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体横陈 第四十四章(1)
(2009-06-08 15:35: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玉体横陈 |
44.颤抖的大地
太阳蒸烤一样高悬在空中,没有任何热度。冬末的天空,总是澄澈如镜。
晋阳失陷。安德王高延宗被周人生俘。大齐国,当真是国祚到头了。
身在邺城,我,斛律孝卿,只能勉为其难,担当起保卫国都的重任。但是,我并非皇帝信任的亲旧,只能默默观察情势,尽力而已。
国家沦亡在即,我不想再不明不白地死于皇帝身边的佞臣宵小之手。
含光殿的大殿中,王公群臣,谁也不说话,大家面面相觑。
一片乌云的影子遮住了殿庭,长久的静默。众人噤口,只传来阵阵令人心烦的鹧鸪啼叫。
风铃叮当,太阳耀眼地把黑云穿透,重新把让人惊叹的金光泻向大地。云起一天山。漂流的滚风,吹推着这些云朵,它们飘荡、消失。
直至正午,大臣们依旧一筹莫展,愁眉苦脸。
硕大的殿庭之外,蜃气飘流着,翻滚着,显得阳光下的世界那样不真实。
隐隐约约,我似乎能听到,战鼓声声。我能想像,在看不见的地平线上,周人的黑旗,已经越来越近。周军点燃的紫色的烟柱,很可能就在近处的天空中扶摇直上。
最后,还是皇帝的堂兄、广宁王高孝珩发言:
“大敌既深,进逼邺城。事已至此,我们应该随机应变。陛下应该下诏,应该委派任城王高湝领幽州道兵入土门,对外声称向并州进发;派独孤永业领洛州兵赶赴潼关,扬言攻打长安;臣请领京畿兵出滏口,大作声威,鼓行逆战。如此一来,周军听闻南北有兵,自然溃散……此外,大敌当前,请陛下收集宫中珍宝、宫女,赏赐将士,鼓舞士气!”
未等皇帝答言,韩长鸾在一旁以脚蹑之,以目示意。
皇帝会意。他对广宁王摇摇头。“哪能尽遣宗室出城抗敌。容朕细思。”
事已至此,我只能出头:“陛下,大敌当前,为收取人心,您一定要亲力亲为,可召集兵将,举行登坛拜将仪式。大军齐集之时,陛下应该当众发玉音,慷慨流涕,以此感激人心!”
皇帝低头想了想,说,“这倒不难。朕现在就可以做。既然如此,朕就委任爱卿你为大将军吧。登坛命将的仪式,我父皇武成帝在世的时候曾经演示过,大概过程,朕都记得。斛律爱卿,你先为朕拟辞,朕先背诵一下,省得当着大军的面,我不知道讲些什么。”……
我们大齐命将出征的仪式,先由太卜官诣太庙,灼烧灵龟,察看吉凶,然后授鼓旗于太庙。皇帝陈法驾,服衮冕,亲自步行至太庙,祭拜祖先诸帝。祭祀完毕,皇帝降就中阶,亲手挽住大将军的手,操钺授之,口中说:“从此,上至天,将军制之!”又操斧授之,讲:“从此下至泉,将军制之!”大将军既受斧钺,跪禀:“国不可从外理,军不可从中制。臣既受命,有鼓旗斧钺之威,愿陛下授威权于臣!” 皇帝说:“苟利社稷,将军裁之!”而后,大将军上车,金鼓大作,载斧钺而出。行进过程中,为表隆重其事,皇帝还会推毂度阃,指着大门对外高声宣布: “从此以外,将军制之!”
皇帝骑马率众抵达太庙后,仪式举行。
命将出征仪式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有条不紊。
最后关头,皇帝要对众宣讲,慷慨言辞,鼓舞士气。
不料想,忽然之间,我先前为他撰写的言辞,都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俯首再三,他也想不起来要说什么。
左思右想好久,他抬头望向冯小怜。冯淑妃嫣然一笑。这个时候,可能皇帝想起了他们之间的什么秘事,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他这一笑,左右群小、佞臣,也跟着大笑。
如此庄严隆重的场面,被皇帝这浑无心肝的一笑,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场将士,心中莫不解体。
这时候,有人来报:“皇太后、皇太子到达邺城!”原来,在晋阳时被送往北朔州的胡太后和皇太子高恒,已经被接回邺城。
皇帝不知从哪个随从手里拿出一叠告身【注一】,对韩长鸾讲:“韩爱卿,你与义宁王斛律爱卿,自可封授官职。自大丞相已下,任爱卿等定夺!”言毕,皇帝带着冯小怜离开太庙,去看望皇太后和皇太子。
韩长鸾大手笔,他抓起那一把告身,悉数带回家中。而后,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等官,他全部增员而授,或三或四,不可胜数。只要有人给他送钱送物,官职任选。
没过两天,军探急报:周国大军已经向邺城火速进发,能征惯战的周国齐王宇文宪为先驱。
至此,周军主力,距离邺城仅仅不到百里。
京城大惧。皇帝赶忙召集官员,引文武一品已上入朱华门,赐酒食,给以纸笔,咨询抗御周兵之策。
群臣异议,有的表示死守,有的劝说逃跑,议论纷纷。
皇帝莫知所从。
冯小怜推举的占卦望气者说,“夜观天象,当有革易”。
于是,在大臣高元海、卢思道、李德林等人怂恿下,皇帝就效仿他父皇武成帝故事,禅位给皇太子。
皇太子高恒,乃穆皇后所生,于武平元年六月生于邺城。由此,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八岁,改元为承光元年【注二】。
大赦。尊皇太后胡氏为太皇太后,尊皇帝为太上皇帝,尊皇后穆氏为太上皇后,尊冯小怜为太妃。
小皇帝即位后,国事根本没有任何起色。
被武成帝毒死的清河王高岳的儿子高劢,一腔忠勇,他给皇帝出主意:
“今之叛者,多是贵臣。至于普通士卒,犹未离心生叛。希望皇帝能下诏,请追五品已上官员家属,置之于三台宫殿之中。然后,号令城内军将官员,战若不捷,则焚烧三台。如此,那些人顾惜妻子家属,必当死战!近来,我们齐军屡败,周贼深有轻我之心。如果背城一决,理必破之!”
