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成功的真正经验

标签:
高铁铁路铁道部铁路总公司 |
分类: 放眼社会 |
中国高铁成功的真正经验
解筱文
21世纪以来的短短数年,中国高铁穿越时空隧道,以世界前所未有的运营时速、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创造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奇迹,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新航标。
早在几年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以及铁路装备品牌,拥有高铁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领先世界的高速铁路标准体系、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成套建造、工业制造、运营维护、人才队伍等支撑。
截至2018年末,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9万公里(不含既有线铁路提速达到200—250公里时速,后被降至160公里时速的2876公里高铁),超过世界高铁总量的70%。不仅如此,“十三五”末,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规模。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3.8万公里左右,2030年高铁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
在全球范围探求中国高铁成功经验,是否可以给国外发展高速铁路以借鉴?我以为,中国高铁成功经验非常宝贵,但对于国外基本没有用。仔细分析,迄今为止,除中国之外,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将高铁发展到如此水平和规模。如果真要学习借鉴,也只能在具体技术层面和战术细节。靠不夸张地讲,高铁能超越中国的国家,地球上还没有诞生。因为,它们毕竟不是中国!
总结中国高铁成功的真正经验,大致有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缺一不可,都是充分而必要条件。
NO.1:国土面积足够大
高速铁路,顾名思义,肯定要高速运营,有别于传统速度。因为速度高,所以必须线路运营距离长。中国敢在350公里运营时速上大范围创新发展高速铁路,并且还是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长大干线,其中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铁,就有1万多公里。首要条件就是中国国土面积大!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有足够让更高更快高速铁路尽情驰骋的先决条件。
以2018年底的高铁里程计,中国高铁网密度为30.2公里/万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国高铁网密度为31.3公里/万平方公里,至2025年,中国高铁网密度则为39.6公里/万平方公里。若按20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标准,国土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方能有条件建设1000公里高铁。
这样的国家有50个(为表述方便,以下国家面积数值单位省去万平方公里)。
分别是俄罗斯( 1707.5)、加拿大(997.1)、中国(960)、美国 (936.4)、巴西(854.7)、澳大利亚 (774.1)、 印度 (328.8)、阿根廷(278)、哈萨克斯坦(271.7)、苏丹 (250.6)、阿尔及利亚(238.2)、刚果(金)(234.5、沙特阿拉伯(215)、墨西哥(195.8)、印尼(190.5)、利比亚(176)、 伊朗(163.3)、蒙古(156.7)、秘鲁(128.5)、乍得(128.4)、尼日尔(126.7)、安哥拉(124.7)、马里(124)、南非(122.1)、哥伦比亚(113.9)、埃塞俄比亚(110.4)、玻利维亚(109.9)、毛里塔尼亚(102.6)、埃及(100.1)、坦桑尼亚(94.5)、尼日利亚(92.4)、委内瑞拉(91.2)、纳米比亚(82.4、莫桑比克(80.2、巴基斯坦(79.6)、土耳其(77.5)、智利 (75.7)、赞比亚(75.3)、缅甸(67.7)、 阿富汗(65.2)、索马里(63.8)、中非(62.3)、乌克兰(60.4)、马达加斯加(58.7)、博茨瓦纳(58.2)、肯尼亚(58)、法国(55. 2)、也门(52.8)、泰国(51.3)、西班牙(50.6)。
当然,作为高铁原创国,日本(37.8)有3041公里的运营高铁,已经很了不起。但是,日本再发展高铁,国土面积肯定不给力,目前轮轨最高时速也就300公里。350公里时速运营的高铁,全球目前只有中国。2017年,中国当年开通的高铁长度就超过日本新干线的总和,平均每天新增8公里。
国土面积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国家面积太小,高铁发展规模受限,运营速度太高,还没跑起来就得减速,一不小心得可能“冲”出国土。比如,德国、日本等这些50万平方公里以下面积的高铁先行国家,更适合给其他国家发展高铁。
中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地形多样、气候多样,也只有如此,才让中国挑战各种气候、地理等环境,集发展之大成,将高铁极致化发展。
NO.2:人口数量足够多
高速铁路是承担客运服务的铁路,具有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特点。一条高铁每日间隔发车可达到3分钟,双向年运量1.6亿人次。这样巨大的运能,必须有足够的人口作为基础,也就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力作支撑。
所以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人口至少也得有5000万人。按照2016年世界人口排名,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有27个(为表述方便,以下国家人口数值单位省去亿人)。
中国(14)、印度(13)、美国(3.22)、印尼(2.58)、巴西(2.05)、巴基斯坦(1.92)、尼日利亚(1.82)、孟加拉国(1.64)、俄罗斯(1.46)、日本(1.27)、墨西哥(1.26)、埃塞俄比亚(1.04)、菲律宾(1.02)、 越南(0.93)、埃及 (0.9)、德国(0.8)、伊朗(0.79)、土耳其(0.78)、刚果(金)(0.72)、泰国(0.68)、法国 (0.67)、英国(0.65)、意大利(0.61)、南非(0.55)、缅甸(0.55)、坦桑尼亚 (0.51)、韩国(0.5)
满足国土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0万人条件的国家,经过合并同类项,仅剩下17个。即,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土耳其、刚果(金)、泰国、法国、缅甸。
NO.3:经济实力足够强
建设发展高铁,涉及到的桥隧、站场、线路等基础工程以及移动装备,个个都是超级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是举国之力支撑的大工程。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也就是一条1000公里的高铁线路,大约需要投资3000亿元。
