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氓时代―――山寨中国大批判(41)

(2009-09-22 12:00:39)
标签:

杂谈

 ●不是结语的结语
  
  人群中那种盲从的无意识力量,有时候确实大得惊人,荒诞得惊人。当无穷无尽的广告力量发生作用的时候,莫泊桑所描述的情景就发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思想平面,也就是一大群人的平均智慧。每个人都成了由他的伙伴组成的群氓的一部分。而这时,他自身特有的素质――如智力的主动性、自由的意志、聪明的反思,甚至还有洞察力――都随之消失了。”
  
  在盲从过程中,氓民似乎连推理的过程都省略了。暗示和催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在我们这种正在处于转型过程的社会中,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无论智力层次如何,太多的人属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纽带联结的人众,在看似全新的认识论中,他们往往会自信地跟从社会群氓的主流,成为流行或者时尚的一个中介传播器或者一个部件。
  
  确实,作为群氓中的一份子,我们往往能从地铁中别人的脸上看到我们自己的欲望,从街道上别人的衣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品味。在广告和势利的暗示下,我们受到了某种非理性的、巨大的无意识的力量的支配,失去了个人独特的鉴别能力,绕过真理,融入“群体”之中。
  英国学者鲍曼(Bauman)说过,“消费者生活,就是一系列无止境的新开端。购物之乐,远远大于买来的商品所带来的任何乐趣。重要的就是购物过程,超级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是即将来临的迷人的快乐展览会。在陈列的展品中,当快乐被描述为对乐趣的预期的时候,它最有价值,最诱人,最令人振奋。”
  
  群体的催眠术,在不自觉中发生。这种病态,如果深入研究,设计弗洛伊德主义,涉及到梦和无意识。我们看似特别有意识地文化选择和品味选择,其实如同某种深层记忆中的刺激反射一样,不一定是真实的。
  
  在迷迷糊糊的群氓效应的蛊惑下,一种“想像力”就会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最后被我们不加鉴别地接受,甚至误认为是我们自己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群体,有时候能给我们安全感,能帮助我们摆脱困扰,激发我们的斗志和兴奋欲望,创造出全新的市场,能激发澎湃的“运动”,能使得人们找到某种归属感,往往起到正面的作用。
  
  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可怜的个人来说,一旦和群体粘和,就陷入一种推挤、踩踏之中,即使在虚拟的群体(网络群氓)之中,也会有类似的感觉。虚拟的喧哗,带来的负作用于实际的群体中所产生的阴影非常近似。就如同搞笑情节剧中的预先录制的群众笑声一样,虚拟条件下事先安排好的网络“投石”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激愤,让人冲动,让人热血沸腾地盲从。
  
  确实,当有目的行为的惟一的客体变得更加快乐,它当然就越难以为渴望的主体所把握。快乐,其实是一种欲望关系,是一次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的运动过程。我们所要清楚的就是,自我,是无限扩张的、膨胀的,在这种情况下,客观的世界会持续不断地展现出它新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无论是物质的购买或者是文化趣味的购买,都是某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这世界,在变幻,惟有渴望不曾改!”歌词多么中肯、动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消化文化和物质的胃口日益变大,结果,快乐的机遇来的匆忙去得快,更多的沮丧,更少的快乐,成为追求快乐的结果。于是,随着“快乐”形式和种类的更迭,最大的“幸福”,就是我们不会在为幸福担忧。
  
  在物质的、烦躁的世界中,健忘,就会逐渐成为幸福的同义词。
  
  很显然,文化上的从众或者流行品味的盲从,从本质上说不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仅仅是购买力意义上“奢侈”的冲动而已。但是,如果逐渐发展并慢慢渗透到了政治层面,就会出现莎士比亚的所痛苦预言的景象:
  
  
  
  “这是时代的苦难,这是疯子给瞎子引路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