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宿命(21)
(2009-11-10 09:54: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革命与宿命 |
民间秘密力量的暗流涌动
――清末会党势力及各类“邪教”对政权的侵蚀
满清王朝的覆亡,连它内部的旧官员也承认,是亡于新军、会党和革命党的联手打击下。由此可见,会党组织在清末政治中的重要性。远的不说,太平天国时期,以小刀会、天地会(三合会等)为代表的会党组织,就多次在各地武装暴动,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撼。1853年,上海小刀会攻占上海17个月。1854年,广东的天地会大起义更是声势浩大,三粤大地到处都是会党香堂的旗帜和标语、揭帖,各处屯聚,杀掠不已。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的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更是到处可见一支头裹青包巾、一身青衣打扮的神秘人物。其实,这些人属于当时的“白莲在理教”教徒,乃湖南哥老会的一个分支,他们与当时的“洪江会”、“洪福会”以及哥老会的其他一个支派“洪天保派”,都是抢米风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在“喊打则打,喊烧则烧”的暴力运动中,他们不仅烧毁了湖南全省21个州厅县的清朝地方政府的衙门、巡警局以及洋人的教堂,还焚掠了各国在长沙的洋行、企业、公司等四十多处,各方面的账面损失,就达八千多万两白银。
辛亥革命前党人的组织工作,最通行的,“其方法不外借会党之声气,以鼓舞军学界,复以军学界之名义,歆动会党。” 【注1】
讲起清朝的会党,首先就要说天地会。天地会本来是成立于清朝初年(1647年,康熙十三年)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此后一直不断秘密煽动起义,最有名的有1787年台湾林爽文起义,1832年广西天地会起义,1841年湖北崇阳县钟人杰起义,1847年湖南雷再浩起义。太平天国起事前,会党在清廷严厉镇压下,本来几乎销声匿迹。趁着太平军入浙,南中国的会党气焰复炽,无岁无之,特别是广西的“大成国”起义和上海、福建一带的小刀会起义,给人印象深刻。清末的陕西,更是哥老会活动的高发地带,势力遍及全省,并蔓延全国,会名不一,山堂名号不已,平洋党、金钱党、祖宗教、百子会、黑旗会、红旗会,等等,人众多达百万。
秘密会党的基础,主要是那些一直被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游民群体。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江湖郎中、民间艺人、舟楫水手、僧侣乞丐,以及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破产农民、游勇散兵、城乡棍痞,等等。 相比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肯定缺乏清晰的理性思维,常年以来基本处于一种高于生存本能而低予逻辑运筹的精神状态。由于他们是文化贫困的群体,会党份子的情感、愿望、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自然是他们极为低下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具体反映,所以难免有着强烈的惟利是图欲望和实用的雇佣意识,且无时无刻地有所表现。
(写作中,暂时不发 )
至于晚清的秘密教门,从“革命”的角度看待他们,意义不大,应该说这些教门组织本质上是对近代社会的一种反动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秘密教门组织长期以来的地下活动对于满清政权的腐蚀力,也不容小觑。
作为清代秘密结社的主要内容,被清政府称为“邪教”的秘密教门一直屡禁不止。“邪教”这个词不是近代词语,最早可用追溯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太史令傅奕上奏唐高祖李渊,指斥逃避徭役的佛教为“邪教”,这是中国史书最早出现这个词语的记载。但唐朝除了唐武宗曾经短暂“灭佛”之外,绝大多数皇帝一直把佛教作为教化的重要辅助工具。宋朝的时候,佛教异端教派弥勒教发展迅速,还有摩尼教、白莲宗、金刚禅等教派出现,宋朝政府通称这些异端教派为“妖教”,民间称为“吃菜事魔”,但政府律令没有称之为“邪教”。元代由于白莲宗在下层社会泛滥,元朝政府对之加以禁止,白莲宗和弥勒教融合为“白莲教”,推动了元末大起义。本人就是白莲教起家的朱元璋建立元朝后,严禁白莲教、明尊教等教门活动,称这些下层社会中流行的教门活动为“左道乱正”。而自明朝中叶开始,大臣们在奏疏中开始把民间教门黄天教、罗教、闻香教等称为“邪教”。明清易代后,清政府沿用明朝的称呼, “邪教”一词慢慢定型,专门用以称呼社会中的秘密教门,逐渐成为特定的政治概念。
