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龙---窗艺咂品
2022-04-29 06:41:42
匠心雕龙---窗艺咂品
明人计成《园治》曰:“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窗以明透为主,不求穷工极巧。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镂;宜顺其性,不宜戕其体。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宋代把立柱、梁枋,这些起主要结构作用的构件加工和架设,称为大木作,而把窗内外的门窗、木隔墙、天花藻井等附属木构件的加工称为小木作。在明清建筑上,属于外延的门窗常有板门、隔扇、风门槛、窗支、摘窗、横批等式样。这些门窗又以隔扇为最常见。
在我没有接触这些关于建筑的书刊资料之前,我的概念隔扇就是房屋里面的木质花隔,其实应该是罩,而不是隔扇,在现在我接触这些资料说的隔扇,实际就是咱们通称的软门,也就是说。它上边儿有窗,下边儿有绦心板,一般的像大型的宫殿建筑的门,其实都是隔扇门,由于木结构门窗这一建筑结构轻巧,承担建筑维护的重要功能,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典型代表就是隔扇窗门。隔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又可以说既是窗又是门,是门与窗的结合,格即是木格,故又称隔扇。顾名思义,是指代木格门扇的一种门,所以在宋朝称之为格子门。由于处在建筑的主要立面,隔扇又常常是建筑装饰的重点所在。正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这一特征,造成了门窗在建筑中的突出作用和视觉审美的中心地位。由于格扇门采光效果好,因而取代了板门。在宋朝隔扇大量用于房门,革新的形式也开始趋于装饰化,到明清时,不仅革新成几何图样与花卉人物,而且连裙板上的也雕饰着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
除了王府豪宅的隔扇门,一般小门小户的屋门,实际也是一种单开的隔扇门。因为这种屋门,一般都是上面有个带木格边框的中心镶玻璃的木门,下面是门芯板。因为屋门是很少有硬门(整扇门全是不透光的木质材料制成)而且因为门的尺寸较小,所以都是单开门。不过我有印象,我家的屋门里面,还有二层门,是对开的,也是全木硬门,(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防盗门”)不过这种内门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都拆除了。除了宫殿豪宅的隔扇门(窗),一般的四合院的房屋窗户,基本是分为三层,底墙是砖砌结构,中间是带木棂的玻璃窗,再往上就是各种带有图案的木格窗,一般都是糊窗户纸。记得我家原来的北屋上面就是支窗,不过有了外层的支窗,里面还得有一层糊了“冷布”的纱窗,当然也有的纱窗用的是铁纱,就是俗称的铁纱窗了。到了冬季,再替换冷布,糊上窗户纸。
说到南北地域的差异,俗称分为了“南方北方”是国家气温的一条分界线。小的时候,北京是被称之为北方城市的。而到了上山下乡,到了东北,才知道了什么叫大东北,这才是中国的大北方。这就说到了东北三大怪,其中一个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北京说冷,实际北京的数九寒冬,白天也就是零下几度而已,所以即便是屋里屋外的温度有反差,但是产生的雾气,在玻璃上也曾经有过窗花的儿时记忆,但是北京的窗户纸,确是糊在窗户里面的。而为什么东北的窗户纸糊在窗户外面呢,因为东北的屋里屋外反差很大,会产生巨大的雾气,一旦挂在窗户纸上,水汽就会把窗户纸淹渍坏了。而如果窗户纸糊窗户在外面,窗外的温度更低,水气雾气也挂冻不到窗户纸上,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东北特色。当然也要提到东北的双层玻璃窗户,不过东北的双层玻璃窗户,不像现在能够达到密封效果,所以在两层玻璃中间的底部,都铺上锯末吸水。
