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龙—窗牅之艺
2022-04-26 07:09:06
匠心雕龙—窗牅之艺
说文释:在墙曰牅,在室曰囱。《释名。释宫室》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最初的窗称之为“囱”,是人类穴居时期为了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在洞穴顶部凿的小洞。发展到地面建筑后,便在房子的墙上开窗洞,称为牅。随着建筑的发展,窗的类型更为丰富,主要形式为直棂窗、槛窗、支摘窗、空窗、漏窗等。窗的功能也在采光、通风、窥视的同时兼有取景和装饰的作用。
根据窗所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墙上窗和院墙窗。墙上窗由窗框和窗扇组成,由于经常开启,多用木材制作。槛墙上的槛窗儿又称隔扇窗,它与隔扇门的形式相仿,但只有隔扇门的上半段的格心和绦环板,没有裙板,槛窗多位于隔扇门的两侧,并与隔扇门保持同一形式,包括色彩棂格花纹等。可以支撑的窗叫支窗,可以取下的窗叫摘窗,两者合在一起使用,叫支摘窗。南方有些地区将支摘窗,称之为和合窗,做成上中下三段。上下两排窗扇固定中间,窗扇可以向外支起,在北方因需要保温而做成两层窗,内层可以作为可以开启的木窗,外层为固定窗儿。说到支摘窗,又想起个话茬: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有一段就是衍生出的另一部文学作品《金瓶梅》。其中这段风花雪夜,始作俑者是从哪开始的呢?就是支摘窗。当潘金莲支起支摘窗,碰巧支窗的木棍落下,砸在了西门庆的头上,演绎出一曲绝唱,就算是无巧不成书,不过这段故事的起源,总归是和支摘窗有脱不开的干系的。
院墙的窗主要是连接墙外空间的窗,把院墙外的内外景观连通起来互相借景。一般的这种院墙的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窗,一种是漏窗。所谓空窗,只有窗洞,窗洞没有窗棱,可以沟通内外景观的作用。这种空窗像咱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也有着多种造型。漏窗有时也叫花窗,可在窗洞内雕出或做出各种优美的图案,装饰性和艺术性更强。中国传统建筑的漏窗有多种形式,如六角窗、椭圆窗、八卦窗、月洞窗、扇面窗、书卷窗、竹节窗、寿桃窗、蝴蝶窗等,颇有艺术韵味。在同一样式的窗框中,又采用不同的风格和装饰,构成各样的花窗,其内容多为几何图案、植物、花草、人物、动物、文字、器具等,极具观赏性。
说到窗户,我记得有这样两个描写东西窗的典故。一是唐朝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一个成语“东窗事发:原文是: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
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蟢亦死。王氏设蘸,方士伏章
,见蟢荷铁枷,问:"太师何在?"蟢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倍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上面两个典故,都提到了窗户,不过一个是西窗,一个是东窗。我稍微翻了一下相关的解释:李商隐所说西窗,并没有太多的特指,只不过借诗中的主人公,在外地怀念家中亲人时,想起了家中西面窗户上的蜡烛,情深意切,借窗生情。而下一个典故中提到的东窗,虽然在后人已经逐渐把东窗作为“事发”的一个典型环境道具,不过,在当时的文章中,确实用东窗来表示事发的地点,现在看来,只不过是水到渠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西窗和东窗似乎可以隐约的感受到一种背景含义的提示代指了。
说到这,又想起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因为说到窗户,就想到了这两句。其实这首诗的上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儿,而4幅独立的图景而意寓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矗立了他的乡情。而四句景象的描写就完全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这里就提到了一点,就是说诗人站在这个位置,实际让我们设身触地,我想应该是通过他屋里的窗户向外来观看,而引起的如此的心情。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也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诗的西窗含雪,通过这个窗户观看外面景色的难言之隐,其实从本意上说,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儿。带有融而为一,其中串联作用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情。在那希望之外,也能体味出的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转展寄托自己内心。而这首诗句,也正是在“窗含”这个点题的环境,借以“黄翠白青”的画面之中,抒发着作者内心无以言表的复杂心情。成为诗人杜甫的“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著名绝句。
