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英雄志 之驺虞幡 (115)
(2010-09-14 16:1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南北英雄志之驺虞幡 |
第36章 三王分政
太极殿,东堂。又是秋后算帐的时刻。
痴帝司马衷呆呆御床上坐。玺绶重新回到了自己怀中,恰似儿童找到了丢失已久的玩具,他的表情相比从前丰富了许多,一直低着大脑袋,不停拿着玺绶翻来覆去地看,时时发出呵呵傻笑。
殿上,宦者捧着青纸诏书,对着下面排成两列的文武大臣们宣读新任命:
齐王司马冏首倡义师,授大司马,加九锡,备物典策,如宣帝、景帝、文帝、武帝【注1】辅魏故事,诏封齐王三个儿子为王爵;
成都王司马颖,授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录尚书事,加九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河间王司马颙,授侍中、太尉,加三赐之礼;
恢复常山王司马乂的长沙王封爵,授抚军大将军,迁开府,领左军。
进新野公司马歆为王爵,迁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歆乃痴帝堂叔,赵王司马伦称帝后,曾经封他为“南中郎将”。齐王司马冏首举义兵,移檄天下,司马歆当时非常犹豫,一边是堂侄皇帝,一边是自己亲叔叔,未知所从。集结部伍议事之时,他手下有参军孙洵高言于众:“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讨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众军闻言踊跃。见军心如此,司马歆明白赵王篡逆乃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决意参与讨伐自己九叔赵王司马伦的阵营。齐王司马冏率军进入洛阳之时,司马歆躬贯甲胄,身为前驱,为自己的这位齐王堂侄作导骑,深受信任。战争初始,如果荆州军队拥护赵王那边,齐王就会受到南北夹击。所以,齐王才对司马歆如此重赏。
宣布诸王新任命后,诏旨又下,为齐王、成都王、河间王三个王爷特开三府,各置掾属四十人。
至于因反抗赵王而被杀害的淮南王,诏旨称:“故淮南王司马允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遭天凶运,奄至陨没。逆党进恶,并害三子。冤魂酷毒,莫不悲酸。以大司马齐王之子司马超继淮南王为嗣,葬以殊礼,追赠司徒。”
听宦者读毕三王开府的诏命,陆机悄声对身边的刘琨说。
刘琨忧形于色,示意陆机不要再说。政治清算,往往是先奖功,然后就是宣布惩罚对象。
“参与赵庶人司马伦篡逆之事者,孙秀等人,罪大恶极,皆已伏诛;前日,传檄襄淝地区,令诛孙旂、孟观二人,皆诛三族。”
在洛阳支持赵王司马伦的军将中,外出抵拒三王军队的,大多在阵中被杀;剩下的被召回京后,有的被捕杀,有的自杀,惟独剩下两个与司马伦关系密切的孟观、孙旂逍遥在外。
孙旂在襄阳,他名为统帅,实权皆由宗室、新野公司马歆掌握;而孟观呢,齐王司马冏刚起兵的时候,曾派人发檄给他,让这位当时正出监淝北军事的大将掉转旗帜讨伐司马伦。岂料,孟观粗知天文,半夜仰望紫宫帝座,看到帝星闪亮,他就认为司马伦得应天象,不至于速败,就拒绝了齐王,依旧在当地为司马伦固守。孟观的儿子孟平,却作为淮南王义军的前锋将死于进攻洛阳的战斗中。父子相互不知,各保其主,最后两边都不讨好。即便如此,孟观当时也没敢轻举妄动,因为新野公司马歆拥部伍在荆州一带,宣明加入齐王讨逆阵营。
痴帝复辟后,皇权恢复正常运作。洛阳城内皇宫仅派出两个使臣去,当地守臣不敢怠慢,立刻行动起来。襄阳太守承檄斩孙旂,饶冶县令承檄斩孟观。即便当时手中依旧握有强兵,两个人根本不敢反抗,乖乖引颈受戮。此刻,他们的首级正在送往洛阳途中。
想来,痴帝新皇后羊秀容真算倒霉:自己刚刚被立为皇后,就跟着痴帝被废禁于金墉城;如今,痴帝复辟回宫,她外祖父、一个舅父、四个堂舅,皆因为牵涉赵王司马伦篡逆而被杀……
宦者换了一个又一个,依次宣读齐王、成都王、河间王等人商议下拟定的诏旨。文武百官中,先前为赵王司马伦所任用者,皆斥免罢官。最后,台省府卫机要官属文官武将,全部换上三王议定的新人。
最后,宦者宣旨,立闵怀太子司马遹惟一活着的两岁小儿子、襄阳王司马尚为皇太孙,改元“永宁”。大酺【注2】五日,天下共庆。
除了当廷被押走或者被褫夺官职的人以外,跪伏在地上听旨的群臣,听到宦者宣读罢最后一道诏旨,心中都长舒一口气:终于又躲过一劫了。
听司礼官发话,大家揉着跪麻的膝盖,颤颤巍巍摇晃着站起身来。
“阿皮可恨!阿皮可恨!抢我玺绶,掰我手指,杀他,弄死他!杀……”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坐在御床上的痴帝司马衷忽然站起身来,气鼓鼓指着义阳王司马威大叫起来。
阿皮,是义阳王司马威的小名。司马威与痴帝同辈份,小时候常常在宫内陪同痴帝一起玩耍,他总是给当时身为皇太子的痴帝当马骑。所以,痴帝特别记得他。
痴帝司马衷被拥上帝位十多年,从来没有亲自定夺过任何事情。如今,他金口忽开,大出众人预料。齐王司马冏、特别是河间王司马颙,感到特别为难――在场的大臣们都知道,义阳王司马威与河间王司马颙关系非浅,他们同出自宣帝司马懿弟弟司马孚这一系。从辈份上讲,河间王司马颙乃义阳王司马威的叔父。所以,此次算帐,虽然司马威在赵王篡位之时干了不少坏事,看在河间王司马颙的面子上,齐王、成都王都想回护这位义阳王,想使他免于惩罚。至于三王手下和朝中拟写诏旨的大臣,对这种微妙关系皆心知肚明,谁也不敢当众明白彰显义阳王司马威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