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时代―――山寨中国大批判(12)
(2009-08-06 12:19:31)
标签:
杂谈 |
●可怜的海龟和海带们
大概是去年的时候,在几个月时间内,我一直和一个大学时代的女同学电子邮件往来――我完全是被动的被倾诉者。
这个女同学,简称M吧,是我大学三年级时短暂的女友,圆圆脸,大而圆的眼睛,长睫毛,个头高挑,属于我当时喜欢的类型。现在,我的审美趣味已大有改变,尤其是那出俗极无聊的《还珠格格》里面大肿脸牛蛋子眼珠的女主角,更是让我对大眼睛女孩倒足了胃口。说起来,M现在也不是“女孩子”了,她将近四十岁的年纪,还挣扎在加拿大那个遥远、冰冷的国度,而且居住在一个怪里怪气通行法语的魁北克省。她总是抱怨在加拿大里活得悲惨、无援,冬天魁北克省的阴冷与大风,讲英语遭到的白眼与当地人类似法国牛B的法语情结,对往事美好的怀念诸如已离婚的老公当时在北京给她买的袜子都是400多块钱一条等等。
M,大学时代属于那种新潮女孩,什么都敢试,虽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中学教师,她身上的反传统因子却比一般女孩来得更多。我对她的肉体记忆不很深刻,总觉得她是个精神做爱者,意淫者,什么怪招式都想试,什么怪浪漫的想法都会从头脑里冒出,真正做爱时她的身体难有反应,完全的性冷淡型,那时的我性经验很少,都能感觉出她所有的应有反应都是做作出来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她身体发出的洁净的气味,永远干净馨香的内衣以及与她接吻时那时嚼了口香糖的嘴里甜美的味道。
我与她分手原因很简单,她与一个阿拉伯学生开始交往。当时太多美、日、英、法、德等国的留学生都被女学生排满了,借机签证的机会也比较难。退尔求其次,永远追求新颖、冒险的M同一个长得很像新疆卖羊肉串小贩的阿拉伯富商儿子打上了交道,而且很有道德很理性地通知我要结束“恋爱关系”。当时,我忽然发觉自己并不是怎么在乎她,心里甚至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为了满足女孩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我还是故作沉痛了一下,紧紧地拥抱了她,强忍她身上新增的牛羊肉气味,故作深情地看了她一眼。你瞧,我的天性还是很善良的。
M大学没毕业就去了一个阿拉伯小国了。估计是嫁给那个富商的儿子。我记得毕业后两年一次同学会上我还见过她一面,当时她虽然脸色憔悴,但那一身的珠光宝气着实给大伙留下很深印象,尤其她右手中指戴着一颗硕大的淡黄色钻石戒指,令好多女同学嫉妒得佯装出笑脸上的眼睛妒意冲天。很久以后,我看香港电视一个名叫《钻石制造者》的节目,才知道那种俄罗斯人造钻石并不值钱。如果那些女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一真相,不知道她们会有多开心。
人,包括我,都是势利的,一群拜金的,以金钱为标准衡量他人的动物,一方面想出对纯洁友谊的向往,一方面又暗藏对倒霉落魄之人幸灾乐祸心理。
如果对一个一心想寻求刺激、追求生活享受的女人来讲,M应该是很开心才对,她的经历太复杂了,讲出来得写出一部长达400页的书,我隐隐约约听说的就包括如下:在法国的杜鲁学校学了半年什么MBA,嫁给一个法国水管工人,搬至巴黎,呆了两年,犯了一场小精神病,离婚、去加拿大、先在多伦多一家中文报纸当记者,好象还出过一本叫做《我眼里的北美——爸妈寒心的故事》一本书,又辞工,去了魁北克,一直到今天。也不知谁把我的电话告诉给她,自三个月前开始她一直大半夜地打电话跟我倾诉还时不时让我上班时间打电话给她,境外长途太贵了,真怕公司查出来让我自己付费,左思右想,我终于提出我们用电邮联系。“好吧,每天给我邮一封吧。”
M也很赞同这个意见。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查看邮件、写复电邮已成了例行公事。通过几十天的来来往往邮件,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心理医生,不厌其烦地天天向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女人送去温暖的、理解的、呵护倍至的电子邮件,以图不让她的小疯变成大疯。
不论我们对一个女人怀有怎样的恶意,只要想象一下她多年以来的挣扎,为赢得虚荣而付出的艰辛,以及由此而发的一切辛酸悲惨的细节,怎能不油然而生成同情之感呢。在北美冰冷的冬天,阳光照得人睁不开双目,天空因没有云的遮掩使得风像锐利的锉刀一样钻进铜铁的栋梁,嚎啸于毫无人性的机器与水泥地上。如果从某处月租300加元的低廉房间的窗子向外张望,看着摇曳于风中憔悴的树木,怎又不能令那张青春将去的憔悴的脸无动于衷!