这再说到了北京的窗户。有两个儿时的显著特征,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在窗户上掏一个圆孔,然后把冬天的火炉烟筒伸出来;一个是在窗户上面都有一个“风斗。”这是预防煤气泄露一个防护部件,其实很简单,在风斗的里面掏一方洞,然后在屋子外面窗户相对的位置上,用高粱秆做骨架,是个长三角型,三面糊纸,顶端留一方口,作为屋内空气的流通之处。记得小时候,一般卖风车的小贩,同时也多卖风斗。而前面说到的火炉烟筒伸到屋外,其实这也很有讲究:首先在烟筒的出口处,一般再安装一个拐脖,但拐脖的走向,是朝上的,但又不是90度直角,而是稍微偏斜30度左右,而且基本是偏向东南方向,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按拐脖是为了不灌风,而直接朝上,下雪天,雪花就会灌进烟筒。而偏斜东南方向,是因为北京冬天多是西北风,所以选择烟筒出风口方向,也很有学问。那是不是按烟筒这件事就这么简单了呢,不是,还有一个门道:就是在拐脖底下吊着一个小铁桶,干嘛使得?对了是接烟筒油子的。这里面也有学问:烟筒伸出来的下垂要有一个角度,如果烟筒水平上扬,那么烟筒油渍就流不出来,而矫枉过正,把烟筒出口低于水平太过,自然就对烟筒的出风产生影响,所以就是在烟筒出口的仰俯几度之间,也是民间的学问呀。
白鹤群先生所著《老北京。居住》,其中有一段儿叫做北京人消暑方法之一糊窗户:北京的夏天极热,秋老虎也不饶人,大四合院儿有钱的人家,到时候就有人赶上门来搭凉棚儿,搭不起或院落小而无法搭天棚的人家,只有从自家房屋上采用通气的方法降温了。大杂院儿中的居民降温方法是用一种农村之称的大孔冷布糊窗户,这种冷布因让人感到能降低室内温度而得名。但它名叫布,实际上与我们穿衣用的布有很大差别。这种布是一种孔距十分稀大的纱布,使这种纱布糊窗户则透风、爽亮。优点虽多,可冷布的缺点也多,冷布不能长时期使用。夏天一过去,冷布由白就变成了黄色,风吹日晒后布的纤维变硬,经过浆洗的冷布特别脆,一洗就成了糊糊儿。好在冷布价格十分便宜,北京人也就认头了,一般都是来年时再换新的。 关于冷布糊窗户,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一段灯谜相声。侯先生说的灯谜是:转年来到五月中,家人买纸糊窗棂,丈夫出外三年整,一封书信半字空。这四句话中各打中草药各一,分别为半夏、防风、当归、白芷。逗哏的非要从谜底中找茬儿。说既是半夏,天气甚热,焉有糊窗户、御风的道理。捧哏讲:家人分娩,为了防风。逗哏再问:既然丈夫外出三年未归,佳人何以分娩,腹中怀的是谁人种,信上无字,邮差如何将信送来?二人一捧一逗,插科打诨,惹得观众哈哈大笑。这段相声可能是记在北京人用冷布降温中最绝妙的文字了。
北京房屋的窗户,旧时多为木质,不似今日,多有金刚金属钢窗。旧时窗子可以分成两部分拆卸,一部分为固定的,京人称为纱属子,是糊冷布用的。活动部分的沙屉子是木制的小方格窗,易于糊东窗纸,北京人称窗户纸为高丽纸。这种纸色白略薄,上面有竖条格,可透亮。这种纸也可以练书法,颇有江南宣纸的味道。夏天,人们将活动的那扇窗支起,利用固定的冷布窗屉来通风隔热。因为冷布一侧,北京人用高粱杆儿,小线儿,小钉儿做的卷,窗户昼卷夜放,用以调节气氛温度,颇为方便。冬季时,再将支起的活动窗放下,用于保温。上述两部分都是在窗户前向光面的高处,这两窗之下,坎墙之上为固定玻璃窗。有条件的人家在玻璃窗外做成护窗板,一则保护玻璃不碎,使用长久,二则保温,只是每天晨拆西挂,颇费时间。白先生所说的这些事,我都记忆犹新,现在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已经很少了,而白先生所说的这些关于窗户的故事,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真成为故事了。
虎年 四月天
