景点、特色餐饮和注意事项,浓重的口音和幽默的话语令我忍俊不禁。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现存“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却依然被它的厚重深沉打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平遥古城是现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至今城内的明清建筑就有3000多处。整座城池如乌龟向南爬行,故有“龟城”之称。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等庞大的建筑群组成,对称布局,气势宏伟。它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街道格局为“土”字型,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是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古城民居的布局多为二进、三进的四合院,房屋是清一色的青砖房。凡大户人家的门前,都有石狮子、下马石、拴马柱等石雕物件,一般的宅院也都有影壁、风水墙、风水楼、门神龛、土地龛、镇邪石等。房屋屋角顶端用青砖砌叠装饰,与江南古民居的飞檐斗拱相比,少了些锋芒,多了些祥和之气。门窗大多做成木棂花格,有的屋外还加筑木廊檐,饰以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和梁枋影画。行走在古城的寻常巷道间,青灰色深宅高墙,精巧雅致的垂花宅门、精雕细琢的石雕门墩、古韵四溢的木雕窗格。以纯朴忠义、修身立德为主要内容的门匾,更是体现了宅院主人的文化品味与敦厚家风。
短暂的休整过后,已是夜幕时分。遵从民宿小哥的建议,穿过喧闹的明清一条街和市楼,前往迎熏门广场观看3D灯光秀。古街灯火阑珊,人流如潮。商贾云集,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大红灯笼高悬摇曳,人间烟火如梦如幻,不时有三三俩俩穿着古装、配着头饰的女子袅娜而过,与宽阔平整的青石板路相映成辉,那瞬间仿佛有穿越时空的错落之感。百米长卷,光影交织,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精妙融合,古老的城墙、蜿蜒的小巷、沉寂的古战场都在这里中焕发出新的生命。金戈铁马,风云变幻,从古城的建立、繁荣到战争的破坏,到现在的旅游胜地,古城的前世今生一览无余。同时,民间传说和故事,传统手工艺、美食服饰等,也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十八分钟,令人意犹未尽。
一夜酣然。起个大早,迎着蒙蒙细雨登上古城墙。古城墙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长6163米,高约12米,宽5米。它集防御、文化功能于一身,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北方城池的特点。古城有6座城门,4座角楼。72堞楼、3000垛口,寓示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站在城墙上远眺整个古城,灰瓦深巷,亭台街肆,烟火人家,繁盛绵延。宏大而壮阔的古城墙,巍然立于天地之间,如坚固的盔甲,又如母亲宽大而温暖的怀抱,护佑着古城的安宁幸福。沿着城墙缓缓行走,一砖一石,一瓦一巷,眼光、指尖所到之处,仿佛可以感受到时光的苍凉与历史的悠远。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时光流逝,平遥逐渐成为蓬勃发展的商贸中心,在宋、元、明、清四代长期保持着繁荣。古城内众多的古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了。如以“以贷为本,以票充实”的保和票号,开办于1796年,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也是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协同庆票号则是平遥古城内规模最大的票号。这些古老的金融机构,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这里也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金融中心,古城商号林立,贸易繁荣。镖局,也伴随着古城商贸的发展应运而生。清朝时期,全国有43家镖局,平遥就占了两家。最有名的镖局是“同兴公镖局”,由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平遥人王正清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其子王树茂得其真传且青出于蓝,因而同兴公镖局在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盘点现银93万两,数目之大、且是皇镖,无人敢保,唯有同兴公镖局敢接。适逢乱世,王家镖队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只半月余将银两送抵西安,分毫无差。这趟皇差使同兴公镖局名扬天下。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如今的镖局内人已空,物依旧,从那些镖箱、镖车、兵器以及家具、木器等日渐斑驳的痕迹中,似乎可以看到镖师们走南闯北、行走刀尖的情景。侠义江湖,笃信守诺,是晋商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无绝的核心要义,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散发出璀璨而恒久的光芒。
在众多集萃中,位于西大街的平遥县衙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建立于北宋时期,经过历代添修和精心复原,平遥县衙已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县衙之一。在细雨霏霏中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高大威严的牌楼式大门,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内部建筑依照传统官署布局精心设计,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分为三进院落,六个大院。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每一处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与礼制严谨。精美细致的木雕窗花和富有书卷气息的对联,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从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额“天理国法人情”,再到粮厅联“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和清廉的为官情结。平遥县衙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建筑遗存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犹如存世珍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研读。
《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出,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淅沥的春雨,氤氲的古城,为这场震撼人心的演出开了场。这是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7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唯一的血脉得以延续。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彰显了平遥人一诺千金、担当大义的道德情怀。声与光的融合,明与暗的交叠,灵与魂的对话,是演绎,也是叩问。在人潮汹涌中被剧情裹挟着,震撼着。那一刻,沉浸其中,仿佛已成为古城的一分子。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河和故事。那些曾经辉煌的,暗淡的,历经时光苍茫,终究会沉寂在岁月深处,在某一个时刻,被人唤醒、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