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济南:老虎山—黑峪—龙洞—报恩塔—老君崖

标签:
老虎山龙洞报恩塔黑峪杂谈 |
分类: 驴行济南 |

2018年3月17日星期六,天气预报3-10度,北风3级,阴转小雨。漫步在春雨淅沥、云雾缭绕的山野里的确很美,令人陶醉。曾经的经历有苦也有乐:记得番龙山突遇暴雨,山水裹挟着泥砂狂泻而下,一时间慌不择路误入歧途地尴尬;细雨迷雾中在天井峪的山崖上遇狂风袭击,吹的雨衣猎猎作响,整个人险些被吹下山崖;还有从红叶谷往西营穿越途中,一路上小雨下个不停,衣服、鞋子都湿透了,整个人浸泡在冰冷的雨水中,寒风中个个冻地瑟瑟发抖,此等经历令人终生难忘。
而今已没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地冲动和疯狂,这样的天气还是选择藏龙涧走一趟比较把握。早上八点半我们山野户外一行13人(我爱我家、墨轩、快乐一家人两人、吾行我素、银龙两人、高山流水、走四方两人、麦克仇两人、拙人勤耕)在浆水泉49路公交车终点站集合后,向南走大约500米从左边的小路上山,第一个目标:攀登老虎山。
已经不记得从浆水泉走过多少次了,但始终没有爬过老虎山。随着老虎山遂道贯通和二环东路南延线通车,老虎山的名字似乎越来越响了。老虎山海拔约400米左右,山不高却陡,一路上布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一开始就步步登高,考验我们的毅力。途中有多条沿山腰向南的小路,我们的目标是老虎山顶,便不为其所动,继续努力地攀登。
当站上老虎山顶时,视线十分开阔,东面的廻龙山、狸猫山,西面的太平顶、佛慧山等近在眼前。老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战争年代战壕的遗迹,虽已部分坍塌,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老虎山与廻龙山一西一东成掎角之势扼守战略要道。






我们多次登临龙洞山,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以前凭几分侥幸进入龙洞。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天终于可以轻松地到此一游了。
我们看过山上的两个天坑,站在龙洞山崖边,对面就是锦屏崖,崖壁上翠柏悬生,荆榆点洒,山花缀饰。壁间凿有“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壁立千仞”,笔划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灿烂如绣,被誉之“锦屏春晓”,旧时列为济南八景之一。
我们沿龙洞山的一条石缝慢慢向下,来到龙洞东口,此口约一人多高一米多宽,我们借助手电和手机的灯光慢慢向前,越向里走越宽敞,洞身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横出,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下滴,铿锵有韵。约走过百米左右,来到一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数十人。壁间镌刻佛像三组,50余尊,其中三尊高4米,为东魏天平年间作品,法相端庄,风格古朴。其他多为隋代凿建。从西面的洞口出来,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为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洞口西面还有一小洞,洞壁亦塑有多尊佛像。与龙洞进口相隔不远处,也有一洞,悬于陡壁上,就是我们从山顶上看到的天坑。




从龙洞出来,沿栈道向下来到“寿圣院”旧址,“寿圣院”魏晋所建之名刹。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赐名“寿圣院”。殿内祀龙王、龙子、龙女、金龙等神像,香火盛极一时。天旱“祷雨必应”,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再晋封为“灵惠公”。
如今寺院已倾圮,在此基础上修了新的建筑,六块老石碑保存尚好。其中北宋元丰二年与元符三年(1100年)镌刻的石碑,上面记载着该山龙神降雨的故事。

离开报恩塔,我们沿山沟向上登上老君崖,老君崖海拔大约380米,因其扼守龙洞峪进口,战争年代山上修筑了好多碉堡,故当地百姓又称其为碉堡山。老君崖北侧因修地铁和二环南路东延线,已经变成工地,山崖被挖断,原有的山路已不通。只能沿着驴友新走出来的路下山,出来正好是龙鼎大道最南端。
下午3点6分来到K139路公交车站,结束了今天的行程。今天全部行程13.4公里,累积拔高602米,累积下降457米。藏龙涧最大的好处是线路可长可短,强度可大可小,且乘车方便,当然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景色无与伦比。
今天走在龙鼎大道,看到昔日一座座美丽的青山几年之内已先后消失了,剩下的老君崖、黑虎崖等已是千疮百孔。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工地、飞架两山之间的高架桥、上下高架的引桥和两侧大片高耸的大楼,龙洞峪的进口已经被堵住,感觉非常压抑。
我们从老虎山顶继续向南,最后来到一断崖前。山下是一采石场,断崖是采石后留下的残壁。断崖的西侧山体已经被挖成垂直的悬崖,崖顶只留下不足一米宽,如同薄薄的刀刃。小心翼翼沿着刀刃走到最南端,发现由于采石过程的巨大振动已使山崖松动,稍一用力有些石块就会掉落,非常危险。且南端几乎也是垂直上下的断崖,看来此路不通。
只好迂回到西面山坡下到采石场,再沿小路从搬倒井东进山。然后,沿小岭、大岭向东走。一路上来来往往人流不断,山路狭窄,遇对面来人一方必须停下让行。天下驴友一家亲,大家相见总是礼貌地打招呼和相互礼让。
初春时节好多植物已经开始盟发,虽然今年少雨干旱,翠绿的苦菜子已经顽强地冒出来了,且长势良好,看来生长在野外的植物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只要满足其基本生存条件就会顽强地繁衍生息。