世界银行对2013年末中国27条运行中高铁建设成本进行分析,设计时速350 公里的线路单位成本为每公里9400万至1.83亿元。设计时速250 公里的客运专线(个别除外)的单位成本为每公里7000万至1.69亿元。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时速350 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 公里 的项目为0.87亿元/公里。
相比之下,欧洲高铁(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的建设成本高达每公里1.5-2.4亿元人民币。加利福尼亚州高铁建设成本(不包括土地、机车车辆和建设期利息)甚至高达每公里52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
总体而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性价比最优,每公里也超过1亿元。如,京沪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318公里,概算总投资2176亿人民币。正在规划建设的京九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有3000多公里,预计投资需4200亿。
按照中国高铁运营估算,在高铁建设中投入超过3万亿元。所以没有足够国家财力和物力支撑,是没有办法修建像样高铁的。
前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符合条件的17个国家中,进入2017年世界GDP排名前50名的,仅剩美国、中国、法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泰国、伊朗、埃及、巴基斯坦,这13个国家。
NO.4:大工业体系完整
大工业体系是指在国家地域范围内,工业组织和技术经济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大工业体系完整性不是考量某项或者某些技术的领先程度,而是对于国家工业基础的综合系统评价。
高铁作为庞大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涉及机械、冶金、建筑、机电、材料、仪器、电力、通信、化工等诸多工业产业。建设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具有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可以减少外方“卡脖子”控制,有利于形成自我能力,战略主导性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基础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若以外购、外包为主的方式建设发展规模化的高铁网,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没有相应的运维能力,更是难以为继。
按照联合国对工业体系分类,全球工业体系有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前述的13个国家中继续筛选,具有较为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强国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
美国工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新兴和尖端技术发达)、工业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很强,在军工、航空航天、医学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整体性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超过90%,但美国基础工业多以外包形式发展,工业产业空心化。
俄罗斯具有发展工业的各种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完整的军工体系,重工业发达,生产能力位于美国、中国、日本之后,名列世界第四。但轻工业落后,民用工业技术实力却排名在世界30名之外,工业体系完整性不超过70%。
印度在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部分领域处于先进水平,是全球制造业中第五大制造生产国,但是印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之路还很漫长。
法国在欧洲国家中具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涉及矿业、冶金、制造、化工、电器、食品加工、建筑等工业领域,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的三大支柱。汽车、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等工业领域在全球范围具有较明显。
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工业体系、工业量级、工业潜力及研发力量综合能力,是支撑中国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的重要基础,整体性发展潜力和优势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除印度之外,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具有发展高铁的良好工业基础。
(本文全文约1万字,因含有所谓的敏感词,不能在新浪博客刊出,请点
(本文节选解筱文所著的《中国铁路经济方略》一书,本书已独家授权百度阅读平台使用,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书全部内容可至“百度阅读”查阅。本文配图源自网络,致敬作者。)
http://picturecdn.ejianmedia.com/d131b57ed91e4d00a61555b639116846.jpg
【作者简介】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学者。从事铁路工作23年,曾在铁路站段、原铁路分局、铁路局、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原铁道部等工作,在铁路运输生产、党群组织、政务办公、新闻宣传、多元经营、快运物流等多领域从业,系国务院新闻办“全国网络核心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互联网金融研究会特约观察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中国物流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网思客智库、长江云智库专家;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评论员、特约撰稿人)。坚持写作20多年,涉猎时政、交通、商业、文化、舆论等领域研究,在中央、省市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是最早和最持久呼吁中国高铁“复速复标”的评论人、“高铁4.0时代”概念的提出者。
欢迎关注解筱文微信公众号:zgmjply(中国民间评论员)