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政协报》报道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讨会”:《当美学走向生活》

(2017-11-10 23:44:06)
标签:

杂谈

​作者:人民政协报记者 纪娟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人们对“美的生活”以及“好的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生活美学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大众的关注点。日前,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生活美学学术研讨会”,国内外美学界40多位学者聚焦生活美学。

什么样的生活是美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怎样才能过上美的生活?与会学者表示,在当代中西方美学的“生活转向”趋势下,生活美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也对普通人如何过美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wx3/large/3f9733e0ly1fldeozw852j21kw23v1ky.jpg

生活美学成为追求

对于同一对象,有人会感到美,有人不感到美,这是为什么?来自耶拿大学哲学系的WolfgangWelsch教授认为,生活美学是美学的第三种类型,真正的美学如生活美学那样,涉及对象以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涉及人的行动、情绪、感受、选择、改变等,不能单纯地认为审美能力只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

何谓生活美学?早年在中国倡导生活美学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认为,“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

“生活美学”的核心主张,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

让学者们欣喜的是,“生活美学”不仅在学术界是讨论的热点,在中国民间更是形成了一股潮流。“多少从事茶道、花道、香道、琴道等领域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宏大队伍中,在全国各地传播着‘生活美学’。”刘悦笛说,这股生活潮流,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基础就在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更引发人关注的是,“生活美学”不仅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也具有了全球性的价值。刘悦笛举例说,2013年,他赴雅典参加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大会的主题便是“哲学作为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3000多人参加,有着哲学界奥林匹克大会的这次会议,将哲学作为生活之道,可以说明,生活美学具有全球价值的观念和践行。”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刘悦笛结识了当今著名思想家亚历山大·内赫马斯。在彼此的思想交流中,这位曾撰写了名著《生活的艺术》的普林斯顿大学荣休老教授曾惊叹道:“不仅欧美有生活艺术智慧,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更具有生活美学传统!”“审美的中国生活也应当根植传统,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智慧的一部分。”刘悦笛说。

“美学在抽象晦涩的路上走了太久,应当回归生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玉能说,但“生活美学”与“关于生活的美学”还是不一样的,生活应当成为美学的本体,但美学仍不能脱离艺术。因为生活在艺术中才有集中和有深度的表现,美学若只面向流动的日常经验,那么它只能成为教人如何具体生活的东西,失之为一门“学”的特性。总之,生活美学应当是对生活中的美学原则的思想,它离不开实践和艺术。

https://wx4/large/3f9733e0ly1fldeq5w58dj21kw16ob29.jpg


美学应回归对生活的重视

“在现代美学出现之前,世界许多民族和文化之中,都有着一些前美学的观念和实践。这些观念与实践,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运用古今中外的例证,说明美学自生活而来,美学也应该回归对日常生活的重视。他表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美的因素。例如,古代自然观,有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观点。古代人政治生活中,有着追求和谐共处的理想。“因此,现代生活美学应该接续传统,将关注点投向日常生活之中,将这些传统放在现代语境中进行思考,在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中对之进行吸收。”

感官上的快乐与精神上的愉悦是怎样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旭光以兰州拉面为例,讲述了兰州拉面带给当地人的感官快乐,剖析了其本身包含的美学因素以及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指出应当以寻求美感经验的方式去审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审美化的。”刘旭光说,“对日常中的一种风味的追寻,早已不是果腹的满足所能解释的。正如兰州人在他的拉面中获得一种品鉴式的、情感式的愉悦一样,山西人在他们的醋瓶子里,四川和重庆人在他们的火锅里,上海人在他们的小笼包里,东北人在他们的饺子里,北京人在他们的豆汁里,武汉人在他的热干面里,完成着这样的‘品鉴’。”

生活处处有审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宏超以“花竹幽窗午梦长”为题,对午睡的审美文化史进行了一番论述。以儿童的午睡为引,对儒家文化、道家和道教文化中的午睡经验的惜时、逍遥与养生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古诗文中的午睡主题和现代人的午睡习惯的变化、观念基础的变化、蕴含情趣的变化,并以小见大,分析古今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生活的美学价值取向的改变。

对于现代生活被消费主义价值影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杨文虎提出,消费主义以及其带来的物质丰富、物质享受和生活便捷诚然是当下生活之美的一部分,但其危机也渐渐显现。“生活美学的价值是反思并倡导健康的美的生活,那么,生态健康就必须是生活美学的重要部分,生活美学必须是生态美学。”

https://wx1/large/3f9733e0ly1fldeqmyo0zj21kw23vqv5.jpg

美育:美学走向生活实践的重要一环

“美学应当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只有回到大众的生活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强调,当代中西方美学的“生活转向”趋势是相通的,都把学校的审美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手段。自近代以来,许多学者提倡以美育促进社会文明,但是,我国的青少年审美教育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方式片面化等问题。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美育的不断重视,美育一定会成为美学理论走向大众生活实践的重要一环,使美学变得切实可行、充满生气。

对于朱立元的观点,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潘道正十分赞同。他说,美学理论可以为美的生活奠基。美育,正是美学理论重返生活的方式。尤其是中小学的美育,对于美学切实的改变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生活美学如何真正回归生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潘黎勇从三个方面建议说,一是主体的重塑,强调审美教育和艺术陶养,实现人生的艺术化或创造一种艺术化的日常生活;二是生活场域重建,走向开放自由流动的公共空间;三是生活价值观革新,由农耕生活的占有、自利性走向公共性、艺术化。“中国古典美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应该被重视。”

“中国古典美学应当是生活美学的本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谢金良表示,每人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美学。美学应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应当解决人的生活的一些问题,可以让人的生活得更美好。


https://wx1/large/3f9733e0ly1flderby2fvj21kw23v1kz.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