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捧月——兴善寺,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7-11-16 09:18:25)
标签:
刘长卿赵嘏南传寂上人文化 |
分类: 评论 |
案:在作以下篇章时,我发现,唐代诗人刘长卿和赵嘏也是与兴善寺住持灵澈唱和的诗人。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有10首之多。以后再介绍。这里特别介绍一下灵澈。
《众星捧月——兴善寺,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众星捧月,众星灿烂。如果把佛教看作一轮明月的话,那么,寺庙就是环绕明月的星星。浙江剡东境域(即现新昌县境域)拱卫佛教这轮明月的寺院,就如同一颗颗星光闪耀的璀璨夺目的明珠。
值得注意的是,自东晋以降,在浙江剡东这佛教文化中心,诞生过佛教般若学的宗派“六家七宗”中的“五家六宗”,深刻地加深了对佛教的认识与理解,深刻地影响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其中最杰出的,贡献最大的是创立般若学“即色宗”的高僧、佛教般若学的理论家、佛教宣传家——支遁。
支遁在这里写有《弥勒像赞》和《阿弥陀佛像赞》,支持“剡东六寺”包括兴善寺、南岩寺、天姥寺、东岇寺、石城寺、灵鹫寺的弥勒造像和阿弥陀佛造像。支遁的影响因此百代而不衰。
在唐代,浙江剡东境域(即现新昌境域)是唐诗之路的重镇。而这些有着历史渊源和厚重文化遗产的星光闪闪的寺院,在唐诗之路上很自然地成为唐诗之路上行吟诗人敬仰的对象、歌咏的对象,成为行吟诗人流连忘返、栖居休闲的最好的场所,从而也使这些寺院包括兴善寺、沃洲精舍、南岩寺、天姥寺、东岇寺、石城寺(大佛寺)等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唐诗之路上放出异彩。
唐诗之路上行吟诗人在这些寺院包括兴善寺、南岩寺、天姥寺、沃洲精、东岇寺、石城寺(大佛寺)等留下了精彩的诗篇。我们将对这些诗篇进行注释、介绍和分析。
众星之一
兴善寺,在唐代中叶大放异彩。这与灵澈住持兴善寺有关,也与寂上人住持兴善寺有关
据《绍兴佛教志》载:兴善寺,为绍兴境内现存最早寺院(见嘉泰《会稽志》)。
兴善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北的澄潭镇横联村。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西域僧人幽闲至剡县穿岩十九峰下,结茅建寺,号新建寺。据现存石碑记载:兴善寺曾于唐开元、清乾隆年间两度重建;又曾改名为祖印寺。现寺内尚存“祖印重光”等石碑。
兴善寺 ,到唐代中叶大放异彩。
这与灵澈住持兴善寺有关,也与寂上人住持兴善寺有关。
灵澈住持兴善寺有李洞《赠兴善彻公上人》诗为证。
寂上人住持兴善寺有刘长卿的《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辞前苏州韦使君》诗和郑谷《题兴善寺寂上人院》的诗为证。
兴善寺因为灵澈的关系,也因为其后继者寂上人的关系,不少诗人都来到兴善寺这西晋时就存在的古老的寺庙,吟咏唱和,成一时之盛。
李洞有诗《赠兴善彻公上人》。这彻公上人,就是灵澈。灵澈(746~816),本姓杨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兴善寺、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灵澈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享誉当时诗坛。《全唐诗》卷810录存其诗一卷;著有《律宗引源》。元和十一年(861)卒。
灵澈有广泛的社会交往。
《宋高僧传·灵澈传》评论灵澈是冰雪聪明的“一代胜士”,说释灵澈,“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
灵澈住持云门寺、兴善寺,“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
“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
“ 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
“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
对于灵澈,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过唱和的友谊。刘长卿作用《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送方外上人》等诗描述他们之间交往的情愫。
张祜与灵澈有过诗文唱和的友谊。
灵澈去世,也引起唐代诗文大家柳宗元的伤感。柳宗元作《韩漳州书报澈上人亡因寄二绝》:
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
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
⒈京华:指长安。越吟:灵澈是越人,又从越客严维学诗,故云。
⒉兰亭会:《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⒊琼书:指灵彻诗文集。
4.桂江:《元和郡县志岭南道桂州临桂县》: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杨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
5.甬东:《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杜预注:“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即今浙江舟山。
诗中韩彰州,即韩泰。“永贞革新”“八司马”之一,时任彰州刺史。澈上人,指灵澈。刘禹锡《澈上人文集记》:"上人生于会稽,本汤氏子,聪察嗜学,不肯为凡夫。因辞父兄出家,号灵澈,字源澄。虽受经纶,一心好篇章,从越客严维学为诗,遂籍籍有闻。”“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宣州开元寺,年七十有一”。
在第一首诗中,柳宗元十分欣赏灵澈的才华,从自己与灵澈的交往中,感到灵澈是如同王羲之和支遁这样的高僧。第二首诗是想到老友韩漳州勤奋创作,才华出众,“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独标风采。思念老友的情思就如同这日夜流千里的桂江水相隔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才能与老友相聚?
