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人民政协报》)

(2015-05-20 07:25:43)
标签:

杂谈

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纪娟丽

《人民政协报》2015-05-15期10版

两千多年前,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今天,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大多埋头干活,对美的感知,也逐渐成为一件奢侈的事。也许偶尔被生活中的美触动,并为之欣喜,但很快又被匆忙的工作牵着鼻子走,回到粗糙的生活状态。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因反映了人们对生存方式的追求,被广为传颂。然而,诗意地栖居离不开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生活审美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怎样才能审美地生活?本刊推出“寻找生活之美”系列报道,以期带给读者细微的启示。

不能没有的美感

“去大陆观光,我现在最想去的是一些尚未被开发的景点,因为那里有最后的美景。已开发的景点里,很多设施造型和色彩缺少美感,到处贩卖的几乎都是一样毫无特色的纪念品。”

“朋友寄给我一份电子文件‘中国最美的28个古镇’,我看了看照片发现竟然有超过半数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是否太缺乏想象力与创造性了呢!”

……

前不久,中国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收到一封台湾朋友的来信,这位台湾朋友是台湾辅仁大学助理教授、关注观光游憩的李明宗先生,他以旅行观光的体验为例,提出了“美感教育”的问题。

李明宗先后到大陆20余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应县木塔的巨变。1997年,李明宗首次来到应县木塔,这座建于辽代举世无双的木塔让他很震撼。“记忆中周边仅有一条主要的商店街,游客可由任何角度拍摄木塔全景,而入塔登顶之后放眼四望,极具黄土高原苍凉之感。”然而,2009年再次前往,却今非昔比。“周边商店多得惊人,木塔周围还筑起一道高墙,现今,游客在外围摄影很难不拍到极不协调的现代围墙,即使购票入内,也会因为距离不足,难以拍摄木塔全景,这样的规划设计实在令人慨叹。”李明宗感慨道。

在旅游之外,美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在于你是否具备发现的眼睛和心。在李明宗看来,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性迈向真、善、美的基础,能够陶冶性情与性灵,也有助于品德情操之涵养,不但对于个人的生命与休闲质量的提升极有帮助,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也奠定深厚的根基。

马惠娣告诉记者,李明宗提到的美感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休闲学创始人于光远先生在做生活方式研究时,就有过关注并为之呼吁。于老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享受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将不满足于简单的实用,而愿见到即便是日用品也获得美的形式。因此,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审美观点,要增强生活中美的文化要素,一要增加和提高客体中美的要素,二是提高接受美的要素的主体的美的鉴赏兴趣和能力。

觉知生活之美

俗语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停下来享受美丽,也渐渐成为一种奢望。

“如果一个人的五官六感都开放而敏锐,那么他每天过的日子都是新鲜活泼的,衣、食、住、行等皆有无限的乐趣值得发掘与品味。”李明宗说,人们的“旅游与休闲”通常是相对于“日常与工作”来说的,是用以避免生活陷入枯涩与凡庸,其终极目的不外乎借此获得丰富美好的身、心、灵体验,提升本身的生活与生命质量,也极有助于整体文化的健全发展。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旅游与休闲无非吃喝玩乐。对此,李明宗不以为然,他表示,“旅游及休闲”生活固然离不开吃喝玩乐,但似乎不能仅停留在虚耗、浪费、消费等粗浅层次。“其实吃喝玩乐也可以培养出高雅的品位,这种品位并不等同于金钱堆砌出来的‘市侩味’,倒是比较接近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提的生活情趣,即使经济状况拮据,但由于懂得如何妥善经营日常生活的点滴,美感素质太丰厚了,足以让后世人钦羡不已。”

另一位台湾文化人、致力于推广生活美学的蒋勋先生曾说,美首先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关心,这构成了美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是虚假的。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命的基础,既然你热爱生命,又怎么能鄙视衣食住行呢?因此,他回到这个基础,开始教人在日常生活里发现美。

很多人会有误解,以为欣赏美一定要去画展、音乐会,但蒋勋告诉记者,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说美不奢侈,美就在天地间,可能你走过一条街道看见梧桐叶飘零,可能你在平原上看见绚烂的晚霞,也可能你看见夕阳西下,忽然就被感动了,跟朋友说:“真美。”因为这风景与我们的生命交错、叠合。

“关键在于你心灵本身的感知是否敏锐,回归事物的本源,休闲审美就是要让人学习敏锐的‘觉知’,随时能够‘活在当下’,品味生命的甘泉,发挥生命的潜能。”李明宗表示。

呼唤审美教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情趣,却需要培养,更需要践行。

“现在,在许多国家,把休闲教育、环境教育等与整个观光休闲体系整合,一方面可以相当程度地提升游客的休闲体验,一方面也可借以保护文化与自然资源。”李明宗告诉记者,与休闲教育一样,审美教育也亟待被重视。

经典著作《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德国哲人席勒(FriedrichSchiller)认为,提升人的伦理素养是可能的,可由触动灵魂的美感着手。“中国的大儒如朱光潜、李泽厚等也认为美感教育是最重要的,可陶冶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李明宗说,美感教育几乎能够取代德育教育与人格教育,例如一个受到山川景物、鸟兽虫鱼之美的深刻感动者,根本不必教导他“应该爱护自然”,因为他已经由内在衷心地爱上大自然,会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守护大地。

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李明宗说,应该从孩子开始,且要扩大到全面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具体到落实,他认为还应该从培养审美教育的师资开始。

生活美学既是“感觉之学”,更是“践行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一直致力于生活美学的研究,在他看来,“我们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

生活美学的践行在刘悦笛眼里,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饮茶、妆容的“生理的”生活,闲居、交游、雅集的“情感的”生活再到琴棋书画、园林苗圃、游山玩水的“文化的”生活,皆可纳入其中。“人人都要成为‘生活艺术家’!”刘悦笛认为,“只有成为所谓‘生活的’艺术家,生活才能成为艺术家般的生活;只有成为生活的所谓‘艺术家’,艺术与审美才能回到生活的本真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