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体横陈        第三十三章(3)

(2009-03-08 13:0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玉体横陈

香雾缭绕间,宫人悄悄地到处在扬洒蔷薇水,使得花园到处香气扑鼻。

皇家气派,无与伦比。

玩到半夜,众人皆酒酣耳热。皇帝欢喜,忽然命人,连夜把他的弟弟、南阳王高绰从监狱中带来。

南阳王高绰,字仁通,乃武成帝长子。他五月五日辰时生,而当今皇帝,午时才出生。所以,高绰在武成帝的儿子中,才是真正的长子。但高绰的母亲李夫人不是正嫡,武成帝当时就自己作主,把高绰在儿子中排为第二。李夫人,乃魏朝最后一个皇帝孝静帝的妃子。当初孝静帝被废,后宫送别,众人恸哭,没有人敢出来与孝静帝说话告别,惟独李夫人赋诗赠帝,至今流传。魏朝末帝孝静帝被我们齐国文宣帝高洋杀死后,李夫人就被当时还是长广王的武成帝高湛收纳。

高绰这个王子,初名高融,字君明。河清三年,本来被封汉阳王,后改封为南阳王。

高绰十几岁的时候,武成皇帝和作为皇太子的当今皇帝有时候往邺城,就会让他率人留守晋阳。由于酷爱波斯狗【注八】,高绰曾经在晋阳宫内豢养了几百条大狗。他的从官尉破胡怕狗多出事,对他劝谏。为此,当时还是小孩子的高绰动怒,亲自挥刀,自入狗群,斫杀数十条狗。血肉溅身,狼藉在地。见此情状,尉破胡惊走,不敢复言谏劝。

当今皇帝继位后,因兄弟至亲,高绰被加官司徒、冀州刺史。这个孩子,执拗、残忍的本性一直不改。在外州任上,他喜欢把人打残废后脱光衣服,迫使对付蹲踞作野兽状,然后纵放恶犬,把人活活咬死。贬官做定州刺史后,高绰依然不收敛,他派人汲井水,堆石山,大兴土木,在府中挖后池,自己站在楼上,整天以金弹弓弹射行人取乐。

平日无聊,高绰还喜欢微服私行。游猎无度,恣情强暴。从官有所谏劝,高绰便声称:“我最崇拜我二伯父文宣帝!”

不久前,高绰打猎途中,看见一个民妇怀抱小孩站在路边躲避,恶念顿生。他跳下马,从民妇怀中夺下小孩子,信手扔入波斯狗群中。那些他随身用以打猎用的恶狗,常食人肉,登时一哄而上,把小孩咬死,吞噬一尽。

民妇哀哭,高绰大怒,纵狗扑食民妇。刚刚吃完小孩,群狗不饿,没有立刻上去扑咬。高绰竟然亲自动手,用束草沾蘸地上剩余的被吞吃小孩子身上的血,涂在民妇身上。然后,发狂一样,他大声吆喝群狗咬食。最终,民妇也活活被恶犬咬死吃掉。

州民上告,郡府上闻。皇帝下令,把他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高绰逮捕入京。

当然,皇帝的至亲哥哥,其实杀几个人不算什么。高绰之所以被逮,还要别的原因。原来,高绰的母亲南阳王李太妃,她有个姐姐,嫁给了南安王高思好为妃。高思好谋反失败后被杀,高绰的姨母被皇帝吊在船上烧死。消息传出,高绰的母亲李太妃发疯自杀。

有这么一层关系,皇帝才对他这个哥哥放心不下。

高绰五花大绑被带入花园。皇帝身边的几个乐师笑语闹喧,歌妓们歌舞不辍。只有我这样从前禁卫军将出身的人,大有屏息之感。

昔日我从侍文宣帝、武成帝,都成亲眼看见他们当众残杀弟兄子侄。

今天晚上,当今皇帝,恐怕也要做类似的事情。

高家爷们,总爱把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当成赏心乐事来做,且从来没有倦时。

看到南阳王高绰本人,几乎都会让人有吓一跳的感觉――这个小王爷,相貌太漂亮了。他个头高挑,面孔白皙,比当今皇帝的个子还要稍稍高一些。特别是他鲜红的嘴唇,最让人无法忘怀,比女人还要红艳。这么一个绝色小伙子,很难让人和那个纵狗吃人的坏脾气王子联系起来。

高氏皇族中,能和南阳王高绰相貌一比的,也只有年青时候的兰陵王高长恭了。哦,对了,那个兰陵王,已经被皇帝下旨赐死了,他的死,有我的“功劳”。宗室人中,英武如兰陵王,得军心如兰陵王,这样的人活着,对皇帝实在是潜在的大威胁。

“南阳王,你在定州,除了赶人喂狗以外,何事最乐?”

出人意料,皇帝一点没有杀人的意思。他挥手让人把南阳王高绰身上的绳索解开。

微醺之中,皇帝笑呵呵地问。

说着话,皇帝还走过去,伸手摸摸高绰的后颈,又摸摸他的头发。最后,皇帝还在他的脸颊上轻轻拍了一下。

这两个人虽然是兄弟,但天家骨肉,基本从小没有时间在一起玩耍过。

高绰轻轻叹口气,开颜而笑。见此情状,他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地。

夜晚庆宴,天朗气清。花园内坐满了人,歌妓们格格直笑,武士和乐师们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在唱歌。无论是皇帝还是宦者,不管身份,都混杂在一起,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酒香洋溢中,兴高采烈的气氛,使得南阳王高绰的神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