一
凄凉沃洲僧,憔悴柴桑宰。
别来二十年,唯余两心在。
二
越江千里镜,越岭四时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彭城人,祖籍洛阳,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永贞革新”失败,坐贬连州刺史,贬为朗州司马。
刘禹锡落魄不自聊,被贬之地,蛮俗好巫,乃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为主客郎中。裴度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裴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
刘禹锡诗,晚年尤精。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灵澈曾驻锡衡岳寺。
因此灵澈与贬为连州(今广东北部、与湖南接界)的刘禹锡有过交往,并有诗唱和。
第一首诗是叙述两人相遇的以后又见面的情景。是游方的“凄凉沃洲僧”灵澈与贬谪途中的“憔悴”的刘禹锡在柴桑相遇,两人都相见如故。二十年后,两人在湖南相见,仍然“唯余两心在”,可见两人友谊的深笃。
第二首诗写两人这次相见的情景。是说灵澈所处的“越江千里镜”,而自己所处的是“越岭四时雪”,环境如此不同,但都是“逍遥人”,都是“夜深观水月”的精神透明的人。这是刘禹锡所感欣慰和喜悦的。
送僧仲颛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
释子道成神气间,住持曾上清凉山。
清室礼拜见真像,金毛玉髫卿云间。
西游长安隶僧籍,本寺门前曲江碧。
松间白月照宝书,竹下香泉洒瑶席。
前时学得经论成,奔驰象马开禅扃。
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
旧闻南方多长老,次第来入荆门道。
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
宴坐东阳枯树下,经行居此故台边。
忽忆遗民社中客,为我衡阳驻飞锡。
讲罢同寻相鹤经,闲来共蜡登山屐。
一旦扬眉望沃洲,自言王谢与同游。
凭将杂拟三十首,寄与江南汤慧休。
品赏
这首赠僧仲颛东游的诗,是对僧仲颛即将东游的祝贺与嘱咐。诗中对住持衡岳寺的僧仲颛佛道的高深抱有敬仰的心情。对仲颛曾上建康清凉山,“清室礼拜见真像,金毛玉髫卿云间”,加持森严,表示赞佩。对仲颛又“西游长安隶僧籍,”“松间白月照宝书,竹下香泉洒瑶席”,精研佛学,更是赞叹不已。说是仲颛终于将湖南这里变成访学问道的胜地,是“旧时学得经论成,奔驰象马开禅扃。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旧闻南方多长老,次第来入荆门道”。
而这次仲颛又要东游,带着荆州厚重的佛学去到南朝故地,更值得庆贺。
“忽忆遗民社中客,为我衡阳驻飞锡。”这里的“遗民”即灵澈。由仲颛东游,忽然回忆起在衡阳与灵澈的交游,是“讲罢同寻相鹤经,闲来共蜡登山屐。”而灵澈“一旦扬眉望沃洲,自言王谢与同游”。灵澈一旦望沃洲,就眉飞色舞,为自己能够在沃洲山与王羲之、谢安的精神同游自豪不已。
刘禹锡托咐仲颛说:“凭将杂拟三十首,寄与江南汤慧休。”汤慧休,即灵澈。可见刘禹锡对灵澈怀着多么深厚的情感。
以上,可见灵澈在对外交往上和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及对佛学研究的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