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关于历法的制定
(2009-12-08 08:33:11)
标签:
历法朔望月二十八宿秋分太阳年中国文化 |
分类: 随笔 |
《尚书·尧典》关于历法的制定
读《尚书》,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其中《尧典》对历法制定的记载,特别具有科学价值。我将其用语体文写出,供欣赏。不妥之处,请批评。
为了百姓进行农业耕作,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的方便,尧命部下观察四时八节季节的变化,进行制定历法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了制定历法这样一件大事。
他命羲伯、和伯从敬顺春天开始,以春天统领四时,推算日、月、二十八宿①的运行,来确定推算节气的方法。
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暘谷的地方。羲仲在那里谨敬地迎接东方升起的太阳,观察和辨别太阳在东方升起的时刻和位置,以测定不同的时节。羲仲在暘谷发现“春分”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南方天空出现二十八宿中的“张星”;“张星”,即南方朱雀七宿。这是“春分”的开始。他确定以“春分”这一天,区别各三个月的春、夏、秋、冬四季,确定四时昼夜平均、白昼最长和白昼最短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从而掌握住了这关键的四个节气。
从此,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在“春分”这一天,按照老年、壮年,各司其职,开始进行农耕以及鸟、兽的繁育和生殖的管理。
尧命羲叔到南方交州的地方。羲叔在那里辨别“夏至”这一天,日影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的情况。“夏至”的这一天时间最长,被称为“日永”。羲叔在这一天的黄昏时,观察到二十八宿中的中心星——“火星”位于正南方。这是“仲夏”的开始。这时,鸟兽的毛稀疏脱落。人民各就所从事的,进行适合夏季到来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
尧命和仲住到西方昧谷的地方。和仲在昧谷这里从寅时(下午四时)开始,观察太阳一天行程完成的过程和西落时刻的位置,谨敬地设坛祭祀,饯送西下的太阳。他发现“秋分”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秋分,被称为“宵中”。二十八宿中的虚星,在黄昏时位于正南方,标志着秋天的到来。鸟兽的羽毛更生。人们可以整理收拾工具,进行适合秋季到来的各种事情。
尧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和叔在幽都那里辩明一年的冬尽春来。和叔发现,“冬至”这一天,白昼的时间最短。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在黄昏时位于正南方,是为“仲冬”。冬天开始。鸟兽长出厚厚的羽毛。人们入室避寒。
尧对羲氏、和氏以及羲伯、羲叔、和伯、和仲、和叔一年的工作很满意,对他们说:“经过你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确定了一周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又六旬又六日;以三百五十四天为整数,以多余的天数置闰月,确定四时以成岁。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呀。”(以上见《尚书》、《史记》)
五千年前,在尧那个农耕粗放的时代,先民已经掌握了太阳年、朔望月(朔,初一日,新月;望,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满月)和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节气,开始了中国历法的制定,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历法在以后的岁月里得到不断的完善,给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后来,中国古代完善的历法,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朔望月。
根据精确的计算,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个小时44分2.8秒。
阴历一个月为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计三百五十四天,就是根据朔望月但天文现象制定的。这比太阳年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将多余的天数累积起来为一个月,置闰月。如果不置闰月,三五年后,就会导致四季划定的错乱;每年多余出来的天数,积三年,就会多余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与后世的历法不同,在古代,夏以前,闰月置于年终,为十三个月。后世历法分置这多余的时间,每十九年置闰月七次。这样来确定、调整四时(四季)以成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