在北京有着许多的皇家建筑,各种窗户的造型,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在皇家园林里也是独具匠心,各领风骚。我向大家推荐一个观赏花窗的经典,就是位于什刹海的恭王府,“都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皇家庭院、四合院散落一片。而其中最气派的恐怕就数这座什刹海畔的恭王府了——比皇宫小一号,又比四合院大一号。恭王府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有“99间半”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之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你进了内院儿可以看到一个建筑,就是藏宝的屋子,那个屋子的一楼,磨砖对缝滴水不漏儿,而二楼透气的窗,就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的花窗。这些花窗,造型各异,极其精美,也是我在北京能够看到集中的丰富的窗户形式的一个珍贵的观赏地。:“恭王府里最了不得的“后罩楼”。这是和珅的藏宝楼。整楼两层,长156米,上下两层楼,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之所以是99间半,是因为这个数字是故宫房间数字“9999间半”的尾数。藏宝楼的后墙,据说开了88个窗户,每个窗户的形状都不一样,和大人就是根据这窗户的形状——相当于一面巨大的密码墙——来分类所收宝物。而后墙的厚度就有1米多,窗子下的位置是镂空的,和大人用来藏宝。精明一世的和珅可不会傻到明目张胆地在这些房间里摆放财物。据史料,和珅被抄家时,仅他家的白银存储就达九亿两,相当于满清二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满朝文武为之咋舌,难怪民间盛传“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意指和珅家的财宝相当于嘉庆的大额存单。如此贪官本该满门抄斩,凌迟处死,但奈于是皇帝的亲家叔,看在胞妹公爹的份上,嘉庆皇帝还是手下留情,赐给和珅一条白绫,令其自尽。
北京文化博大精深,但可能近来人们更是关注打仗和疫情,上篇写到的“门芯对儿”,观赏点击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的摄影好友群,点击率刚超过300,创这一阵新低,而在北晚新视觉的网站点击几近5000,看来关心摄影的人,人间四月天,不聊风云只注风月,也许这一阵都是去拍花前月下,而无心惦念老北京这些文化的念想了。有个网友说这些片子是“功德无量”,我受之有愧,但我想,任何可以称之为功德的事,其实都是“无量”的,举手之劳,为老北京的文化的传承弘扬,动动手指,似乎也可谓“功德”了吧,谢谢。
虎年 春末
京东 云深阁
匠心雕龙—窗牅之艺
匠心雕龙—窗牅之艺
说文释:在墙曰牅,在室曰囱。《释名。释宫室》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最初的窗称之为“囱”,是人类穴居时期为了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在洞穴顶部凿的小洞。发展到地面建筑后,便在房子的墙上开窗洞,称为牅。随着建筑的发展,窗的类型更为丰富,主要形式为直棂窗、槛窗、支摘窗、空窗、漏窗等。窗的功能也在采光、通风、窥视的同时兼有取景和装饰的作用。
根据窗所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墙上窗和院墙窗。墙上窗由窗框和窗扇组成,由于经常开启,多用木材制作。槛墙上的槛窗儿又称隔扇窗,它与隔扇门的形式相仿,但只有隔扇门的上半段的格心和绦环板,没有裙板,槛窗多位于隔扇门的两侧,并与隔扇门保持同一形式,包括色彩棂格花纹等。可以支撑的窗叫支窗,可以取下的窗叫摘窗,两者合在一起使用,叫支摘窗。南方有些地区将支摘窗,称之为和合窗,做成上中下三段。上下两排窗扇固定中间,窗扇可以向外支起,在北方因需要保温而做成两层窗,内层可以作为可以开启的木窗,外层为固定窗儿。说到支摘窗,又想起个话茬: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有一段就是衍生出的另一部文学作品《金瓶梅》。其中这段风花雪夜,始作俑者是从哪开始的呢?就是支摘窗。当潘金莲支起支摘窗,碰巧支窗的木棍落下,砸在了西门庆的头上,演绎出一曲绝唱,就算是无巧不成书,不过这段故事的起源,总归是和支摘窗有脱不开的干系的。
院墙的窗主要是连接墙外空间的窗,把院墙外的内外景观连通起来互相借景。一般的这种院墙的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窗,一种是漏窗。所谓空窗,只有窗洞,窗洞没有窗棱,可以沟通内外景观的作用。这种空窗像咱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也有着多种造型。漏窗有时也叫花窗,可在窗洞内雕出或做出各种优美的图案,装饰性和艺术性更强。中国传统建筑的漏窗有多种形式,如六角窗、椭圆窗、八卦窗、月洞窗、扇面窗、书卷窗、竹节窗、寿桃窗、蝴蝶窗等,颇有艺术韵味。在同一样式的窗框中,又采用不同的风格和装饰,构成各样的花窗,其内容多为几何图案、植物、花草、人物、动物、文字、器具等,极具观赏性。