京东 云深阁
匠心雕龙---窗艺咂品
匠心雕龙---窗艺咂品
明人计成《园治》曰:“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窗以明透为主,不求穷工极巧。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镂;宜顺其性,不宜戕其体。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宋代把立柱、梁枋,这些起主要结构作用的构件加工和架设,称为大木作,而把窗内外的门窗、木隔墙、天花藻井等附属木构件的加工称为小木作。在明清建筑上,属于外延的门窗常有板门、隔扇、风门槛、窗支、摘窗、横批等式样。这些门窗又以隔扇为最常见。
在我没有接触这些关于建筑的书刊资料之前,我的概念隔扇就是房屋里面的木质花隔,其实应该是罩,而不是隔扇,在现在我接触这些资料说的隔扇,实际就是咱们通称的软门,也就是说。它上边儿有窗,下边儿有绦心板,一般的像大型的宫殿建筑的门,其实都是隔扇门,由于木结构门窗这一建筑结构轻巧,承担建筑维护的重要功能,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典型代表就是隔扇窗门。隔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又可以说既是窗又是门,是门与窗的结合,格即是木格,故又称隔扇。顾名思义,是指代木格门扇的一种门,所以在宋朝称之为格子门。由于处在建筑的主要立面,隔扇又常常是建筑装饰的重点所在。正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这一特征,造成了门窗在建筑中的突出作用和视觉审美的中心地位。由于格扇门采光效果好,因而取代了板门。在宋朝隔扇大量用于房门,革新的形式也开始趋于装饰化,到明清时,不仅革新成几何图样与花卉人物,而且连裙板上的也雕饰着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
除了王府豪宅的隔扇门,一般小门小户的屋门,实际也是一种单开的隔扇门。因为这种屋门,一般都是上面有个带木格边框的中心镶玻璃的木门,下面是门芯板。因为屋门是很少有硬门(整扇门全是不透光的木质材料制成)而且因为门的尺寸较小,所以都是单开门。不过我有印象,我家的屋门里面,还有二层门,是对开的,也是全木硬门,(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防盗门”)不过这种内门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都拆除了。除了宫殿豪宅的隔扇门(窗),一般的四合院的房屋窗户,基本是分为三层,底墙是砖砌结构,中间是带木棂的玻璃窗,再往上就是各种带有图案的木格窗,一般都是糊窗户纸。记得我家原来的北屋上面就是支窗,不过有了外层的支窗,里面还得有一层糊了“冷布”的纱窗,当然也有的纱窗用的是铁纱,就是俗称的铁纱窗了。到了冬季,再替换冷布,糊上窗户纸。
说到南北地域的差异,俗称分为了“南方北方”是国家气温的一条分界线。小的时候,北京是被称之为北方城市的。而到了上山下乡,到了东北,才知道了什么叫大东北,这才是中国的大北方。这就说到了东北三大怪,其中一个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北京说冷,实际北京的数九寒冬,白天也就是零下几度而已,所以即便是屋里屋外的温度有反差,但是产生的雾气,在玻璃上也曾经有过窗花的儿时记忆,但是北京的窗户纸,确是糊在窗户里面的。而为什么东北的窗户纸糊在窗户外面呢,因为东北的屋里屋外反差很大,会产生巨大的雾气,一旦挂在窗户纸上,水汽就会把窗户纸淹渍坏了。而如果窗户纸糊窗户在外面,窗外的温度更低,水气雾气也挂冻不到窗户纸上,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东北特色。当然也要提到东北的双层玻璃窗户,不过东北的双层玻璃窗户,不像现在能够达到密封效果,所以在两层玻璃中间的底部,都铺上锯末吸水。
