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绮楼随处好
——关于广州花市的记忆
作者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衣!
时间飞逝,每到年终岁末,怅惘之余,又是欢庆的日子,每每心内五味杂陈。记得二十年前从天津到深圳,就知道广东有年末花市的习俗,也知道广州花市最著名,是广东省省内最美的“花城”。记得2013年春节前,大年二十八,我特意和朋友去了趟广州天河花市,亲身经历了广州的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花市,根据历史考证,时间很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朝,缘起
“花渡头”——当时,广州在每年岁末已经拥有形态完整的花市,当其时也,和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以及廉州的珠市合称为“广东四市”,在中国南方享有盛名。根据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即使在平时,广州附近庄头村居民就以售卖素馨花为业,“妇女率昧爽往摘……花客涉江买以归,列于九门,一时穿灯者、作串与璎珞者数百人。城内外买者万家,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
到清朝中期,承平日久,广州花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原本只售卖素馨花、茉莉花发展到百花齐放,并且从城门花市扩展到城内花市,春节前接连数天,整天整天地营业。纵观历史,真正意义上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大概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二十年间逐步成型,起步于藩署前的年末花市,逐渐发展为年宵花市。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拆除,花市随之扩展到高第街一带,春节花街年复一年地繁华。“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清朝时期的花市,不仅仅只是卖花,也卖年货、日用品和“古董”。
大约在1920年左右,广州除夕花市完全定型,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车如潮水马如龙!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广州市民有个更多的闲情逸致,春节其间对鲜花的追求日趋旺盛,广州花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各区花市争相竞放的场面。广州人之所以爱花,也是因为地处南国,广州人自古以来种花、赏花、养花,不仅仅春节期间爱花,平常时节,广州人厅堂房内摆花,探亲、访友赠送鲜花,干买卖开业志庆送花篮,甚至男女婚嫁必须坐花车。所以,鲜花一直是广州人(广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是广州传统民俗中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未入花市之前,远远就可以望见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花市牌楼,广州、包括广东省内主要城市的“迎春花市”,这种牌坊式样的临时建筑必不可缺。预早数日,花农和摊贩就开始把大盆小盆的各色花木陆续运来,每逢腊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开始之时,各个花市都已经布置得美仑美奂,尤其是到了夜晚,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十里花街张灯结彩,游人踵踵,空气中氤氲着无尽的春意,喜庆气氛出处洋溢。
广东人最喜欢的春节鲜花,包括颜色秾丽的桃花,其寓意乃“大展鸿图”——广州白话中的“桃”,与“图”同音,“红桃”意为‘鸿图”,意思是祈望来年大转鸿运;亮丽鲜亮的四季橘,则意味着“大吉大利”;吊钟花,则表示“金钟一响,黄金万两”,新年的花钟钟声,肯定会敲响新一年美好的生活;茶花怒放,花骨朵各个像极了娇妍的绣球,绽放于碧玉颜色的枝头,大程美满富贵之意……
按照广州人的叫法,时令花卉,由于每棵花的下面都有一个大盆,所以这一类花叫“盆头”,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兰花、芍药、月桂、茶花、玫瑰、牡丹、含笑、海棠、水仙、蟠桃、四季橘、大红橘、朱砂橘等等,任人选择。同时,由于花市还兼有玩赏的功能,许多游人也喜欢一枝一枝购买“散花”,品种包括玫瑰,鸡冠花、菊花、银柳、剑花、芍药等花卉,讨价还价之余,也是一种闲适的美好乐趣。
每个花市,包括天河花市,在花街的尾段部分,还售卖年节时令商品、气球、儿童玩具、观赏鱼,甚至各色“古董”,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让人目不暇接!
此情此景,总让人想起南宋词人王之道的《渔家傲》:
灯火熙熙来稚老。喜逢灯夕都齐到。花市绮楼随处好。人竞道。今年天气常年少。五马行游还坐笑。公堂帘卷东风了。箫鼓喧阗歌舞妙。人窈窕。也应引动南窗傲
在灯火辉煌的夜里,在人流如海的广州街道,虽然鲜花如潮,但我选购的,乃是几瓣怒放的水仙。捧至深圳,放在从肇庆购买的一个端石圆盘内,除夕年夜,依稀爆竹声中,它们是那样的清新淡雅,那样沁入心脾,至今阖目,那种奇特的、怡人的芬芳,依旧氤氲在记忆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