我们沿小岭、大岭、来到官山橛子山西面,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可以从官山橛子山南去黑峪,也可从山北去黑峪。走山南要爬好几座山,而山北面道路相对平坦省力。大家刚爬了老虎山,一路走来体能消耗比较大,我们选择从官山橛子山北去黑峪。
这条路没有多少起伏较平坦,最后从石房子(林场旧址)下到黑峪沟再翻上来就到达黑峪。到达黑峪已经11点40分,决定在此休息午餐。大家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餐,围坐在随意搭起的石桌旁共进午餐。
餐后,下一目标天坑、龙洞。从黑峪到天坑大约1.5公里,餐后体能得到恢复很快来到天坑,天坑位于龙洞山(又称禹登山)之巅。相传,唐尧时,有孽龙于此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来捉拿,孽龙钻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称禹登山。




我们多次登临龙洞山,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以前凭几分侥幸进入龙洞。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天终于可以轻松地到此一游了。
我们看过山上的两个天坑,站在龙洞山崖边,对面就是锦屏崖,崖壁上翠柏悬生,荆榆点洒,山花缀饰。壁间凿有“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壁立千仞”,笔划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灿烂如绣,被誉之“锦屏春晓”,旧时列为济南八景之一。
我们沿龙洞山的一条石缝慢慢向下,来到龙洞东口,此口约一人多高一米多宽,我们借助手电和手机的灯光慢慢向前,越向里走越宽敞,洞身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横出,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下滴,铿锵有韵。约走过百米左右,来到一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数十人。壁间镌刻佛像三组,50余尊,其中三尊高4米,为东魏天平年间作品,法相端庄,风格古朴。其他多为隋代凿建。从西面的洞口出来,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为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洞口西面还有一小洞,洞壁亦塑有多尊佛像。与龙洞进口相隔不远处,也有一洞,悬于陡壁上,就是我们从山顶上看到的天坑。




从龙洞出来,沿栈道向下来到“寿圣院”旧址,“寿圣院”魏晋所建之名刹。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赐名“寿圣院”。殿内祀龙王、龙子、龙女、金龙等神像,香火盛极一时。天旱“祷雨必应”,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再晋封为“灵惠公”。
如今寺院已倾圮,在此基础上修了新的建筑,六块老石碑保存尚好。其中北宋元丰二年与元符三年(1100年)镌刻的石碑,上面记载着该山龙神降雨的故事。
寿圣院向东走几步,抬头北望“三秀峰”耸立在眼前,三秀峰突兀环列,拔地而起,三峰危立,相簇相拥,陡峭如削,奇松异柏点缀其上,似神工鬼斧所为。


继续向东,路北有一上山小路,沿此上去是鹫栖岩,岩巅矗立七级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报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东惠民)开元寺东大圣院僧人宗义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记。
鹫栖岩北侧,独秀峰孤标雄拔,据说:石壁上布满宋元以来拜谒龙神、游览胜迹的大字摩刻10余种。其中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齐州知州范纯仁元丰四年 1081年)的题刻。这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气势雄浑,神韵潇洒,堪为奇观。


继续向东,路北有一上山小路,沿此上去是鹫栖岩,岩巅矗立七级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报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东惠民)开元寺东大圣院僧人宗义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记。
鹫栖岩北侧,独秀峰孤标雄拔,据说:石壁上布满宋元以来拜谒龙神、游览胜迹的大字摩刻10余种。其中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齐州知州范纯仁元丰四年 1081年)的题刻。这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气势雄浑,神韵潇洒,堪为奇观。

离开报恩塔,我们沿山沟向上登上老君崖,老君崖海拔大约380米,因其扼守龙洞峪进口,战争年代山上修筑了好多碉堡,故当地百姓又称其为碉堡山。老君崖北侧因修地铁和二环南路东延线,已经变成工地,山崖被挖断,原有的山路已不通。只能沿着驴友新走出来的路下山,出来正好是龙鼎大道最南端。
下午3点6分来到K139路公交车站,结束了今天的行程。今天全部行程13.4公里,累积拔高602米,累积下降457米。藏龙涧最大的好处是线路可长可短,强度可大可小,且乘车方便,当然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景色无与伦比。
今天走在龙鼎大道,看到昔日一座座美丽的青山几年之内已先后消失了,剩下的老君崖、黑虎崖等已是千疮百孔。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工地、飞架两山之间的高架桥、上下高架的引桥和两侧大片高耸的大楼,龙洞峪的进口已经被堵住,感觉非常压抑。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龙鼎大道和两边的建筑,将这一片原生态山体保护好,再把龙洞景区内的山涧砌上拦水坝,将山涧灌上水,不要多深2米就好,两山之间可以修上小桥,两侧峭壁如削,涧内小船载着游客悠闲地来回穿梭戏水,如诗如画风光无限,简直可媲美小三峡、九寨沟。龙鼎大道这里原来是三面环山,如能保持其原始风貌,建成济南最大的绿色原生态公园,再加上龙洞风景区内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理所当然就是国内一流景区,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今,可惜......
!!!

前一篇:济南之夜:泉城广场 — 环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