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今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多元主义的历史时期,这便是阿瑟•丹托所说的艺术的“后历史”时期。汉斯•贝尔廷则将“艺术”的彻底终结推延至1989年之后,在他看来,开始于1400年前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代”随着1989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变而走到了终点,他将1989年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生产,称为“全球艺术”。
对此,刘悦笛颇认同汉斯•贝尔廷将艺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构,甚至更进一步认为“艺术就是现代性的产物,并得以在后现代语境当中继续拓展”。显然,在刘悦笛看来,艺术的历史并没有随着现代主义潮流的落潮而走向终结,而只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惟其如此,他反对“贝尔廷将‘全球艺术’从整个历史脉络或者语境当中‘整体割裂’下来,说过去的20多年是艺术史逐渐脱离传统规范并得以全面地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各种语境当中”,因为这是对“全球融合也是从全球历史动态汇流发展而来”的忽视,是一种“历史断裂”的观点。可见,刘悦笛倾向于从人类艺术发展变迁的整体历史脉络中去建构当代的艺术史,他并不完全照搬西方现有的艺术观念,而是以一种全球性视野去呈现当今日益多元化的全球艺术。
正是基于对这种全球美学“生活化转向”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洞察,刘悦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建构及理论推广。自2005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生活中的美学》《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等著作,试图从不同的面向为“生活美学”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谱系。如今其“生活美学”的理论家族又增添了《世界又平又美》这一新成员,其理论谱系势必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清晰与完备。更为可贵的是,刘悦笛并不满足于“生活美学”的中国本土化建构,他还积极地以“生活美学”为契机,寻求基于“文化间性”的美学国际对话,希望借此摆脱中国一百多年“西方美学在中国”的美学研究窘境,助推中国美学走出去,实现“中国美学的全球化”。其所主编的《美学国际:当代美学家访谈录》和主译的《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等即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
刘悦笛所努力建构的“生活美学”并非凌虚高蹈的玄学空论,而是一种与人之具体的日常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活理论;其也不纯粹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哲学体系,更是一种强调与生活相融合的美学理念,其最终指向人的艺术化生活和诗意化生存。惟其如此,刘悦笛在进行“生活美学”本体论建构的同时,亦在不断地将这种“生活美学”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游历全球美术馆,近距离感受古今中外的典藏艺术,便是其践行生活美学理念的常用路径之一。《世界又平又美》便是刘悦笛对近年来游历全球各大城市及其博物馆、美术馆的审美体验记录,作者通过该书为广大读者简单勾勒了一幅类似于世界艺术旅行指南的“全球美学地图”,更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真正将美学融入现实的生活范本。
立足于当今“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景观,刘悦笛在《世界又平又美》中,扬弃了日渐失效的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尝试建构一种与生活相融合的新型美学形态——“生活美学”。这不仅是全球美学“生活化转向”的又一理论硕果,更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丰富的艺术化生活经验与人生哲学智慧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它有别于中国以往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等美学理论形态,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和具体的人生关怀,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性路径。同时,作者还向读者分享了其游历全球博物馆、美术馆等的日常审美经验,以此来向读者传递亲近艺术、“审美地生活”的信息,正是在此意义上,该书超越了一般的美学理论著作,而带有重要的人生方法论指导意义,其必将在未来中国的“生活美学”理论体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李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