这再说到了北京的窗户。有两个儿时的显著特征,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在窗户上掏一个圆孔,然后把冬天的火炉烟筒伸出来;一个是在窗户上面都有一个“风斗。”这是预防煤气泄露一个防护部件,其实很简单,在风斗的里面掏一方洞,然后在屋子外面窗户相对的位置上,用高粱秆做骨架,是个长三角型,三面糊纸,顶端留一方口,作为屋内空气的流通之处。记得小时候,一般卖风车的小贩,同时也多卖风斗。而前面说到的火炉烟筒伸到屋外,其实这也很有讲究:首先在烟筒的出口处,一般再安装一个拐脖,但拐脖的走向,是朝上的,但又不是90度直角,而是稍微偏斜30度左右,而且基本是偏向东南方向,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按拐脖是为了不灌风,而直接朝上,下雪天,雪花就会灌进烟筒。而偏斜东南方向,是因为北京冬天多是西北风,所以选择烟筒出风口方向,也很有学问。那是不是按烟筒这件事就这么简单了呢,不是,还有一个门道:就是在拐脖底下吊着一个小铁桶,干嘛使得?对了是接烟筒油子的。这里面也有学问:烟筒伸出来的下垂要有一个角度,如果烟筒水平上扬,那么烟筒油渍就流不出来,而矫枉过正,把烟筒出口低于水平太过,自然就对烟筒的出风产生影响,所以就是在烟筒出口的仰俯几度之间,也是民间的学问呀。
白鹤群先生所著《老北京。居住》,其中有一段儿叫做北京人消暑方法之一糊窗户:北京的夏天极热,秋老虎也不饶人,大四合院儿有钱的人家,到时候就有人赶上门来搭凉棚儿,搭不起或院落小而无法搭天棚的人家,只有从自家房屋上采用通气的方法降温了。大杂院儿中的居民降温方法是用一种农村之称的大孔冷布糊窗户,这种冷布因让人感到能降低室内温度而得名。但它名叫布,实际上与我们穿衣用的布有很大差别。这种布是一种孔距十分稀大的纱布,使这种纱布糊窗户则透风、爽亮。优点虽多,可冷布的缺点也多,冷布不能长时期使用。夏天一过去,冷布由白就变成了黄色,风吹日晒后布的纤维变硬,经过浆洗的冷布特别脆,一洗就成了糊糊儿。好在冷布价格十分便宜,北京人也就认头了,一般都是来年时再换新的。 关于冷布糊窗户,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一段灯谜相声。侯先生说的灯谜是:转年来到五月中,家人买纸糊窗棂,丈夫出外三年整,一封书信半字空。这四句话中各打中草药各一,分别为半夏、防风、当归、白芷。逗哏的非要从谜底中找茬儿。说既是半夏,天气甚热,焉有糊窗户、御风的道理。捧哏讲:家人分娩,为了防风。逗哏再问:既然丈夫外出三年未归,佳人何以分娩,腹中怀的是谁人种,信上无字,邮差如何将信送来?二人一捧一逗,插科打诨,惹得观众哈哈大笑。这段相声可能是记在北京人用冷布降温中最绝妙的文字了。
北京房屋的窗户,旧时多为木质,不似今日,多有金刚金属钢窗。旧时窗子可以分成两部分拆卸,一部分为固定的,京人称为纱属子,是糊冷布用的。活动部分的沙屉子是木制的小方格窗,易于糊东窗纸,北京人称窗户纸为高丽纸。这种纸色白略薄,上面有竖条格,可透亮。这种纸也可以练书法,颇有江南宣纸的味道。夏天,人们将活动的那扇窗支起,利用固定的冷布窗屉来通风隔热。因为冷布一侧,北京人用高粱杆儿,小线儿,小钉儿做的卷,窗户昼卷夜放,用以调节气氛温度,颇为方便。冬季时,再将支起的活动窗放下,用于保温。上述两部分都是在窗户前向光面的高处,这两窗之下,坎墙之上为固定玻璃窗。有条件的人家在玻璃窗外做成护窗板,一则保护玻璃不碎,使用长久,二则保温,只是每天晨拆西挂,颇费时间。白先生所说的这些事,我都记忆犹新,现在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已经很少了,而白先生所说的这些关于窗户的故事,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真成为故事了。
虎年 四月天
京东 云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