说到窗户,我记得有这样两个描写东西窗的典故。一是唐朝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一个成语“东窗事发:原文是: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 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蟢亦死。王氏设蘸,方士伏章 ,见蟢荷铁枷,问:"太师何在?"蟢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倍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上面两个典故,都提到了窗户,不过一个是西窗,一个是东窗。我稍微翻了一下相关的解释:李商隐所说西窗,并没有太多的特指,只不过借诗中的主人公,在外地怀念家中亲人时,想起了家中西面窗户上的蜡烛,情深意切,借窗生情。而下一个典故中提到的东窗,虽然在后人已经逐渐把东窗作为“事发”的一个典型环境道具,不过,在当时的文章中,确实用东窗来表示事发的地点,现在看来,只不过是水到渠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西窗和东窗似乎可以隐约的感受到一种背景含义的提示代指了。
说到这,又想起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因为说到窗户,就想到了这两句。其实这首诗的上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儿,而4幅独立的图景而意寓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矗立了他的乡情。而四句景象的描写就完全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这里就提到了一点,就是说诗人站在这个位置,实际让我们设身触地,我想应该是通过他屋里的窗户向外来观看,而引起的如此的心情。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也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诗的西窗含雪,通过这个窗户观看外面景色的难言之隐,其实从本意上说,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儿。带有融而为一,其中串联作用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情。在那希望之外,也能体味出的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转展寄托自己内心。而这首诗句,也正是在“窗含”这个点题的环境,借以“黄翠白青”的画面之中,抒发着作者内心无以言表的复杂心情。成为诗人杜甫的“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著名绝句。
在北京有着许多的皇家建筑,各种窗户的造型,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在皇家园林里也是独具匠心,各领风骚。我向大家推荐一个观赏花窗的经典,就是位于什刹海的恭王府,“都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皇家庭院、四合院散落一片。而其中最气派的恐怕就数这座什刹海畔的恭王府了——比皇宫小一号,又比四合院大一号。恭王府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有“99间半”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之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你进了内院儿可以看到一个建筑,就是藏宝的屋子,那个屋子的一楼,磨砖对缝滴水不漏儿,而二楼透气的窗,就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的花窗。这些花窗,造型各异,极其精美,也是我在北京能够看到集中的丰富的窗户形式的一个珍贵的观赏地。:“恭王府里最了不得的“后罩楼”。这是和珅的藏宝楼。整楼两层,长156米,上下两层楼,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之所以是99间半,是因为这个数字是故宫房间数字“9999间半”的尾数。藏宝楼的后墙,据说开了88个窗户,每个窗户的形状都不一样,和大人就是根据这窗户的形状——相当于一面巨大的密码墙——来分类所收宝物。而后墙的厚度就有1米多,窗子下的位置是镂空的,和大人用来藏宝。精明一世的和珅可不会傻到明目张胆地在这些房间里摆放财物。据史料,和珅被抄家时,仅他家的白银存储就达九亿两,相当于满清二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满朝文武为之咋舌,难怪民间盛传“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意指和珅家的财宝相当于嘉庆的大额存单。如此贪官本该满门抄斩,凌迟处死,但奈于是皇帝的亲家叔,看在胞妹公爹的份上,嘉庆皇帝还是手下留情,赐给和珅一条白绫,令其自尽。
北京文化博大精深,但可能近来人们更是关注打仗和疫情,上篇写到的“门芯对儿”,观赏点击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的摄影好友群,点击率刚超过300,创这一阵新低,而在北晚新视觉的网站点击几近5000,看来关心摄影的人,人间四月天,不聊风云只注风月,也许这一阵都是去拍花前月下,而无心惦念老北京这些文化的念想了。有个网友说这些片子是“功德无量”,我受之有愧,但我想,任何可以称之为功德的事,其实都是“无量”的,举手之劳,为老北京的文化的传承弘扬,动动手指,似乎也可谓“功德”了吧,谢谢。
虎年 春末
京东 云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