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革命与宿命(2)

(2009-10-10 16:45:50)
标签:

杂谈

分类: 革命与宿命
再后,由于误信洋大人要逼迫自己还政于光绪帝的谣言,慈禧太后肆展一已之私,兴昏庸无智猖狂之计,唆使义和团排洋。阴动的机暗的,苍促的行动,招致的是骇人的结果——八国联军的马蹄和炮火,不仅仅使得这位大脚太后苍惶逃离紫禁城,随后,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在洋人的枪炮声中,也以骇人听闻的速度进一步加深,进而使得清廷在民间的威信更是扫地无遗。
  
  随之而来《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中国四亿国人要为满清政府和慈禧太后的轻率唐突买单——近十万万两的巨额赔款,压得四万万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本来是四亿五千万两,因为清政府当时无法偿付,要分39年还清,申算为债款九亿八千二百万两。从1901年起,中国每年要摊付给列强二千八百余万两)
  
  国势日蹙之下,有志之士,纷纷思起,革命风潮,至此蔓及各地。恰似御史叶芾棠的奏折所讲:“士为四民之首,近已绝无生路。农、工终岁勤勤,难谋一饱。商贾资本缺乏,揭借者多,获利维艰,倒闭想望。城市村落,十室九空,无业游民,居其大半。” 【注2】在如此社会背景下,革命,自然如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不可止息。“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皆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 【注3】
  
  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客观的“现场感”纵观历史的细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革命,其实并非是那个时代当然无二的必然选择。在满清王朝最后惨淡经营的十年中,确实闪现过许多机会,甚至包括一个最大的机会----君主立宪。这种政体的改革如果成功,在统治阶级让出部分公民权力的前提下,有极大可能会软化国内大众改朝换代的决心,说不定可以驱散革命的暴力梦魇,挽狂澜于即倒。如果抓住机会,清廷或许像日本那样,有可能在这个东亚最大的国家保持住更广泛的历史连续性。
  
  可惜的是,在清王朝高层内部,没人能抓住那几根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大多数人只是粉饰涂抹,真戏假作。满清国家在对外战中的巨大搓败,没能激使本身变成有效力的民族化和政治化的政府,没能成为成熟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以致于它在自身觉得做出了非常痛苦“让步”的的时候,国内人民心中却充满了轻蔑。面对清政府十四项“君上大权”的第一条内容的字样:“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静默地审视王公贵族们忙活终日的结果,换来的仅仅是民众这样的评价:一切都是拙劣的欺骗!
  
  坐待,等来的只有革命。没等政治裱糊匠们和油漆工们在大清国的旧机器上涂抹粉饰新的油彩,在满大人们磨磨蹭蹭之际,武昌的枪声脆然一响,260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
  
  革命看似成功,胜利最终变成了灾难。更可悲的是,传统的力量仍然强大。新政权不可能扫清一切,不可能改变一切。看似天翻地覆的革命,其实是某种“修改”而已,不过是“皇帝”变成了“总统”,最终,民国自身无可奈何地又被纳入旧的统治形式中去。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革命,远远逊于原本可以不流血的深刻的宪政的改革。
  
  短跑的革命,换来的是马拉松式的内战和长期的混乱。
  
  所有的权力运作者,包括革命者,当然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预言家,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犯下错误,而那些错误会激起涟漪,导致新的后果,并在历史的夹缝中繁衍出新的枝杈。
  
  让人无限叹惋的是,历史没有给中国机会,急进的革命者也无视这种历史机会。政治革命很容易去“开创”,但难以对成功案例加以模仿。正因如此,翘首企盼的苦涩,将会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百年惊回首,我们不得不咀嚼波普尔意味深长的话语:
  
  “我们必须把革命同民主区别开来,把革命同真正的独裁区别开来。不幸的是,只有在很罕见的情况下,革命才得以摆脱独裁。……暴力革命造成的一个并非本意的后果常常就是独裁……因此看来,革命理想及其拥护者几乎总是成了革命的受害者。” 【注4】
  
  
  
  
  【注1】莫里循《致伊迪丝•布雷克函》,摘自《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注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448页。
  【注3】《载泽奏请立宪密折》,中国近代史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
  【注4】《卡尔•波普尔访谈演讲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