M的脸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只记得几年前我们同学聚会时她的样子,生活的摧残(于一个女人而言不仅是时光的流逝,还包含漂泊于外国时各种不情愿的性接受)一定会在她脸上平添许多琐细的皱纹。我绝不会象杜拉斯那样深情脉脉地自言自语说:我会爱你这张被生活摧残的脸。作为一个男性主义者,我更爱女人如花的身段、鲜嫩的面额以及松软可人的腰身。怜悯,只是出于深深的怜悯,我渐渐地象挂念自己某个失足的妹妹一样挂念她。这种关怀,发自真心,绝不是像关心他人悲惨生活的好事女人那样追求戏剧性的自我感动以及潜藏于内心深处阴狠的幸灾乐祸。
大概是去年的时候,在几个月时间内,我一直和一个大学时代的女同学电子邮件往来――我完全是被动的被倾诉者。
这个女同学,简称M吧,是我大学三年级时短暂的女友,圆圆脸,大而圆的眼睛,长睫毛,个头高挑,属于我当时喜欢的类型。现在,我的审美趣味已大有改变,尤其是那出俗极无聊的《还珠格格》里面大肿脸牛蛋子眼珠的女主角,更是让我对大眼睛女孩倒足了胃口。说起来,M现在也不是“女孩子”了,她将近四十岁的年纪,还挣扎在加拿大那个遥远、冰冷的国度,而且居住在一个怪里怪气通行法语的魁北克省。她总是抱怨在加拿大里活得悲惨、无援,冬天魁北克省的阴冷与大风,讲英语遭到的白眼与当地人类似法国牛B的法语情结,对往事美好的怀念诸如已离婚的老公当时在北京给她买的袜子都是400多块钱一条等等。
M,大学时代属于那种新潮女孩,什么都敢试,虽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中学教师,她身上的反传统因子却比一般女孩来得更多。我对她的肉体记忆不很深刻,总觉得她是个精神做爱者,意淫者,什么怪招式都想试,什么怪浪漫的想法都会从头脑里冒出,真正做爱时她的身体难有反应,完全的性冷淡型,那时的我性经验很少,都能感觉出她所有的应有反应都是做作出来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她身体发出的洁净的气味,永远干净馨香的内衣以及与她接吻时那时嚼了口香糖的嘴里甜美的味道。
我与她分手原因很简单,她与一个阿拉伯学生开始交往。当时太多美、日、英、法、德等国的留学生都被女学生排满了,借机签证的机会也比较难。退尔求其次,永远追求新颖、冒险的M同一个长得很像新疆卖羊肉串小贩的阿拉伯富商儿子打上了交道,而且很有道德很理性地通知我要结束“恋爱关系”。当时,我忽然发觉自己并不是怎么在乎她,心里甚至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为了满足女孩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我还是故作沉痛了一下,紧紧地拥抱了她,强忍她身上新增的牛羊肉气味,故作深情地看了她一眼。你瞧,我的天性还是很善良的。
M大学没毕业就去了一个阿拉伯小国了。估计是嫁给那个富商的儿子。我记得毕业后两年一次同学会上我还见过她一面,当时她虽然脸色憔悴,但那一身的珠光宝气着实给大伙留下很深印象,尤其她右手中指戴着一颗硕大的淡黄色钻石戒指,令好多女同学嫉妒得佯装出笑脸上的眼睛妒意冲天。很久以后,我看香港电视一个名叫《钻石制造者》的节目,才知道那种俄罗斯人造钻石并不值钱。如果那些女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一真相,不知道她们会有多开心。
人,包括我,都是势利的,一群拜金的,以金钱为标准衡量他人的动物,一方面想出对纯洁友谊的向往,一方面又暗藏对倒霉落魄之人幸灾乐祸心理。
如果对一个一心想寻求刺激、追求生活享受的女人来讲,M应该是很开心才对,她的经历太复杂了,讲出来得写出一部长达400页的书,我隐隐约约听说的就包括如下:在法国的杜鲁学校学了半年什么MBA,嫁给一个法国水管工人,搬至巴黎,呆了两年,犯了一场小精神病,离婚、去加拿大、先在多伦多一家中文报纸当记者,好象还出过一本叫做《我眼里的北美——爸妈寒心的故事》一本书,又辞工,去了魁北克,一直到今天。也不知谁把我的电话告诉给她,自三个月前开始她一直大半夜地打电话跟我倾诉还时不时让我上班时间打电话给她,境外长途太贵了,真怕公司查出来让我自己付费,左思右想,我终于提出我们用电邮联系。“好吧,每天给我邮一封吧。”
M也很赞同这个意见。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查看邮件、写复电邮已成了例行公事。通过几十天的来来往往邮件,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心理医生,不厌其烦地天天向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女人送去温暖的、理解的、呵护倍至的电子邮件,以图不让她的小疯变成大疯。
不论我们对一个女人怀有怎样的恶意,只要想象一下她多年以来的挣扎,为赢得虚荣而付出的艰辛,以及由此而发的一切辛酸悲惨的细节,怎能不油然而生成同情之感呢。在北美冰冷的冬天,阳光照得人睁不开双目,天空因没有云的遮掩使得风像锐利的锉刀一样钻进铜铁的栋梁,嚎啸于毫无人性的机器与水泥地上。如果从某处月租300加元的低廉房间的窗子向外张望,看着摇曳于风中憔悴的树木,怎又不能令那张青春将去的憔悴的脸无动于衷!
M的脸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只记得几年前我们同学聚会时她的样子,生活的摧残(于一个女人而言不仅是时光的流逝,还包含漂泊于外国时各种不情愿的性接受)一定会在她脸上平添许多琐细的皱纹。我绝不会象杜拉斯那样深情脉脉地自言自语说:我会爱你这张被生活摧残的脸。作为一个男性主义者,我更爱女人如花的身段、鲜嫩的面额以及松软可人的腰身。怜悯,只是出于深深的怜悯,我渐渐地象挂念自己某个失足的妹妹一样挂念她。这种关怀,发自真心,绝不是像关心他人悲惨生活的好事女人那样追求戏剧性的自我感动以及潜藏于内心深处阴狠的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