“太上皇”对这个建议,模棱两可,不做明白表示。
改元后,广宁王高孝珩被升任为太宰。呼延族、莫多娄敬显、尉相愿等人暗中与他同谋,约定在正月五日发动政变。
他们原本计划如此行事:广宁王在千秋门斩高阿那肱,尉相愿在宫内以禁兵应之,呼延族与莫多娄敬显自游豫园勒兵而出。事成后,拥举广宁王为帝。事成,国事可能还有可为。
结果,高阿那肱当天从别宅骑马顺小路入宫,大事不果。
而后,这事情颇为人知。但大敌在近,宫内宫外,没有人敢对此深加追究。
恐怕事发被杀,广宁王高孝珩上朝时就自告奋勇,要求“太上皇”派他出拒西军。
皇帝与左右近臣犹豫。
广宁王痛心疾首,当着皇帝的面,在廷上对我、高阿那肱、韩长鸾等人声泪俱下地表示:
“朝廷不下诏派遣我外出击贼,不就是害怕我高孝珩造反吗……如果我高孝珩领兵出城,击破宇文邕,我肯定会率兵长驱直杀长安。彼时造反,又与国家何害!以今日之急,为什么还对我如此猜疑!”
时日迁延,广宁王呆在邺城,说不定众人可能拥他生变。我赶忙与高阿那肱、韩长鸾商议,决定委任广宁王高孝珩为沧州刺史,派他率领少量人马外出至州赴任。
他出城后,很快就赶往信都,与任城王高湝合军,共商匡复大计。
领军大将军尉相愿守城来迟。他听说广宁王已经被朝廷派出城后,当众拔出身上佩刀,愤怒斫柱,长叹道:“大事去矣,知复何言!”
心惊胆战之余,“太上皇”派出军将,率领千余骑侦察周师动静。
这些人刚出滏口,登高阜西望,遥见群乌飞起,就即刻认为是周军旗帜。肝胆俱裂下,他们马上驰逃回邺城。
这些胆小鬼,一直跑至紫陌桥,连头也不敢回。
情势如此,力难回天。
一筹莫展之余,朝中文臣来了精神。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等人,劝“太上皇”以外出募兵为由,先逃出邺城这个是非之地。他们还说,国事如若不济,可北投突厥,南投陈国。
冯小怜哀啼连连,她表示,她不喜欢苦寒的北地。
由此,“太上皇”就决定南奔陈国。
于是,众人手忙脚乱,先安排太皇太后、太上皇后从邺城出发,赶往济州【注三】。然后,小皇帝高恒也自邺城东行。
此时,周军陆续有来,前锋已经抵至邺城郊外的紫陌桥。
“太上皇”带着小怜以及我们几个朝臣,齐齐跪在邺宫内的佛龛前祈祷。
大佛,释迦牟尼本尊,身穿袈裟,内着僧坻支,庄严肃穆。大背光上,装饰火焰纹,头光圆形,饰有九瓣莲花。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都是头盘发髻,脸微微侧向本尊。
我发现,本尊的脸,是模仿“太上皇”本人雕刻的;文殊菩萨,仿穆皇后;普贤菩萨,竟然是冯小怜的脸。让人感到荒谬的是,普贤菩萨的脸,与冯小怜几乎一模一样,在雕像的鬓眉之间,还刻有“斜红”妆饰,月牙形,色泽鲜红,犹如两道细疤。此种妆饰,出于魏文帝曹丕。他宫中女官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脸上痊愈后,留下两道伤痕,结果魏文帝对她更加宠爱。当时的宫女们纷纷效仿她的装饰,用胭脂在脸上画血痕,当时名为“晓夏妆”。
莲花,缠枝忍冬,佛国的光辉……
其实,事到如今,无论是拜佛还是拜自己,都无济于事。
周军开始在城西门纵火烧门。
望见火起,“太上皇”大惊失色,他赶忙带着冯小怜,率百余骑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