――清末会党势力及各类“邪教”对政权的侵蚀
满清王朝的覆亡,连它内部的旧官员也承认,是亡于新军、会党和革命党的联手打击下。由此可见,会党组织在清末政治中的重要性。远的不说,太平天国时期,以小刀会、天地会(三合会等)为代表的会党组织,就多次在各地武装暴动,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撼。1853年,上海小刀会攻占上海17个月。1854年,广东的天地会大起义更是声势浩大,三粤大地到处都是会党香堂的旗帜和标语、揭帖,各处屯聚,杀掠不已。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的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更是到处可见一支头裹青包巾、一身青衣打扮的神秘人物。其实,这些人属于当时的“白莲在理教”教徒,乃湖南哥老会的一个分支,他们与当时的“洪江会”、“洪福会”以及哥老会的其他一个支派“洪天保派”,都是抢米风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在“喊打则打,喊烧则烧”的暴力运动中,他们不仅烧毁了湖南全省21个州厅县的清朝地方政府的衙门、巡警局以及洋人的教堂,还焚掠了各国在长沙的洋行、企业、公司等四十多处,各方面的账面损失,就达八千多万两白银。
辛亥革命前党人的组织工作,最通行的,“其方法不外借会党之声气,以鼓舞军学界,复以军学界之名义,歆动会党。” 【注1】
讲起清朝的会党,首先就要说天地会。天地会本来是成立于清朝初年(1647年,康熙十三年)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此后一直不断秘密煽动起义,最有名的有1787年台湾林爽文起义,1832年广西天地会起义,1841年湖北崇阳县钟人杰起义,1847年湖南雷再浩起义。太平天国起事前,会党在清廷严厉镇压下,本来几乎销声匿迹。趁着太平军入浙,南中国的会党气焰复炽,无岁无之,特别是广西的“大成国”起义和上海、福建一带的小刀会起义,给人印象深刻。清末的陕西,更是哥老会活动的高发地带,势力遍及全省,并蔓延全国,会名不一,山堂名号不已,平洋党、金钱党、祖宗教、百子会、黑旗会、红旗会,等等,人众多达百万。
秘密会党的基础,主要是那些一直被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游民群体。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江湖郎中、民间艺人、舟楫水手、僧侣乞丐,以及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破产农民、游勇散兵、城乡棍痞,等等。 相比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肯定缺乏清晰的理性思维,常年以来基本处于一种高于生存本能而低予逻辑运筹的精神状态。由于他们是文化贫困的群体,会党份子的情感、愿望、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自然是他们极为低下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具体反映,所以难免有着强烈的惟利是图欲望和实用的雇佣意识,且无时无刻地有所表现。
(写作中,暂时不发 )
至于晚清的秘密教门,从“革命”的角度看待他们,意义不大,应该说这些教门组织本质上是对近代社会的一种反动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秘密教门组织长期以来的地下活动对于满清政权的腐蚀力,也不容小觑。
作为清代秘密结社的主要内容,被清政府称为“邪教”的秘密教门一直屡禁不止。“邪教”这个词不是近代词语,最早可用追溯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太史令傅奕上奏唐高祖李渊,指斥逃避徭役的佛教为“邪教”,这是中国史书最早出现这个词语的记载。但唐朝除了唐武宗曾经短暂“灭佛”之外,绝大多数皇帝一直把佛教作为教化的重要辅助工具。宋朝的时候,佛教异端教派弥勒教发展迅速,还有摩尼教、白莲宗、金刚禅等教派出现,宋朝政府通称这些异端教派为“妖教”,民间称为“吃菜事魔”,但政府律令没有称之为“邪教”。元代由于白莲宗在下层社会泛滥,元朝政府对之加以禁止,白莲宗和弥勒教融合为“白莲教”,推动了元末大起义。本人就是白莲教起家的朱元璋建立元朝后,严禁白莲教、明尊教等教门活动,称这些下层社会中流行的教门活动为“左道乱正”。而自明朝中叶开始,大臣们在奏疏中开始把民间教门黄天教、罗教、闻香教等称为“邪教”。明清易代后,清政府沿用明朝的称呼, “邪教”一词慢慢定型,专门用以称呼社会中的秘密教门,逐渐成为特定的政治概念。
前一篇:革命与宿命(19)
后一篇:200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