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一首淡淡的乡愁。
这里的古屋,廊桥,溪水,山林,无一不令我沉迷。藏在深闺的古堰画乡,就有着这样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一路匆匆赶赴。
雨后的山乡,丛林深深,竹风摇曳。云雾缭绕山间,溪水一路欢畅,像极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曼妙而轻灵。不时,有一丛梅,点缀在一片青翠中,炫目而妖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江南的春天,永远是那么温润、清朗,生动、明艳,令你甜蜜惆怅,难以释怀。
百转千回,终于在午后抵达。古街依然是我熟悉的江南风貌。虽然不过百米长,但风情的咖啡馆,精致的特产店,散发着老家味道的小饭馆,烟火升腾中,带给你无比的温暖和安宁。龙泉青瓷的温润釉色,一直是我的最爱。茶盏,瓷瓶,酒杯,小碗,被一一搜罗。狗儿悠闲地在古街上溜达,看到生人,驻足相望,并不躲避。庸常生活里的微光幸福,或许就在这一盏一碟、一物一景中。





双荫亭紧邻松阴溪畔,掩映在两棵高大的香樟树之间。这里就是画乡的精华所在。两棵千年古樟,枝叶繁茂,冠盖如云,树干足足有两人合抱之粗。卵石、古樟、亭台、飞檐相映成辉,在日暮的黄昏里,更是妙不可言。
落日余晖,映照着壮阔的松阴溪。几艘挂着风帆的摇橹小船停泊在河中心,或是启程,亦或是归途。风是轻柔而甜美的。临水而立,有种雀跃与欢欣在心里流转。
据史料记载,通济堰建于南朝,至今已有1500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过历代多次续建重修,至今完好无损。整个通济堰灌溉网络纵横交错,得体合理,形成了以灌为主、蓄泄相兼的水系布局,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堰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渠。湍急的水流映照着古老的村落,有一种生动而壮阔的美。千年古樟是堰头村的标志,最古老的樟树已有1500年,需数人合围环抱,浓荫遮天,沿着渠道两侧错落排开,堪称一绝。
沿着古驿道缓缓而行,樟林穷尽处,便是著名的通济堰了。据说南朝之前的碧湖盆地,松阴溪在雨季经常泛滥成灾。大旱时,溪水又白白流失,造成庄稼绝收。于是,开始大规模修建通济堰。弯曲,是通济堰以柔克刚的法宝,拱坝的设计减弱了水流对堰坝的冲击,从而大大提升了抗洪能力。也有效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冲击。水的神力与人的智慧在这里交锋、汇聚,一刚一柔,一收一放,一攻一守,桀骜不驯的松阴溪水自此源源不断,一千多年来,滋润着整个碧湖盆地中、南部3万余亩良田,为世世代代的人们带去平安幸福。
泊船上岸,结束了这一段旅程。这场迟来的邂逅,有着久别重逢的惊喜,更有相见恨晚的感动。人生的渡口,不计其数,也无从选择。有幸同行,自当珍惜。山长水远,不负光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