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公祭正在举办,遂回顾一篇旧作: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

(2014-09-28 10:14:21)

http://s4/mw690/001acuCkzy6ModjpRlhc3&69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往期回顾 2009年05月19日 第61期 >
http://qk.cass.cn/zgskb/images/detail/gt.gif
http://qk.cass.cn/zgskb/images/detail/l.gif
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
 
作者:□刘悦笛    时间:2009-05-20
W020090520499402287573.jpg

  当代韩国非常重视儒家的“礼乐文化”,这从每年的“秋期释奠”活动可见一斑。所谓的“秋期释奠”就是祭孔,成均馆作为韩国最高规格的“文宣王庙”,每年都承担着“释奠大祭”的重任,600多年来鲜有中断,祭孔仪式同时也在韩国的200多所乡校共同举行。成均馆的祭孔由于严格遵循了“明代礼制”而得到了东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纷纷效法,据说保持了“礼乐文化”的远古遗韵。

  韩国大约在16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已经开始祭孔,始建于1398年的成均馆始终是“主祭”的皇家场所,2008年则是孔夫子“诞降”2559年,从2007年起一年两次的春秋释奠改为按公历定期举行。成均馆当中的大成殿就既供奉着“五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与“孔门十哲”(唐开元年间始定的儒家学派的十位孔子门生),也供奉着“宋朝六贤”(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和朱熹)和“韩国十八贤”(包括李退溪、李栗谷在内的18位韩国儒生),中韩儒门思想家们在其中都获得了崇高而显赫的地位。

  六项明代以来形成的释奠仪程(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和送神)在韩国被拓展为祭币礼、初献礼、亚献礼、分献礼、饮福礼和望燎礼(又称为望瘗礼),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亚、终三献礼,在初献官拿着币篚向圣贤们行奠币礼之后,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分别向“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及其他四位圣贤各献上三杯酒,从而完成了主要的献礼仪式。在三献礼结束之后,“分献礼”则是向五圣之外的其他圣贤献酒,分献礼之后进行的是喝酒及献俎肉的“饮福礼”。最后的“望燎礼”是最独特的,所行之礼就是把祭文和献给五圣的币帛烧掉,并在尚未烧完之时用土来掩埋一半,象征着献给“天”与“地”。在该礼结束之后,释奠的主持者(被称为“通赞”)大呼礼成,大成殿右侧的镛钟庄严响起,整个典礼才宣告圆满完成。

  释奠之“礼”的实施始终是同“乐”相配的,真正达到了所谓的“礼乐相济”,这种“乐”依其原初始内涵乃是诗乐舞的合一。在“释奠大祭”的开启之时,“通赞”的高歌便非常端庄而悠扬,从典者高唱“举迎神乐”开始,歌乐齐鸣就已尽显祭礼的雍容与典范。大成殿和“三神门”两侧的雅乐台上装饰着龙凤文样,雅乐器分别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八音皆以和歌”,演奏出来的正是最“方正”的祭司雅乐。随着三献礼的顺序举行,从“乐起”到“乐止”之间的古乐演奏,其旋律之古朴、节奏之徐缓,的确与礼的行进是相得益彰的。据说在李氏朝鲜王朝时期,韩国的宫廷音乐是严格按照明代的规范而制的,他们经常派乐官到华夏京都去取“乐”的“规”与“矩”,幸运的是,至今我们听到的仍是明“音”明“韵”。

  在整个祭孔过程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著名的纵横各八列的“八佾舞”,这个“八佾舞”是成均馆的一位教授据礼书加以“复原”的。八佾舞者皆身着红袍,行“文舞”时头戴黑帽,左手持古乐器“籥”,右手持悬垂似雉羽装饰的“翟”;行“武舞”时头戴饰白羽的红帽,左手持木盾亦即“干”,右手拿木斧亦即“戚”。始行“文舞”,在亚献礼之后改行“武舞”,“文舞”优雅端庄而“尽善尽美”,“武舞”则由“气”与“势”而胜。但整个说来,舞者的舞姿都是非常规矩和庄严的,无论是从授、受、辞、让、谦、揖、拜、顿首的身体动作来看,还是从卫、落、拱、呈、开、合等舞具姿态来说,都是如此。这与“乐通伦理”的道理一样,这最高规格的“八佾舞”的造型语言,恰恰是合于“中、和、祗、庸、孝、友”的六德标准的。

