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新书之二:《无边风月》未刊后记(刘悦笛)

(2016-01-11 08:35:30)
标签:

杂谈

《无边风月》 

http://ww3/large/3f9733e0jw1ezv9beknioj21kw28g7aw.jpg 

无论身处何处,都心怀本土,无论作何探索,都衷情古典

与友人一同完成这本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导引,算是开启了回归传统的第一步,与众不同的是,我们所写的古典美学乃为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应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历时性的“叙事”,另一种则是是共时性的“结构”,本书作为导引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论。

原本以为自己是西化派,后来发现原来是古典派,真是有趣。不知多少人士,诸如徐复观先生,年轻时代激进西化,中年以后却开始变法,晚年彻底回归传统,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还乡。由此想起,亚洲艺术学会老会长神林恒道先生,在日本京都那次会上,他希望我要脚脚扎实地将自己的脚,踩在自己的土地上!

我是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提笔开始写这篇后记的。在钱穆图书馆楼梯转角处,还摆放着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合影,美学在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文化当中,都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美学之所以与中国人息息相关,不仅由于强大的生活审美传统,而且因为美学本应与生活内在相通。

为何要写“中国生活美学史”呢?试想一下,当前中国美学界三种思潮——从80年代兴盛的“实践美学”,从90年代勃起的“生命—存在美学”,还有就是新世纪滋生的“生活美学”——哪一个美学思想更适合阐释古典呢?

    写作一部“中国实践美学史”,似乎难以“实践”,尽管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里面贯穿了实践的意识,但在《华夏美学》里面又暗伏着生命论的论调,最终走向了“以情为本”的观念。然而,实践美学史却无疑是现代性的历史,难以贯穿到古代史当中!

“生命与存在美学史”,似乎更高蹈于“虚处”,由于难以“落实”,特别是难以贯穿整个华夏审美史。所以,至今也没有出现一本“中国生命美学史”,生命与存在之维度在贯穿古代史方面亦是乏力的。

“中国生活美学史”试图解决古典美学研究道与器的平衡交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会贯通。这种交合与融通,实乃撰写中国美学新史的最大障碍,只要道器贯通好了,那就成功了。这意味着,“生活美学史”既不同于形而上的范畴史与思想史,也不同于形而下的文化史与风尚史。

基于这个共同目的,笔者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修建、南京大学的李昌舒、东北师范大学赵强共同商定,分为四段来写中国生活美学史,他们都是毕业于北大人大的美学博士,对于中国古典美学都深有体证与研读。只是我们几位起码我自己是才疏学浅,现在我们都在努力进行学术上的积累与准备。

    在正式开启这个工程之前,先邀请美学界的后起之秀赵强来共同完成这个导论。赵强目前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如此年纪就已对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对于明清文化与美学更是有所研究。于是根据我所设定的结构,我们力求先把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当然,内在也有历史的呈现,甚至会描述出发展的脉络。只可惜这次舍掉了民俗节日的一章,那时民众生活美学的重要方面,与文人生活美学构成了颉颃发展之势。

    本书中的图片除了借用还有我亲自拍摄的,在诸如大都会博物馆等处的东亚空间拍摄得更多。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樊洁,为这套“生活美学小丛书”设计封面。赵强也为其中两章提供了图片。感谢李修建对于标题的提示,所以我们最后定在无边风月,因为这个标题大家都感觉很开阔也挺空灵。实际上,中国美学的发展,真是一代又一代学人在推动着的。

当今时代,尽管全球化愈演愈烈,但钟情于古典的读者也为数不少,但愿他们能发现这本小册子,因为它就是写给你们的。

      “中国美”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美”。中国生活美学,正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生活乃为人的生活,美学恰是生活的美学。有趣的是,日本倡导“日本美”,韩国强调“韩国美”,为何中国不标举“中国美”呢?在韩国成均馆大学的一次演讲,启发了我这个问题,当时我回应说:中国地大物博,不仅有内陆还有边疆传统,中国历史悠久,不仅朝代更迭而且文化嬗变,难以用一个概念来涵盖……

      现在想起来,为何我们不将“活生生”的“中国美”呈现出来呢?

是为后记。



2013924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20131025日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翰沃森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