  当然,当代韩国并不是一味地在“复原”礼乐传统,在现实中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将这种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大射礼”就是一个为展现儒家礼乐传统而被现代复原的宫中典礼,它是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财团为了弘扬韩国本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而实施的非物质文化复原工程。如此重现朝鲜王朝“军礼仪式”在韩国也是第一次,它再现的是1743年为庆贺“英祖”50大寿而举行的射箭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所谓“荡平”(也就是平定了倭乱与胡乱)之后而谋求王朝的中兴。整个典礼主要由“御射礼”和“侍射礼”组成,配之以《寿天齐》和《保太平》的轩驾乐,在拜礼举行之时奏《洛阳春》,在还宫之时奏《天平春》。所谓“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宫廷雅乐的确震撼人心。整个仪式的过程都是按照《大射礼仪轨》一书复原而成的。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名为“仪礼美”的大型展演当中可见一斑。这个规格甚高的展演在高级酒店顶层的T型台上举行,邀请了韩国社会各界名流来参加。具有韩国民族面相的模特集中展示朝鲜时代皇帝皇后、王孙贵族、文武百官的各种服饰,这些服饰从材质到造型都是经过了严格程序复制出来的。在现场,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凛人的皇室威严,这被韩国学者们推崇为一种“仪礼之美”。

  无论强调“人是礼仪的存在”(如芬格莱特、葛瑞汉所见),还是对此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如史华兹所见),抑或认定“礼”是作为“人性化过程”而存在的(如杜维明所见),“礼”在东亚文化当中总是浸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最切身的体会,就是韩国学生们的“尊师重道”,无论是笔者在成均馆大学授课所面对的韩国博士生们,还是到国立首尔大学、岭南大学和韩国艺术哲学协会演讲中所遇到的每一位学生,都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礼仪,哪怕是学生要长你20多岁也是如此。在与他们熟识之后,一位韩国学生还问起我,可不可以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不使用“敬语”。在韩语当中,“敬语”带来的不仅是词的变化,而且更有句式的根本改变,远没有中文来得那么简单。我只能回答说,中文敬语主要是“你”与“您”之间的差异,“有心”的话就用“您”,“无心”的话便用“你”好了。

  在韩国宣扬“儒家思想”的不仅囿于公立、私立的大学,而且还有许多民间社团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影响很大。我曾拜会“韩国儒道会”的院长张在轩先生,这个社团是韩国最重要的儒家组织,据说70年代曾拥有地方分会近300个,儒林人数约500万,而今却略有衰落。张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耄耋长者,他如今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弟子们传授儒家经典,弟子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他还曾将各种各样的儒家经典翻译成韩文。当然,在许多韩国人心目当中,“儒学”更是一种“儒教”,他们有许多学生团体也在以这种态度来共同研修儒家文化,大学里面还有许多年过半百来读儒学研究生的长者。我的学生当中,除了攻读东洋哲学的之外,也有几位韩国知名的舞蹈家、音乐家和美术家,在欣赏他们的“韩舞”、“国乐”和“韩国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儒家“礼乐文化”在他们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但韩国这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却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比中国还“熟”得多的“熟人社会”,儒家传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时有显现。如何在发展儒家文化的同时“趋利避害”,这是中韩两国都要共同直面的时代问题,尤其是在“国学热”蔓延中国的时候,似乎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审慎”的洞见。

http://qk.cass.cn/zgskb/images/detail/r.gif
http://qk.cass.cn/zgskb/images/detail/fhj.gif
 
  首 页   机构设置   编辑风采   往期回顾   社会反响   广告征订   关于我们
 
您是本站第 23348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720
总 编 室 Tel:(010)64076113 Fax:(010)64076113 E-mail:zbs_zzs@cass.org.cn
事业发展部 Tel:(010)64033952 Fax:(010)64033952 E-mail:fxb_zzs@cass.org.cn
版权所有©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